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国城市考古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乔云飞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十四五”以来,随着“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落实,各地城市考古蓬勃开展,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局。乔云飞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要求,扎实推进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重点城市要出台配套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要着力完善城市考古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工作规范化、科学性以及课题意识,强化考古工地安全管理,做好成果的保护利用,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会上,浙江、山东、山西等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成都等10家考古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作交流发言。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和直属单位,13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30余家考古机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特邀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文宣)
2024年度全国中小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在山西运城开班12月3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的2024年度全国中小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在山西运城开班。
此次培训班聚焦提升新时代中小博物馆发展水平,围绕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等业务,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享、现场调研等方式进行,为期4天。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12月3日至4日,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博物馆协会协办的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丰,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出席并致辞。大会宣布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
大会主题为“变与不变”,旨在探讨现代博物馆在时代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谱写新篇。主旨演讲环节,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轮流发言,从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明交流等方面回顾故宫发展历程及当下应变之策;分享博物馆如何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并扩大其与国际观众的互动;介绍了博物馆作为伦敦东岸奥林匹克公园新文化区核心的变革和创意;总结了上海博物馆的“新格局”“新品牌”“新体验”,表达了收藏过去、服务当下、映照未来的发展愿景。
专题演讲环节,30余位国内外博物馆代表围绕“汲古为新——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和合共生——联结全球化与本土化”“擘画未来——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分别进行交流研讨。
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1家大型博物馆和国内17家省级博物馆,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上海市博物馆协会的近300位代表、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办近日,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共同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印度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以中国瓷器为线索,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环印度洋贸易圈沿线不同区域的考古发现、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研讨按照专注地域和主题内容分为不同场次进行专场讨论,包括非洲地区探讨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工作和考古发现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非洲带来的影响;波斯湾及印度和琉球、斯里兰卡等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航海贸易问题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对明代中国皇室、对陶瓷生产和贸易产生的影响,景德镇考古发掘工作新收获等专题,深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及不同地域相关研究领域学者间的研究与合作。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故宫博物院“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城市考古研究及宣传计划——以肯尼亚斯瓦希里文化为中心”项目5年计划的一部分。12月3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承办的“圆明·交融——圆明园研究成果展”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各成员单位、三山五园相关单位及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代表参加活动。
展览分为圆明沧桑、万方和融、传承创新三部分,全面展现近年来高校联盟成员院校跨学科学术成果。圆明沧桑从“历史变迁”“园林格局”“文化融合”三方面,梳理圆明园重要事件,提取文化基因,阐释园林价值。万方和融从“江南之韵——如园”“中西之遇——海晏堂”“田园之梦——澹泊宁静”“智慧之相——文殊像”“最胜之境——舍卫城”“灵石之趣——玲峰石”六个方面,集中呈现圆明园的造园艺术、文化意蕴、考古发掘和数字化复原再现成果。传承创新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两方面,梳理重要研究成果,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圆明园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是对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各成员单位近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示了圆明园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展示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有效探索。12月2日,宝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批准通过,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五章、三十五条,从保护管理、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强对周原遗址的保护、研究、阐释和利用。
周原遗址是指位于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行政区域内,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文化遗存。《条例》强调,周原遗址保护应当贯彻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关系。
《条例》明确,周原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履行参与配合周原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组织周原遗址出土文物的征集、收藏工作;开展有关展示利用、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交流合作等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遗址保护宣传教育,普及遗址保护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保护与修缮方面,《条例》指出,应当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在周原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当进行考古勘探、环境影响评价和文物影响评估,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文物保护安全防控措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遗址保护实施数字化、智慧化管控。
《条例》规定,在遗址保护区划内进行考古发掘,必须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并向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备。除因特殊保护外,周原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周原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鼓励支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物展示方式,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引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周原遗址相关的学术研究,挖掘、阐释周原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展对外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活动,提升周文化的影响力。在不破坏周原遗址本体的前提下,市人民政府、遗址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周原遗址的合理利用,创建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周原遗址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
《条例》鼓励和支持利用周原遗址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发展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12月2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在成都召开。
会议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部署要求,听取各市(州)汇报“四普”工作进展,交流推广成都市、巴中市、资阳市普查经验,回顾总结全省“四普”第二阶段以来工作,安排布置近期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是“四普”工作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今年6月,四川省“四普”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对全省“四普”第二阶段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四川省四普办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目前全省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9033处、复查率达90.5%,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下一步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站位,扎实做好普查各项工作;做好数据填报,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及时录入;加强质量控制,各级普查机构严格督查、压实责任;牢记“应保尽保”,将符合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全面登记;营造浓厚氛围,聚焦宣传工作进展、重要发现、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守牢安全底线,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与其他部门协调联动,打击文物违法违纪,日常监管不松懈。
四川省四普办领导班子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同志,各市(州)四普办负责同志等近50人参加会议。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