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简讯

文摘   2024-12-13 14:16   北京  
《寻古中国》第二季开播 首部系列聚焦水下考古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自12月9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寻古中国》第二季节目以翔实的考古证据,系统梳理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节目有诸多首次披露内容,并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以中国式审美作为影像创作的美学方向,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光影技法和色彩运用,营造出具有中国式审美的光影效果和色彩特点,创新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风采。
摄制组深入考古与文物修复现场,采用4K超高清摄像技术,清晰捕捉每一个重要细节,运用特写镜头和微距镜头精准呈现中华文物细节之精美,充分利用多景别航拍直接参与空间叙事,丰富视觉语言的表达。
节目充分利用AI新技术、VP虚实融合技术、3D数字孪生技术、微痕修复技术、多模态驱动技术等,营造沉浸感、震撼性的超现实视觉奇观。
首个播出的《水下考古》系列共5集节目,将分别依托“南海Ⅰ号”古沉船、漳州圣杯屿沉船、“长江口二号”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甲午沉舰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新成果,揭开从宋代到清代一个又一个沉船之谜,并从沉舰考古视角揭示甲午海战真相。节目突出反映我国四十余年水下考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重大事件,充分展示水下考古与创新科技紧密结合创造的世界水下考古壮举。
《寻古中国》第二季节目包括《水下考古》《喇家寻踪》《东方人类百万年》《探秘秦始皇陵》等系列,以考古实证和史籍文献相结合,用新发现、新视角寻根探源,叩问来处,继续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社 文)


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工作座谈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12月10日,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工作座谈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西北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乔云飞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引考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他要求,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考古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切实提升田野考古实习质量,建强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团队,健全田野教学体系,加强出土文物、考古发掘资料管理,加快推进考古报告出版。要强化管理投入,加强考古工地安全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设施装备配置,不断提升保障水平。要以抓好田野考古实习工作为牵引,努力把考古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教育推上新台阶,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国家文物局通报2024年度高校田野实习情况,19个高校开展田野考古实习,450名考古专业本科学生参加实习,85名教师带队教学。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和直属单位,26个高校考古学科负责人,有关省、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考古机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特邀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文 宣)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50周年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127 日,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50 周年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旭东出席会议。

乔云飞在致辞中向研究院50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表示,研究院在长期发展中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文物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希望研究院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史学科作为北京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部分,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近500名科学技术史与考古文博等领域高水平人才。2009年,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批成立。2014年,增列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授权点,学校成立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新的科研平台。

(徐秀丽)


2024年中国文物学会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2月10日,2024年中国文物学会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相关副会长出席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新修订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享6个分支机构好做法好经验。
顾玉才充分肯定2024年学会分支机构开展的有关工作,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他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学会运行全过程;要聚焦主责主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物事业发展全局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推进品牌建设,推出一系列方向正确、优质高效、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活动;要强化分支机构内部功能作用,持续提升管理水平;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活动,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理制度,以规范化建设推动中国文物学会分支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为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自中国文物学会31个分支机构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有关联络员共约50人参加会议。
(郭晓蓉)

清代广钟精品展在粤博开幕
近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原创展“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本次展览筹备期长达3年,是广东省首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清代广州钟表专题展,共展出广钟精品及相关文物和展品110余件。展览得到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支持。
展览分为“时间的刻度”“时间的艺术”“时间的温度”三部分,通过精品文物、历史档案、各类广作工艺品和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清代广钟的发展历程、风格特色、当代传承。
展览以宏观叙事和个人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利用AI互动技术,搭建互动场景“潘淳的作坊”,打造沉浸式融合投影项目“时钟幻境”,增加3D投影项目“广钟的机械构造”以及“时光秘密——广钟拼装”等互动游戏和现代装置作品,为展览营造“科技感”和“流动性”,凸显清代广东匠人的创造能力和“中国智造”的精微巧妙,使传统的广钟技艺变得可观、可听、可触、可感、可玩,为观众带来更加生动、立体的观展体验。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6日。
 (粤 博)


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
12月8日,由山东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本次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环节,其中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论坛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东方考古》编辑部承办。
山东大学考古团队以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为目标,在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如章丘焦家、邹平丁公、菏泽青丘堌堆、济南大辛庄、邹城邾国故城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来自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主题作学术报告,分享黄河流域诸多备受瞩目的考古新发现,包括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新发现,晋西史前石城,陕西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以及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新发现的石制品等;展示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史前狩猎采集人群在黄河上游地区的活动历史,黄河上游马家窑与宗日文化的交流,河湟文化的交融性特征以及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古环境变迁与人地关系;围绕丝路黄河的文化汇通,以及黄河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展开讨论,深化了开展黄河流域考古及黄河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次论坛展示了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加强了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继续推进黄河考古相关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指导。 
(申静怡)

2024“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集中展示活动在宁举行

12月11日,2024“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集中展示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新华日报社、江苏省广电总台及人民网江苏频道联合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电影局、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2024“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展示系列活动包括“红色故事凝初心 砥砺奋进著华章”新时代红色故事创作大赛、“‘苏’说75载 筑梦新时代”短视频征集活动、“追寻革命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革命旧址寻访活动和“红色映初心 文物传薪火”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遴选推介活动等。集中展示活动现场,主办单位为红色故事创作大赛、短视频征集和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优秀选手及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据介绍,红色故事创作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05件,其中26件获评优秀作品,展示了新时代江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多彩画卷。短视频征集活动共征集到413条短视频作品,线上专区总播放量达2101.3万,收获网络点赞量达1322.1万人次。活动期间同步开展融媒体直播行动,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引导大众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遴选推介活动经综合评议后,推选出精品课程30件,这些课程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革命旧址寻访活动足迹遍及全省13个设区市,采访团队历时3个月,寻访江苏31处与新中国成立密切相关的旧址,充分展现江苏在守护与利用红色资源方面的不懈努力。
下一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以“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展示系列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在用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深耕细耘,持续讲好江苏大地红色故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江苏革命文物工作开创新局、走在前列。
赵 昀

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全新亮相

12月11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13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全新改造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新亮相。上海市文旅局、中国博物馆协会有关领导、各界嘉宾共百余人出席活动。

此次改陈汲取了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放13年的经验、思考和研究成果,重点突出亮点展品和文物价值阐释,增强展览的观赏性、教育性、互动性和感染力。新展出一级文物22件(套)、二级文物14件(套)。展览深入刻画了钱学森从一位怀揣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路历程,并最终实现从科学家到思想家的跨越性转变。

活动宣布成立了钱学森图书馆首届理事会;发布了第二批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名录13件,包括陈叔通于1955年9月7日发出的告知可以回国的电报、1955年携带回国的手提牛皮箱等;举行了“钱学森在七机部办公室使用的电风扇”等藏品捐赠仪式和《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图书首发仪式; 公布了钱学森图书馆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征集结果。

“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与学科融合”研讨会暨2024年国际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同日举行。论坛从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子 木


编辑:刘子健 
校对:陈颖航 陈尚宇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