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 彰显悠悠文明华章
“千载大蜀道,半部中华史”。蜀道,是古代穿越秦巴山脉由人工开拓出的宏大道路系统,架起了南北人文传承与生态延续的长廊。古人“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循自然、化险为夷”,最终构建了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交融大通道,连接了南北丝绸之路,辗转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光辉一页,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
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策划,“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应运而生。
该展览立足蜀道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蜀道考古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用博物馆展陈语言,从自然、人文等多个维度出发,解读蜀道历史文化,展示蜀道的开辟与发展过程,以及蜀道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多维度多视野解读大蜀道上的自然与人文,诠释蜀道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中能读到古代行旅文学、书画艺术等华丽篇章,能翻看到古代军事遗产、移民通道等壮阔景象,也能品味诗词歌赋、名人典故,感受文化交融,堪称一部关于蜀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指南书”。
吉光片羽 饱览蜀道文化精品
展览包括四川博物院主展场和广元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两个分展场,首创蜀道文化专题博物馆矩阵展示。四川博物院主展场中,三大临展厅组成2000平方米展陈空间,首次汇聚蜀道沿线川陕甘渝“三省一市”的相关主题文物,文物数量、规格都堪称“重磅”,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元市博物馆等66家单位的蜀道主题相关文物和标本456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95件(套),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瓷、漆器、书画、蜀绣等门类,其中包括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青铜面具、铜牌饰,宝鸡周原博物院藏三年兴壶、丰尊,陕西考古博物馆藏铜鍪,四川博物院藏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张宏《蜀道难图卷》等众多精品文物,共叙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
展览聚焦蜀道本体和人文两大主题,包括序厅、“蜀道千载 通达四方”“蜀道蜿蜒 巧夺天工”“悠悠蜀道 风华万象”三个主体部分以及尾厅“蜀道畅 中华兴”。第一部分“蜀道千载 通达四方”从道之肇端到元明清,展示了蜀道历史渊源及路线形成历程,以及蜀道沟通南北,道达天下,表达了蜀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蜀道蜿蜒 巧夺天工”展现了蜀道开凿、植树表道,蜀道本体险峻与蜀道生态多样性,以及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工程智慧和生态智慧。第三部分“悠悠蜀道 风华万象”展示了蜀道诗词绘画、石窟造像、商贸往来等繁荣景象。尾厅诠释了在新时代,蜀道不再难,通达天下,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层层递进展示中,凸显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中国理念,以及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中国气质和攻坚克难、民族团结的中国精神。
创意设计 丰富蜀道观展体验
展览在内容设计上,打破时空线索,透物见人,以“问题”为导向综合阐释蜀道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同于传统的以历史时代或以地域空间为展示主线的策展理念,本次展览意在通过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社会学的综合考察方式,以“问题归纳”为导向,围绕“什么是蜀道”“蜀道如何发展形成”“蜀道有什么价值”“蜀道如何修建”“蜀道的当下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以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对蜀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使用,让展示过程动态化、手法交互化、媒介科技化以及场景虚拟化,引导观众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展示新手段的融合碰撞过程中,找寻蜀道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和在当今时代的全新价值。
展厅
本次特展也很重视多维度的体验,以“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形式,打开参展者的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令其全方位感受蜀道的魅力。四川博物院首创的让展览“香”起来的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延续。“闻香秦巴山”互动展示设有一字排开的五个装有扩香石的香氛瓶,按动瓶口的橡皮球,便可感受来自大蜀道地区的植物味道;展厅中还设置了以雪松、丝柏、香柏木、蜀葵等植物气味为源的香氛,还原蜀道上的植被清新香气,在展厅嵌入嗅觉记忆,不仅让文物“活”起来,还让文物“香”起来,让展览有“味道”。
此外,展览还通过多媒体投影、动植物标本等还原的秦岭生态场景,打造古代工程造景复原+多媒体影像、蜀道历史大事件“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等场景搭建、风云人物群像设置、“我与古柏合个影”互动场景云打卡蜀道明珠翠云廊、蜀道问答等系列趣味互动设计,展现历代文人骚客对蜀道的赞美、吟唱,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让观众邂逅一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现大蜀道的魅力,打造独特的蜀道观展体验。
妙趣横生 品味文化遗产深刻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蜀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其在道路建设、经济联系、文化沟通、政令宣达、军事攻防等方面,乃至世界文明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展览开幕,各种妙趣横生的体验活动,都在博物馆一一上演。
“川博讲堂”为观众奉上精彩的学术盛宴。为了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主题与内涵,展览期间,四川博物院“川博讲堂”特别策划推出系列学术讲座,先后邀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馆员梅铮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仁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刘志岩,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蜀道推介大使蔡东洲5位专家带来《蜀道话三国》《李白与蜀道》《蜀道的前世传奇》《蜀道考古的当代价值》《蜀道古柏的历史疑云》讲座,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实物图片,从蜀道与三国文化、充满诗意的蜀道文学、蜀道勾连的文化交流、蜀道考古调查的新发现、蜀道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等不同角度,深度阐释蜀道遗产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揭示了蜀道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中4场讲座通过四川博物院官方微博进行了同步直播,同步观看量达33.7万人次。
馆校联动,推动资源共享。开幕式期间,四川博物院协同多家兄弟博物馆、学校、企业举行了签约仪式,推动馆、校、企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等方面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举办“我与蜀道”创意海报设计活动,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走进博物馆观展,深入挖掘蜀道的文化价值,结合学校美术学科的学习经验,进行蜀道主题海报设计。活动共收到20余所中小学校的作品,四川博物院通过线下(展厅)的方式,对学校选送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通过合作,提升青少年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彩研学,传承蜀道文化基因。展览期间,四川博物院推出“纵横通达·蜀道觅迹”青少年主题公益研学课程,通过授课学习、互动手工、展厅导览参观的形式,带领青少年探知蜀道的历史变迁、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推出了“蜀道雄关”研学路线,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蜀道之美,感受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四川博物院还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蜀道系列研学课程,分别为《穿越时空、探秘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不尽,漫漫千年路》《蜀道行吟》,学生以“小研究员”的身份走进展览,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蜀道概况、蜀道故事、蜀道古诗等内容。课程共开展4场,累计160余名学生参与。
社教活动,寓教于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四川博物院从精品文物出发,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形式,去探寻蜀道的辉煌历程,引导公众学习艺术欣赏方法,整合艺术、历史、文物本体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根据展览主题开展了80余场配套公益活动,分别是“梦回蜀道”沉浸演绎微话剧、“悠悠蜀道”原创皮影剧、“蜀道香”养生槌制作体验活动、“蜀道漆遇记”漆器体验活动、蜀道“竹”够有趣——竹编体验活动、“锦绣蜀道”——蜀锦体验活动、背诵《蜀道难》赢取景区门票等。体验活动流程包括展览深度导赏、互动体验以及非遗制作等多个环节,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
一系列活动,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将历史文化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可视化成果,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温度,在轻松活泼、妙趣横生的体验中,认识和了解蜀道文化。
创意活化 缔造独特“蜀道记忆”
此次展览中,四川博物院文创团队将蜀道上的天地人与其代表的中国精神寄托在文创中,从多维角度出发,结合多种感官元素,见物见史见精神,以交互叙事、时空叙事等多元方式,合力展现蜀道上的千年往事。
团队联合四川本土香氛公司,重点打造以蜀道为主题,以天地人为主线的系列植物香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延伸,从多形态、多气味、多种视觉体验深度刻画展览主题。在设计过程中,选用蜀道沿线三省一市特色植物(四川川芎、蜀葵;重庆丹参;陕西五味子;甘肃当归),结合展览中的天、地、人主题,倾心研发呼应展览主题的三款植物香氛(云间月、林间风、人间味),香氛与展览主题统一,在不同场景与情境下,用气味链接历史,触发感知,表达蜀道千年山水的变迁,缔造专属嗅觉记忆。
围绕本次特展,四川博物院文创团队与策展团队紧密协作,深化文创元素与展览内容的对接与创意转化。携手业内领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200余款蜀道主题文创精品,遍及日常家居用品、办公文具、彰显中华韵味的服饰配饰以及精致可口的茶歇糕点等,每一款产品都融入了蜀道的文化元素,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蜀道的历史韵味。其中日月神流沙冰箱贴、腊梅双禽手持镜、钱趣Diy礼袋、活版印刷体验卡等系列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手段,持续揭示展览的深层意蕴及文物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切实增强观众在四川博物院游览时的沉浸感、互动感、满足感及文化自豪感,实现展览资源向公众文化享受的有效传递。
数说展览 彰显蜀道时代价值
“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媒体宣传阵容强、力度大,各类深度报道彰显文化传播力量。据文博舆情通监测数据显示,全网共392个媒体平台参与报道1590篇,关注量190.2万人次,涵盖新华网、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以及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封面新闻、四川在线等地方媒体。围绕展览推出7场直播,观看量合计178.4万人次,其中和封面新闻合作开展的“蜀道的三重意义——以蜀道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中心”讲座直播观看量达127.2万人次。
展出期间,线下观众达68.9万余人。线上形成了广泛覆盖、快速持续的传播态势,全网传播数据喜人。据文博舆情通监测,2024年7月17日至11月3日期间,展览相关信息9446条,其中媒体报道信息1647条。信息转发量4115,评论量5804,点赞量6568,阅读数194万。发帖人数共3462人,影响粉丝数10.8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向公众展示了博物馆的力量和魅力。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