《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日前,《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批复明确,《规划》是南宁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对南宁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批复指出,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要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同时,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整体保护大明山等自然保护区和青秀山等风景名胜区,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对城区特别是邕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壮乡首府、中国绿城的城市特色风貌。
批复强调,《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面向东盟开放门户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宁篇章。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程,11月29日,新疆考古标本库房竣工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新疆考古标本库房建设项目于2022年底获批立项,2023年8月正式开工,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基本完成建设目标。总建筑面积5817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为开展大型考古项目资料集中整理提供了空间,将缓解长期以来考古业务用房紧张,资料整理场地分散、科技实验室建设滞后等困境,有利于开展大型服饰类文物、复合材质文物、实验室考古及修复、微生物病害防治等研究,对进一步发挥好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化考古研究、推进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促进考古成果转化活化和社会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库房计划于2025年初完全投入使用,将划分设立“考古中国”新疆地区重要项目等资料整理、文物周转库、标本储存、文物修复保护等功能区,并建设科技考古检测分析实验室、标本展示厅,为形塑新疆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打造西北地区及丝绸之路新疆段古代物质文化基因库,提升新疆考古综合实力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水平奠定基础。下一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将支持和指导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好移交分配的科研标本和已有新疆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用地,谋划打造与新疆考古标本库房功能配套,集系统性保护、考古科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介教育等多功能聚合一体的新疆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考古研学中心)。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在京启动11月29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仪式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聚焦专项基金工作重点,旨在鼓励、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共同守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新华社相关负责人及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仪式。
刘玉珠指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一直高度重视低级别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文物保护事业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此次专项基金的设立,是社会力量及时响应、积极参与的成果,是构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有益尝试。专项基金将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助力低级别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文物建筑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成为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活动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专项基金授牌,并为《小童与大家》节目颁发专家证书。“新华社快看”全媒体矩阵携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推出《小童与大家》青少年文物科普直播节目,旨在加深青少年对文化历史底蕴的理解与传承,激发文化创造力。11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主题新闻发布会,由陕西省文物局负责同志介绍“陕西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陕西一手抓数量、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基础、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机制创新,全省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底至今陕西博物馆数量由221家稳步增长到360家,年均参观人数从3300余万人次增长到7200余万人次,西安碑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提升改造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同时,博物馆藏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频词,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近年来,陕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对标国家规划和部署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陕西“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以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推动博物馆发展从“缺不缺、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深入实施“博物馆+”策略,整合文物资源,与多行业跨界合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以国际视野、开放心态,搭建多元交流互动平台,推进与境外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教育宣传、学术研究等方面交流合作,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等80余项,传播分享陕西文物保护经验,彰显“中国金色文化名片”。近日,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博物馆、《东方考古》编辑部主办的第七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青岛举办,论坛主题为“博物馆学的基础与理论”。来自全国相关博物馆、高等院校的博物馆学青年学者以及《东南文化》《中国博物馆》《博物馆管理》《博物院》《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学术期刊编辑部相关人员4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上,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相关学者分别以“三位博物馆大师的生平与志业”“认知类藏品与展览阐释”“中国与世界:基于博物馆学史视角的考察”为主题作主旨发言。13位来自相关博物馆、高等院校的青年学者,分为“著作/学者相关”“研究议题相关”“机构/学科相关”3组,就提交论坛的相关论文作交流报告、分组讨论、学术研讨。
论坛是面向国内博物馆学相关专业青年学子和博物馆青年从业人员的交流平台。自2017年创办以来,论坛依托山东大学百年文史的底蕴、考古学科的优势和文博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逐渐形成“以博物馆学为主题、青年学子和青年从业者为目标群体、以学术交流为目标”的论坛形式及“与青年交流、与专家对话、与学术期刊沟通”的论坛理念。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