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文摘   2024-12-06 16:07   北京  

12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收获。

2024年8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 、“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出土铜、铁、瓷、陶、琉璃等质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其中瓷器又分为青花、粉彩、五彩等,建筑构件分黑釉瓦件、绿釉瓦当、砖雕、铭文青砖等。

经考古发掘,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

宫门、趣亭和碑亭地上建筑已不存。“从磉墩坑和解剖坑可以看出,人们建造文源阁建筑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钉(柏木桩子)防止建筑下沉和移位,地钉上面铺石板,上面再垒砌台基,台基内全部夯打灰土,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介绍。

文源阁因是藏书性质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了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考古发现了大量黑釉琉璃瓦,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在北墙内外设置了一条供水涵洞,又分别在东墙和南墙内外各设置一条和三条排水涵洞,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张中华说,整个遗址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

“宫门前的河道也仿了自然山涧的样子,泊岸、底部均用不规则石块砌成。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台阶)组成完备的道路系统,串联起既把院内各处点位有机连接起来,又将整个文源阁环绕其中。”张中华在考古现场向记者介绍,石板路所用石板未加雕琢,且多为玲珑石,蹬道、踏跺(台阶)石条也未经加工,颇具园林野趣。

文源阁遗址是一处独立院落,四周虎皮石砌筑的围墙将它与外围环境隔开,使其自成一体;院内风景独秀,规划井然,园外河道环绕,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张中华认为,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彰显了古代人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较高水平,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文教传承的重视。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采写:李   瑞

编校:翟如月

审核:李   瑞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