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满族民居的门可以看出满族文化特有的风俗习惯

2024-11-21 19:33   北京  

满洲人的建筑里,门是个可以拎出来单独说说的话题。

历史上封建社会,讲究等级,门就体现了等级。除了最高的皇家外,王府是大门五间。皇家的紫禁城和皇城的门,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1651年10月31日清政府命名天安门,天安门匾额当时是满汉双文》。
按《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还立有影壁一座,作为大门的对应。规模大更讲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到了民国期间,建了很多仿古建筑,最高级的也是三个门的。究其原因,一是五个门的制式太高级,与一般院落不搭配;二是实用问题,五间门要多占不少地方,远不如四合院的广亮大门实惠。

今天这里主要说一下满族普通人居住建筑的门,通过满族民居的门可以窥视满族文化风俗习惯:

院门皆内开对扇(或简易院门),门上无锁,内侧有门栓、门插、门杠。有门槛;小户人家固定门槛,大户人家可拆卸门槛,便于进车。有点类似北京故宫一些大门门槛,《我的前半生》说是因为溥仪骑自行车而据下来,与历史不符。历史上的大门门槛就是可以卸下了的。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溥仪《我的前半生》是文学创作吗?里面有多少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房门皆外开,拍扇木门有底檻,无锁,内外都有撩吊,挂上外撩吊表示家中无人。挂上内撩吊家中有人免打扰。平常不挂门。

为什么满族人平时不挂门?

这体现了满族人的热情和好客。在清末满洲地区开禁之前,也就没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满洲时候,社会风气非常淳朴,也没什么坑蒙拐骗偷。那时候人烟稀少,都是本民族的人。行走几十里地可能见不到人家,如果看到人家,自然感觉非常亲切,可以进门讨口水或东西吃。

生人来了如果家中无人,你也可以喝水找东西吃。真正的路不遗失,夜不闭户,不用防贼,那时候没有小偷。屋门叫过堂门皆外开无锁有门插。拍扇门居多有底檻。院门房门很厚重,普通合页受不了。只好上下安装木制门转。冬季开关有吱吱呀呀的响声。

满族民居为什么所有房间门不往内开都往外开?

这是因为房间火坑都有灶坑门(昂灶子),房门间是厨房锅台都有灶坑。烧植物秸秆时常有灶坑打枪现象发生。灶坑里无明火,填入秸秆不能马上燃烧起来,暗火烘烤秸秆达到燃点,突然一声爆炸。灰尘火焰喷出灶坑门很远,室内气压暴增很吓人的,俗称灶坑打枪。遇到这种情况门内开无法泄压,窗户将被打碎。外开门遇到灶坑打枪,屋门会瞬间自动打开,使屋内气压恢复正常而不损坏门窗。

作者富察振东、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内亚满洲历史与文化
满族文化网3再次推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