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公布三篇佚文 展现先秦治国智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12月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的对话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圭中、祥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圭中、祥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本次发布会为集中成果发布,包含整理报告,涵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第一辑(1—4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第2卷、第3卷、第6卷和《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
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于清华大学,总数近2500枚,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其内容多为经、史、子类文献,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入藏以来,团队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公布整理报告。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清华简全部整理工作将于两至三年内完成。
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首次向公众开放
12月21日,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继今年4月18日神仓院落首次开放之后,先农坛范围内又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古建筑区域。观众可凭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票从永定门内大街先农坛东门(先农门)进入庆成宫区域进行参观。
庆成宫作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之一——先农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面向公众开放的文物古建场所。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带动下,庆成宫建筑群腾退、修缮与保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自2023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下,在市文物局(市申遗办)的集中调度和西城区的积极推动下,先后完成庆成宫区域文物征收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彩画保护、本体修缮、展览布陈等任务,让这座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回归公众视野。腾退修缮后的庆成宫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还融入现代展示手段,让游客可以充分领略这座皇家建筑的昔日风采。庆成宫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注入新活力。北京先农坛庆成宫观众进入庆成宫后,可以在一进院内观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成果展”,了解近年来公众参与支持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取得的成果;在西跨院观看“庆成宫历史文化展”,了解庆成宫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在庆成宫正殿可以通过视频观看“致中育和 嘉礼庆成——先农坛庆成宫数字常设展”,欣赏壮美中轴,了解清雍正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的场景;在后殿可以欣赏并购买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
庆成宫原名斋宫,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是明清帝王在祭祀先农前斋戒的场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对其连廊与墙体进行改建,形成现有格局,并更名为庆成宫,成为皇帝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礼成庆贺之所。据史料记载,文武百官在此向皇帝表示礼成庆贺,尔后皇帝为百官赐茶,由顺天府率大兴、宛平县令至庆成宫东掖门报耤田终亩数,礼成后皇帝乘舆离开。
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外宫门、内宫门、正殿、后殿,两殿中间院落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庆成宫古建筑群布局恢宏,装饰精美,是先农坛内营造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群,体现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正殿、后殿的屋顶为皇家建筑等级最高的庑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梁枋采用金龙和玺彩画,窗花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殿内装饰采用团龙图案天花,处处彰显出明代皇家建筑的气派。
据悉,由于庆成宫地处先农坛外坛区域,目前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所在的内坛区域暂时不能连通,目前采取分区验票的形式进行参观,游客凭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票可以参观包括庆成宫在内的古建馆所有开放区域。近日,由中国国家版本馆与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版本与文化传播”“科技与文化传播”主题研讨会在京举办。版本与文化传播研讨会以“版本——中外文明交流的表征与见证”为主题,与会代表从典籍版本与中外交流、版本中的中外文明交流史、版本海外传播路径及方法等三个方面,共同探讨典籍版本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与文化传播研讨会围绕“科技助力文化创新与传播”主题,聚焦文化数字化资源建设、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科技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内容,与会代表对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应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等进行探讨,以科技力量提升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电信集团等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4年度会员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12月21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4年度会员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作主旨报告。宋新潮对2024年度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他表示,2025年,协会将继续配合国家文物局助力世界遗产申报和行业能力建设,以ICOMOS成立60年为契机,与UNESCO、ICOMOS等国际机构加深合作,继续做好“大学论坛”等协会品牌,开展一系列课题项目,为会员提供更好咨询服务。专家围绕从《威尼斯宪章》后中国及亚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历程、遗产保护传承引领城市更新、基于学科交叉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陶溪川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景德镇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以及国际文化遗产应急响应与抢救行动等方面,分享学术思考与实践经验。会议期间召开3场主题边会,探讨历史城镇村的创新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影响评估、遗产地管理新思路。大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委会代表、会员单位代表、个人会员等,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等有关负责同志200余人参加大会。近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文物和文化领域立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举措。
陕西强化历史文物保护,修订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保持秦始皇陵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协调性,明确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行为,规范文物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审议制定黄帝陵保护条例,将黄帝陵所在桥山和周边印台山、凤凰山等自然环境纳入保护范围,在加强保护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基础上注重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以法治守护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同时,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架构。
陕西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立足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鼓励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拓展革命文化传播方式,增加展陈的互动性、体验性,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修订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革命旧址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革命旧址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12月18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将“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联展送进北京市八一学校。
主题联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整合梳理、集中展示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强化示范引领,切实提高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党史中的巾帼力量”展览入选其中。活动中,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负责人向学校师生介绍“党史中的巾帼力量”展览有关情况,邀请学校师生一同走进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北京市八一学校负责人表示希望未来加强与博物馆联动,进一步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八一学校学生代表表示,主题联展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使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本次联展走进八一学校,是“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八一学校馆校合作的有益探索,更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
据悉,主题联展已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三个校区同时展出,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和教师群体。“美的呼唤——青少年绘画邀请展”在徐悲鸿纪念馆开幕12月23日,“美的呼唤——青少年绘画邀请展”在徐悲鸿纪念馆开幕。展览由徐悲鸿纪念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主办,得到相关美术学校大力支持。
展览展出9所学校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共计189件套,作品类型包括油画、水墨、素描、版画等,题材涵盖静物、人物、风景等。展览分为五个篇章。其中,四层展厅包括“精微致广”“艺在日新”“心摹手追”“初光探美”四个篇章,展出静物、人物和风景及临摹类、创作类作品,涵盖油画、水墨、版画等多种风格,展现青少年对日常生活中静物的细致观察、对人物表情和姿态的敏锐捕捉,以及对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的热爱与表达。“画本无声”篇章,特别展出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学生的绘画作品,为无声世界的青少年提供艺术创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内心的声音,用作品表达美的感受。
徐悲鸿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使更多人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美育,未来,将在馆校合作美育教学方面持续开展积极探索,通过博物馆公共美育与校园基础美育相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展览开幕当天,“博物馆、美术馆和基础美术教育”研讨会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近20位来自博物馆、美术馆和相关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近日,由天津市文物局指导,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公布2024年天津十四仓遗址考古发现情况。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至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工作。本年度最主要的发现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该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巨大,属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元代运河漕仓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物资料。十四仓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区全景据介绍,2024年度实际发掘面积1538平方米,揭露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号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坐北朝南,长度约42.9米、宽度约15.2米,系由人工垫土基座、台基(包砖)、墙基、磉墩及排水沟等相关附属设施构成,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根据仓厫建筑基址墙基内侧均匀分布的2排9列磉墩,确认该建筑面阔十间,进深三间;此外,在南墙基外侧均匀分布有11列磉墩,尺寸略小于墙基内侧磉墩,可知建筑应前设有檐楹,其形制与《经世大典》《农书》等文献所载元代官制粮仓信息基本相符。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条砖、板瓦、筒瓦、重唇板瓦、兽面纹瓦当、嫔伽等,兼有少量瓷器标本。根据出土遗物、考古层位关系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建筑始建于元代,毁弃于明代早中期。根据发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营造方式、类型特征,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积内获取到的水稻、小麦植硅体,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组建筑为元代官制粮仓。
与会专家指出,通过2022至2023年的前期综合调查与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故道、引河、港湾、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关联遗存构成的元代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
未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将在天津市文物局领导下,积极推进十四仓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工作。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