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祜禄氏岁时祭祀
作者富察宝仁
《钮祜禄氏岁时祭祀仪注》,乃清乾隆年国史馆纂修官钮祜禄·索宁安所撰,原名为《满洲祭天祭神仪注》,因其是记录本哈喇(姓氏)钮祜禄氏岁时祭天祭神的仪注,故觉得称为《钮祜禄氏岁时祭祀仪注》来释注似乎更为恰当。
索宁安为佛(陈)满洲钮祜禄氏,隶镶黄旗,为清国史馆纂修官。他学问很高亦很有见地,对自己家族的家祭祀程也十分熟悉,对自己民族的祭神祭天祀礼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为了“遗为后人,使之稍有遵循、庶不至遇事无所措手,以不忘其然”,而撰编了《满洲祭天祭神仪注》。满族历史悠久,萨满祭祀文化传承久远而且大体一致,正如索宁安在《满洲祭祀总序》中所讲:
恭查满洲旧规,最重渥辙库(神位)祧神祭祀之大礼。大凡供神、立神杆之家,如遇有从外面跑入驴、马、猪、羊等牲畜及马鞭等物,所有穿戴白毡帽、戴无缨帽之人,概不许进神堂院门、神堂屋内,并不许哭泣、讲说不吉祥之语,亦不许打骂众人。其奉事诚敬,丝毫不敢少懈。余髫龄时,每见家中祭祀之日,尊长甚为恭敬。遇有吉凶之兆,总在渥辙库上磕头。
满族是北方大族,不仅人数众多分布的地域也十分广泛。故此,各地各哈喇(姓氏)、穆昆(氏族)祭天祭神的祀礼也略有不同,正如索宁安所说:“祭各有所主,满洲各姓祭祀,微有不同”。但他所编撰的《满洲祭天祭神仪注》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尤其是200余年后的今天,此书更显弥足珍贵,已是研究清代满族岁时祭祀十分难得的资料。
满族信仰萨满教有着久远的历史,萨满文化的影响在其族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正如清高宗乾隆所说:“吾等满洲素性诚敬,心意笃实,恭祀天佛神祇,慎重跳神还愿神仪”。满族的祭祀活动已融进人们的生活,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年的岁时节俗中是月月均有祭神、叩头祈祝神仪,像索宁安的钮祜禄氏的《满洲祭天祭神仪注》便列有:
一月元旦行礼仪注
一月新正磕年头仪注
春(二月)秋(八月)二季官俸禄祭神仪注
春(三月)秋(十月)二季祭大神仪注
三月打糕仪注
四月供博罗、椴树叶饽饽神仪注
五月苏子叶饽饽神仪注
六月小鸡小鹅神仪注
七月供酸饽饽神仪注
八月炸角子神仪注
九月用野鸡背灯祭仪注
十月祭天神炸穆丹打糕仪注
十一月鱼祭神仪注
十二月除夕日换香碟灰仪注
一月元旦日家祭行礼
满族人家十分重视新年伊始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有元旦日设神案摆供、焚香、祭祀的祭俗。
索宁安的钮祜禄氏是大户人家,自家在院子的东南处设有供神的堂子。在除夕(大年三十)夜将专用的祭神高桌从堂子移来安设在西大屋内,待接神之后再放回堂子原处。这时将炕桌也作为神案,一个设于渥辙库下的西炕上,一个设于北炕上,设香碟后上三趟香。除夕午夜过后,家主人便开始准备元旦行礼,向祖宗神及各位神祇磕头祭拜、祈福。《元旦日行礼仪注》记道:
俟三更接神时,则将香点上。于接神后,先在堂子上行三跪三叩礼。毕,遂在屋内,向西上先行一跪一叩礼;起身,即在原处转身,向北上行一跪一叩礼;起身,复向西上行一跪一叩礼;起身,又向北上行一跪一叩礼,如此三次行礼。
向祖宗神及各位神祇行礼之后,家主人便将上一年所存的祭神喜纸恭敬取出,与“百分”(满族祭祀先人的纸包袱)一同焚化,为祖宗及各路神祇奉送钱财。
在家中所有家人依次跪叩行礼之后,待香燃尽之后,将香碟收起放好,日后非祭祀不可擅动。
一月新正时磕头行礼
新年的正月为一年之始,满族人家十分重视,有新正时向祖宗及各位神祇磕头行礼之祭俗,俗称“祭喜神”。“磕头行礼”要在正月的上旬择一吉日进行,故满族人又称其“磕年头儿”。
在吉日之前二天,要准备好细江米(糯米)、红豆。家主妇要带仆妇等人,在西大屋将米豆仔细挑选干净,一是此屋大便于人多干活;二是此屋西墙上设有渥辙库(神位),可让祖宗神知道后人慎终追远的敬祖祭祖之心意。米豆挑选好后,用笸箩盛贮并在上面盖上蒙单,放在北炕西角的春凳上备用。第二天,将挑好的江米碾成细面。
吉日三更之时,家主妇便带仆妇等人开始升火,作“蒸豆撒糕”上供饽饽。上供饽饽做好后,按七寸大小切成方糕,精准切成十二块。
钮祜禄氏新正磕头行礼,设有屋内、屋外两处供案。屋外的堂子供案设在院中的东南处,安放红油桌灯一对,二个香碟,上香三趟。堂子供案设置好后,进屋在西条炕上设供案两张,并悬挂神幔帐。然后,将请菩萨的香碟二个,上香三趟,安供在西炕南供案;再将请关帝的香碟二个,上香三趟,安供在西炕北供案。供案设毕,主妇同子妇先在堂子供案上摆蒸糕二盘,再在屋内西炕上的二个供案上各摆二盘。屋内供案的蒸糕摆完,再盛一盘蒸糕供在神幔后的小桌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之后,便可以进行“新正磕头行礼”了:
主祭人等,先至堂子上,行一跪一叩礼三次。礼毕,再进屋内,在菩萨、关帝神幔前,行一跪一叩礼三次。毕,俟香尽,则按次撤糕,收香碟,收神幔并一切桌张。
吉日的午后,主妇带领女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做撒糕供饽饽、安放供案、设香碟、悬神幔。诸事完毕之后,即可以像上午一样进行新正磕头(祭喜神礼)祭祀了:
主祭男妇带同子弟男妇,向上行一跪一叩礼三次。毕,则俟香尽,随撤供糕,熄香,敬收神幔、香碟于原供处。并收一切桌张、祭器。即无背灯礼,若力量充足,早晚俱可添牲口、做酒,并行背灯礼,俱与祭喜神礼同。无敬酒礼,若无酒,请牲用净水亦可,其余仪节,俱与祭喜神礼同。此即磕头年礼也。
春秋二季受官俸禄祭神
清代,满洲八旗凡在档的旗丁,皆系国家军力武备人员,每年的春秋之二、八月是领取官俸钱粮的时间。当年此春秋二季,不仅满洲旗丁可以领受官俸钱粮,就是北京城、盛京城(今沈阳市)宫殿内的乌鸦、喜鹊也可以享受撒饲的粮食。
清时,关东的盛京有八景称著,其中一景即为“宫殿群鸦”。其景致是每当二、八月发放旗丁钱粮时,会有旗兵在城门楼上吹响大海螺,召唤旗丁前来领取官俸禄钱粮,俗称为“吹城”。每当这时便会有大批的鸦鹊蜂涌飞至,因为此时也是撒饲酬谢鸦鹊之时。按清廷定制,为感谢鸦鹊早年拯救先祖之恩,在春秋二季要撒粮食饲以鸦鹊。每逢此时,盛京城的天空上、宫殿上、大树上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乌鸦、喜鹊,已成盛京一景“宫殿群鸦”。
春秋二、八月满洲旗丁领取官俸禄,乃“合家领受国恩,自宜首先享神为重”。当年满族人的习俗是:
每按季官领俸银到家,则本日即在俸银内,将祭神之费先行拿出,在神炕(西炕)上暂设小桌,用碟盛(俸)银,供在桌上。主祭人叩首一次,毕,则将此银暂收洁净处。遂择定上旬吉日,定(祭神祭天祭神)。
在吉日前二日,家中便开始做准备。先将做水饼祭品的江米(糯米)选好。第二天将米磨成面粉,放在渥辙库(神位)下的西炕上盖好。吉日这天五更时,主妇等人开始生火做水饼,先将江米面粉做成大饼,在神锅内煮熟取出,然后在北炕上做洁净的二寸大的小水饼。做毕,再次下锅煮透。
此时,另外一些家人在渥辙库下的西炕上,摆设两个供案并悬挂好神幔,每个神案上设香碟二个,上香三趟。菩萨的香碟供在南神案,关帝的香碟供在北神案。神案设好后,将盛满水饼的供盘献上,顺序是自南先供,每盘十八个水饼,共献九盘,神幔后献一盘。设供完毕,则令人请浇猪耳之新汲净水一大碗,领牲后将神猪宰杀。
神猪宰杀后按份卸开,放入神锅内煮熟,然后摆放入槽盆(木制大供盘)之内。这时将先供的水饼撒下,将槽盆供祭在神案上(满族俗称“换饽饽”)。同时,将从每份肉上切下的几片肉共盛一碗(名为“啊木苏肉”,即“神惠”之意),并添汤满碗,供箸一双,供在槽盆内猪肉旁。诸事准备已毕祭祀正式开始:
主祭男妇率众子弟,同行一跪一叩礼三次。礼毕,主妇将所供之啊木苏肉撤下,用供箸向上挑至三次,递于主祭男子。主祭男子接过向碗立,行受胙礼,少尝。毕即收入内室(原注:至午间,率众分食,不与外姓人食)。
先撤肉上小刀将猪首斜过,再将供肉撤下,按份分待亲族。除啊木苏肉外,其余不可些许少存留。俟亲族人等吃完,即在前地下向西铺毡三排,令家下人等,均霑神惠。
毕,槽盆上人,查全骨数。于午前,主妇行撩骨礼,一跪一叩,一次。毕,槽盆上人,即撤下骨槽,至院中索木杆(神杆)处。将槽盆内骨条拿出数件,撩在杆前,余送外边河内,万不可秽污。
此仪式完毕之后,家中主妇便率众妇将一切祭器洗净,以备晚间背灯祭用。到了午后,人们先聚坐将早晨所留的神惠啊木苏肉吃完。然后,主妇率人作晚间设供所用的水饼。
晚间背灯祭的神案设于北炕的正中,安好神幔架后将神幔悬于架上,铃铛挂于幔架西头。神案上设香碟三个,煮好的水饼九盘。在主祭男妇同行一跪一叩礼三次后,主祭男人用新汲的净水浇灌猪耳三次,向神献牲。猪甩动猪耳意为神已领受。
神猪宰杀完,煮熟后分件装入槽盆内,进行“换饽饽”,撤下水饼换上槽盆供肉。供肉的猪头西傍,插木柄小刀一把,旁边设供汤一盅。诸事准备完毕已是深夜,背灯祭正式开始:
主祭男妇率众子弟,同行礼三次。毕,主祭男子出门外,即关门、熄香、背灯。众仆妇将围幔遮好,主妇在内,自行一跪三叩礼一次(原注:神上仆妇,在神库内高声说:“背灯了”三字)。主妇行礼毕,令人掌灯。即开围幔后,复行一跪一叩礼一次。毕,即撤下小刀,开门。主妇率同妇女,敬谨收神幔、香碟,撤供饽饽。主祭男子同家人,将供肉、供桌搭下,在屋门、房门之正中,按份摆出,分送族亲。
索宁安在《春秋二季官俸禄祭神仪注》中讲,此二季因受官俸禄而祭神酬神,可看各家族的力量及年景而行,次日也可以进行祭天祀仪。若是祭天,其礼仪如大神祭天礼同。他又说:“其婚嫁、升迁,并生子女、小儿出花痘,一切祧喜神礼,俱同此。但遇小儿出花痘之喜神,俱用红江豆。将猪头、蹄,在库房内可另煮做。此时不可令残废人吃肉。此即俸神禧神大概礼也。”
春秋二季祭大神
信仰萨满教的满族传承久远,他们把祭天、祭神、祭祖等祭祀活动视为自己民族信仰的根基和精神支柱。正如清乾隆皇帝所说:“吾等满洲素性诚敬,心意笃实,恭祀天佛神祇,慎重跳神还愿神仪”。满族敬祀的“大神”很广泛,应释为“伟大之神”,像天神、祖神及各神祇均包含在内。《满族萨满跳神研究》载:
大神,系指萨满对老白山(今长白山)修炼道行的诸位大神(满族的祖先神——太祖,瞒尼——木刻偶像,身穿反毛猪皮衣,形同古代俑)、“野神”即动物神,如金钱豹神、水獭神、飞虎神等等,皆施单独请神、放神、送神三大环节。
《钦定大清会典》有定制:每年的三月及九月的朔日(初一),清廷的堂子要举行立神杆祭祀。这是由皇帝率满洲王公贵胄来进行的大型祭典,祭祀次序为皇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依次进行。据《清代宫廷祭祀对王府的影响》载:
在堂子祭神杆之后,亲王们便恭请坤宁宫朝祭、夕祭的神位到自家进行祭祀,至月底才将神位恭送回坤宁宫。到了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下令停止皇室贵胄请神回府祭祀。于是,这些亲王贵胄便在家宅中独立设神位祭神。
由于满族居住地域广阔,故祭之俗略有差异。像吉林、辽宁等地便有三月三、九月九过大神节、隆重祭祀的祭俗。此祭祀大神的具体时间虽然与清廷堂子祭天祭神时间有异,但都在春秋的三月九月里,而索宁安的钮祜禄氏哈喇的大神祭却是在春三月、冬十月里进行。
索宁安在《春冬二季祭大神仪注》中讲,“每年的三月、十月祭大神,预择上旬吉日定”。祭大神很重要的一个程式是祭神以酒,故做酒很重要时间也要长些。
满族祭大神用的是用米酿制的米儿酒,满语为“詹冲努力”,人们又俗称其“鲁罗酒”。满族酿制米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1600余年前的勿吉人时期。当时勿吉人虽然还在茹毛饮血、食兽肉衣兽皮,但已掌握了“嚼米酿酒”的技术。
索宁安的钮祜禄氏每次择定祭祀吉日后,就会提前九天开始做米儿酒。是时,主妇率仆妇在西屋南炕(满族习俗:西为大,南为尊)上,将做酒江米挑选好四大升,甜酒曲十六两。第二天,将米在神锅内煮烂成饭,搭在渥辙库(神位)下的西炕上晾凉。这时,在神炕(西炕)前将甜酒曲用净水泡开,用手搓碎后过箩。最后,将江米饭倒入一桶水,同时加入甜酒曲搅拌均匀。然后盛入两个坛中,放在北炕西头神櫃前盖好,上用红毡盖妥再压上磁盘一个。
祭神的米儿酒做完须上一趟香,上面放木柄小刀一把,刀尖向西柄向东,刀刃向外,意为敬神之物不得擅动。待到祭祀的前一日,家中主妇恭敬请去红毡蒙盖,将米儿酒上之白蒙头去掉待用。
祭大神之吉日前一天,家中主妇指派仆妇人等,将祭祀应用之器具、盘碗、桌张等洗涤干净。主妇还要剪红绸条九条,每条长五寸、宽一寸,上用红绳穿成一串放于神櫃之上,以备祭祀时拴神马。这天,主妇还要带仆妇将做供饽饽的江米磨成面粉,还要将上好的白江豆用水漂去皮及杂物,放在西炕上备用。
致祭之日的五更时,主妇开始带仆妇做上供撒糕(满族称“供饽饽”)。此刻,院中东南方的堂子已安放好供案、站灯。供案上设香碟,上香三趟。屋内西炕上安放供案二张,悬挂好神幔。供案上各设香碟,上香三趟,其中菩萨香碟供南案,关帝香碟供北案上。
安供完毕,主妇在南炕上将前一日请出的净纸取出,分三份,留一份为次日还愿时用。然后,用剪刀将二份净纸剪成纸钱,名为“喜钱”。将喜钱挂在神幔上的两边。其剪下的纸钱眼也不可随意丢掉,同红绸条一起供在神案的北侧。诸事完毕,即起供饽饽撒糕。先供堂子十二盘,再供屋内九盘,后供神幔内一盘。诸事完成之后,便开始进行开坛、领牲、供酒、敬酒之仪:
开坛盛酒,先盛浇猪耳之酒一碗;次盛堂子上供酒一碗,敬酒一缸;再盛屋内供酒一碗,散酒一缸。毕,主祭男妇,即出院预派搭酒桌二人,盛酒一人,撩酒二人(预备毡人随后)。令仆妇二人抬矮桌一张,上放酒缸一个,敬酒盅二个,一盘,抬至堂子桌前。
主妇跪,随侍仆妇一人,即自左傍,上前将酒盅盘递于主妇,即将缸内敬酒盛满。打叉板(即札板,萨满神板)五人,在大屋东阶下坐,打起叉板。
主祭男子率众子弟,在右傍敬谨立侯。主妇敬酒三次,每敬一次,高桌两旁仆妇撩酒上人,即将所敬之酒接过,向供桌前高撩(抛撒)。毕,仍放托盘内,盛酒人再盛,主妇再敬,如此三次。
毕,主妇就跪,叩头一次。毕。即停打叉板。仆妇将酒桌抬开。供酒妇即将所备供酒,盛在桌上供盅内。主祭男妇率众行礼一次。毕。供酒人即将酒照前撩动,另添供酒。
主祭男妇,再行礼一次,再换供酒,如此三次。
礼毕,即进屋盛敬酒一缸;预派盛酒一人,换酒两人;预备毡一人。其敬酒之桌,亦系在供桌前安放,但桌上添空缸一个,以备换酒。其敬酒三次,俱堂子上一礼,亦打叉板。但所敬过之酒不撩(抛撒),系倒在空缸内。余俱与外边礼同。敬酒毕,亦系主祭男妇同行礼三次,供酒三次。所换下供酒倒在空缸内。
礼毕,即将南边所供之菩萨香碟,并南边喜纸请出,仍藏供于原供香碟之西廊下,龛内西正面。将屋内北桌上所供之香碟,少移于正中安供。
索宁安在《春冬二季祭大神仪注》中讲,敬大神酒礼毕,家中主妇于西炕沿下北边跪下,令人请牲。请牲为两人,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拉绳,将神猪请进西屋内。这时,跪着的主妇将炕沿上预备的浇猪耳的领牲酒递给主祭男子。主祭男子接酒后敬举默祝、磕头行礼,在家人的叉板声中将酒敬浇猪耳内。
待猪耳抖动(意为神已领受)后,男女起身,停打叉板。跪着的主妇将铁签及刀授予请牲人后起身,坐在炕沿上指派请牲人将神猪宰杀,并令仆妇将供糕两块撩(抛)于房顶上。请牲人先将猪血供于神前,再跪灌血肠。血肠下锅煮熟后,先装槽盆内供在神桌前。待肉煮好后,按份摆放槽盆内。此时先将猪各部位切下数片,为啊木苏肉(神惠肉),再盛一大碗浇上汤,插供箸一双,放在槽盆内敬祀于神桌前。
主祭的男妇率子弟家人同行礼三次,换酒三次之后,开始敬“他合马”(神马)。早已刷洗好的他合马由家人牵进屋内。主妇“将香碾自南至北请下,交主祭男子,自马上熏过,将红绸条交与拉马人(于院内,即拴在马之头鬃、尾各一条)。”
祭完他合马之后,“主妇将所供之啊木苏肉撒下,用供箸向上挑至三次,递于主祭男子。主祭男子立行受胙礼,少尝,收于内室,再撤下按份侍亲族,除啊木苏肉外,其余亦不些少存留。待亲眷吃毕,即在神前地下向西上铺毡三排,令家人等均沾神惠。”
钮祜禄氏祭大神等祀仪的很重要一祀礼,是家人及族亲与神同享,吃完禧兴肉之后,一定要查清猪全骨。然后,由主妇行一跪一叩的“撩骨礼”,以感谢神猪。之后,将猪骨用槽盆盛至院中的索罗杆(神杆)处,将几块猪骨放在索罗杆处,其余的猪骨要送到村外的河边抛散河内,决不可乱扔或抛在秽污之地,以示对神的尊崇。
索宁安所记的“钮祜禄氏春秋二季祭大神”,祀程繁多,晚上还要进行背灯祭。祭祀之仪与“春冬二季官俸禄祭神”相同。
三月供打糕祀神
索宁安的钮祜禄氏家族有春三月、冬十月祭大神的祭俗,有的地区满族则有三月三、九月九春秋祭大神、过大神节的祭俗,由于三月是新年第一个祭大神的月份,故人们都十分重视。
满族祭神时,会按季节制做各种糕饼供饽饽,象春冬季做打糕、撒糕、牛舌饼等,夏季树木茂盛时做博罗叶饼(又称“玻力叶饼”)、椴树叶饼、苏子叶饼等。秋季新粮下来了,满族人家做供饽饽的粮食品种最多,会制作酸饽饽、水团子、水饼、萨其玛、轱辘饽饽(驴打滚)等多种上供用的糕饼饽饽。春三月满族人家上供祭神,打糕、撒糕是不可少的。
许多人都知道“打糕”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而不知道它也是满族人的传统食品。满族人吃打糕已有千百年的历史,而且这一传统美食还是他们敬祖祀神的上供饽饽。
索宁安在《三月打糕仪注》中,记述了钮祜禄氏在祭大神前三日,便开始制做打糕供饽饽。首先,主妇率仆妇人等,将做打糕所需的江米(糯米)、黄豆称出选好,暂放在北炕西头的春凳上蒙好备用。
第二天,则是要将江米洗净泡上。主要的工作是将黄豆炒好,上磨磨成极细的豆面备用。到了晚饭后,家中的男人们要把制做打糕用的大石臼搬来,放至大门的迎门正中处。然后,将打水缸、水盆、木榔头等物一应备好。到了祭神的前一天,天还没亮家人们便开始忙乎起来:
至祭之前一日二更,主妇带同子妇,先安供堂子上桌张、香碟后,再按供屋内桌张、悬神幔、摆香碟。毕,内外香俱上桌。则将喜钱剪出,悬神幔傍。预备妥当,一面令神上仆妇先将江米煮成烂饭。于三更,即令家人进内打糕。其拔糕妇女,先坐石傍东边,向西跪坐。则神上妇女,将蒸熟米饭盛出,入于大木槽内,令人抬至石傍。
打糕二人,则进屋内,将槽内米饭,用榔头沾水,先擦少烂,则倒于石上。二人随用榔头轻轻打成饼,用力沾水打成极细。力乏,即更换人,轮替打做。拔糕妇则看糕之厚薄拉拔。至打成,将头一台擦台糕拿下,赏神上人等。俟第二台糕打成洁净极细,则拔糕人,将糕盛入大方盘内,抬至神前。主妇视令众仆妇,做成糕块,二寸宽,九寸长,分摆于应供各盘内。每盘先供一个,每层两个,即撒豆面一层。
如此打成,屋内九台。则即打堂子上,并神幔后供用,共三台,如式摆供。打十三台,全完。
打糕制做完,设供摆好,主妇还要再到堂子上敬酒九次,行磕头礼。之后,到西屋神位前敬酒五次,行磕头礼。
满族分布地域广阔,祭祀亦略有所异。吉林是满族的聚居地区,这里的满族在烧香祭祀之前,为制做上供饽饽所进行的淘米、蒸饭、做打糕等准备工作时,家萨满要先向神案子行满族大礼——叩头,然后击打神鼓跳家神,唱“震米神歌”敬告神祇,称之“跳饽饽神”。吉林市乌拉街镇的瓜尔佳氏(关姓)萨满的“跳饽饽神神词”唱道:
哈斯忽里哈拉,
本家姓关,属兔。
阖家在卯年,
奴才许愿,
满口应承。
辞去旧月迎新月,
择定吉日做神禧。
备大供,
斟满酒,
敬诸神祈尚飨
……
四月供博罗叶、椴树叶饽饽祀神
每年的农历四月,阳历也就是五、六月,正是万木葱茏各种树木生机勃勃之时。此时,满族俚俗是吃博罗叶饼(又称“玻力叶饼”)、椴树叶饼及苏子叶饼之时。博罗叶饼和椴树叶饼,因叶大蒸做的黏饼个大饱满且味道鲜美,故多被满族人作为供饽饽来敬神祀神。
博罗叶生于博罗树之上。博罗树又称“波罗木”,《柳边纪略》载:“栎之小者,名为波罗木,五月土人(满族人)掐其叶裹粽。”博罗树学名蒙古栎,即东北地区常见的柞树,满族人对它则有多种称呼,象“青杆柳”、“橡子树”、“波力轰子”、“博罗木”、“老柞木”等等。博罗叶子四五月间最鲜嫩,包江米(糯米)、大黄米、小黄米饽饽非常清鲜美味。
椴树在东北地区也非常多,分布地域也很广。椴树主要有槺椴、紫椴、蒙椴等品种。虽然这些椴树都可以做椴树叶饼食用,但由于槺椴树叶宽大又有“大叶椴”之称,所以满族人多用槺椴叶来做敬神的供饽饽。
索宁安在《四月供博罗、椴树叶饽饽仪注》中记述,“每年四月,应用菠罗叶做饽饽祧神。如不得菠罗叶,即用椴树叶,二样俱可。”可见满族祧神祭祀是按岁时节气所出产来应季敬祀。索宁安记道:
每于四月,令人找得此叶(菠罗叶)九百张,即择上旬吉日定。前一日,主妇即带同仆妇,将上好江米,选洁净细白者五升,捡出磨成细面;先将红江豆(红小豆)三升,俱放于西炕(神炕)北头。至祭日四鼓,令神上仆妇,先将红江豆煮烂,擦成豆泥,过箩(去掉豆皮)。将菠罗叶用酥油(苏子油)在正面抹好,再合一个。再将江米面,做成大水饼煮熟。再令人改做豆馅角子,外用此叶满包好,送神锅蒸笼上蒸透。
此时,主妇带同子妇人等已安置好供桌、神幔,安供香碟,上香一趟,将新蒸熟的菠罗叶饼供上九盘。然后,主祭男妇率子弟行一跪一叩礼三次。待供桌上的香燃尽,就可以撤下供饽饽,收起神幔和供桌。到了晚间还要进行祭祀一次,仪程与早晨一样。
五月供苏子叶饽饽祀神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北方渔猎民族,在全面进入农耕文明之前,狩猎、捕鱼、采集曾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用玻力叶、椴树叶、苏子叶等植物叶子做糕饼,是满族传承久远的民族特色美食。
“苏子”学名叫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东北地区多有分布。满族使用紫苏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叶子可以沾酱做菜、可以包苏子叶饼,其油可以食用。满族人还懂得用紫苏治病,治疗风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
农历五月是苏子生长旺盛之时,叶子肥大鲜嫩,食之清香。故此时也是满族吃苏子叶饼之时令。苏子叶饼是满族的传统黏食,用黏高粱米、江米、大黄米、小黄米等黏米及红小豆磨面制做。是将黏米用水浸泡一天,然后上磨磨成水面,再加上适量的白面或苞米面(玉米面)和好。红小豆须煮烂上箩去皮,再加上白沙糖拌成豆沙馅。苏子叶则是新采摘的洗净待用。
包苏子叶饼(又称“苏子叶饽饽”)时,要先在苏子叶上抹上苏子油。然后将和好的黏米面做成小面饼放在苏子叶上,再将拌好的豆沙馅放进黏面饼上,合拢揑好就可以上锅蒸了。蒸好的苏子叶饼热吃凉吃均可,沾上白糖吃更是美味清香可口。
索宁安在《五月供苏子叶饽饽仪注》中记述:“五月,苏子叶饽饽祀神,其一切仪注,俱与四月菠罗叶饽饽祀神礼同。”
六月供小鸡小鹅祀神
索宁安在《满洲祭天祭神仪注》中记述,“六月小鸡、小鹅神仪注”,如同:“四月供博罗、椴树叶饽饽祀神”、“五月供苏子叶饽饽祀神”一样,是用当年的小鹅进行朝祭,用当年的小鸡进行夕祭来祭祀神祇。
索宁安所记述的钮祜禄氏六月时专用小鸡、小鹅来祭祀,是一种并不多见的家祭祀仪,在清嘉庆年以后的各哈喇(姓氏)家祭中已很少见。清代这种专用小鸡、小鹅来祭神,似乎与后金时期的清太宗皇太极的一个喻旨有关。
后金时期,满族先民女真人刚刚从大山中走出来。当时,女真人的农耕生产经济还是很脆弱的,但虔诚信仰萨满教的女真人为了祭祀神祇,宁可杀掉自己赖以耕作的牛、马、驴、骡等,来祭神以表虔诚,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为此清太宗皇太极特发喻旨,严禁在祭祀时宰杀牛马等献祭。《清太宗实录》载:
凡祭神、还愿、娶亲、死人、上坟,杀死货卖宰杀牛马、驴骡永革不许。马、骡生与人乘骑者,牛驴生与人伇使者,绵羊、山羊、猪、鹅、鸡、鸭、生与人吃者。今后许绵羊、山羊、猪、鹅、鸡、鸭还原,祀神、娶亲、死人、上坟宰杀买卖。
满族萨满祭祀,按时令进献牺牲或供饽饽有着久远的历史,而且,满族居住地的不同供物也有所不同。索宁安记载的钮祜禄氏六月用小鸡小鹅来祭神,应该与满族走出长白山大窝集(森林)之后的猎物少见了,而与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多了大有关系。索宁安讲:
每年六月,择上旬吉日。令人找得洁净鸡、鹅各二只,于祭之日黎明,令人先安堂子上供桌,请供香碟二个,上香一趟。主祭男妇行礼一次。
这一简单的仪程之后,主祭的家主人便令人将小神灶、小神锅(皆烹煮祭品用具)、供桌、香烛等准备妥当。待将两只鹅收拾好,煮熟之后献于供桌上,主祭男女率众家人行一跪一叩礼一次。到了傍晚时分,按上午的祭程将两只鸡宰杀收拾好,煮熟之后献于供桌上,主祭男妇率众家人行一跪一叩礼一次。
晚间的小鸡致祭祀仪与上午不同的是,主祭男人及众男家人行礼祭拜之后退出。“主妇随令人‘背灯’(灭掉灯火),将围幔遮妥。主妇自人行一跪一叩礼一次。”此祀仪在索宁安所记的《满洲祭天祭神仪注》中多次出现,他从未作解释,故亦不知其故也。
七月供酸饽饽祀神
酸饽饽是满族一种特色风味面食。满族喜食黏食,象用黏高粱、黏苞米(黏玉米)、大黄米、小黄米、江米(糯米)等,黏性粮食制做的打糕、撒糕、玻力叶饼、椴树叶饼、苏子叶饼、水团子、驴打滚等都是满族人的最爱。满族人还喜食可口开胃的酸食,象酸汤子、酸馇子、酸菜等都是常吃的美味。
酸饽饽集中了黏、酸风味,所以成为了满族人的最爱,最爱之物怎能独享呢?于是酸饽饽也就成了敬神祀神的祭品。
满族的酸饽饽是用糜子(即黍子,俗称“大黄米”)做成的。酸饽饽的做法很繁琐,先要把糜子(用黏苞米、黏高粱也可)浸泡五六天,待其发酵略有酸味时捞出淘净。然后上磨磨成水面子,放在洁净的面口袋里置于木架上控干,再加入少量面粉和好。将这种酸米面做成下部带眼的窝窝头或馒头状,就可以上锅蒸熟食用了。酸饽饽黏黏的味道微酸,沾白糖食之绵软筋道,既有嚼劲又酸甜可口。
索宁安在《七月供酸饽饽神仪注》中记述:
七月,例用糜子米做酸饽饽祧神。其一切礼仪,俱与苏子叶饽饽礼同。若力量可以,添牲口,即添背灯礼。于喜礼同。
八月供炸角子祀神
农业八月庄稼已收、新粮到家。此时,满族人会家家用新粮做供饽饽,敬祀祖宗及各位神祇,感谢他们的福佑庇护才有了丰收。新粮只有敬神祭祖之后满族人才敢食用,这体现了满族慎终追远的古朴民风和萨满教在人们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炸角子是满族传统美食,农历八月时祭神多用此为祭品,早年间流行于东北地区及北京的满族中。炸角子用的面粉是用江米(糯米)或糜子(大黄米)磨成。馅则是用红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做炸角子须先将磨好的江米等黏米面拍成小圆饼,下锅煮熟后取出晾凉,然后放入豆馅包成角子,最后下油锅用苏子油(豆油亦可)炸好即可食用。
索宁安在《八月炸角子祭神仪注》中讲:“每年八月,例应炸角子祧神。预择上旬吉日定”。在炸角子做好之后盛于肉槽内,蒙好暂放于北炕神柜前备用。第二天清晨祭神开始:
黎明,主妇带同仆妇,安供神桌,悬挂神幔,摆供香碟,上香,供炸角子,每盘九个。其一切行礼礼仪,并晚间供饽饽行礼礼仪,俱与祧苏子叶神礼同。若有力量,添牲口,则有背灯礼,于祧喜神礼同。此即炸角子祀神大概礼也。
九月供野鸡背灯祀神
农历九月东北地区已寒冷,有时已大雪纷飞。此时的野鸡因欲越冬贮备了脂肪,故是最肥美之时。满族人的习俗是此深秋时节纷纷上山打野鸡,或煮或炖解馋打牙祭。还是那句老话:“美味怎可独享?”于是九月供野鸡祭神便成了满族应节气的祭祀礼俗。
索宁安的钮祜禄氏家族,“每年九月,例应用新鲜野鸡。每至期,择吉日定,找得新鲜齐全野鸡一对”。祭祀时,先在北炕的神柜前摆上矮供桌(炕桌),然后,将祭神的野鸡盛在大盘中,供在矮供桌上。待幔帐架上、挂好铃铛,供桌上香碟摆好之后,将祭神野鸡请走褪毛、切好煮熟,共盛一盘,是插一柄木把小刀供在神前。诸事完毕之后,祭祀开始:
主祭男妇,率众行礼一次。毕,男子出外,关门。仆妇遮蔽围幔,主妇照例行背灯礼,俱于小鸡背灯祭礼同。此则野鸡背灯礼也。
十月供炸穆丹、打糕祀神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月,是东北满族人祭大神的月份人们都很重视,称之“大神节”。因各地区人们的祀俗略有差异,故秋冬季祭大神之礼有的在九月、有的在十月进行。此时正值秋收已完,新粮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齐全,所以,这时祭神的糕饼饽饽品种非常丰富。满族传统的祭神俚俗中,必不可少的就有炸穆丹、打糕等饽饽。正如索宁安所讲:
每年十月祭大神,力量能者,例应打糕、炸穆丹等样。
炸穆丹是满族人的特色食品。“炸”是汉语,“穆丹”是满语搓条之意。“炸穆丹”即是满族常见的面食搓条饽饽。《清文总汇》载:搓条饽饽“小米、黄米、荞面做的米面弯条子油炸者。”满族喜欢吃油炸食品,象炸丸子、炸穆丹、炸豆馅角子、萨其玛、油炸糕等,故此炸穆丹便成了祭神的供饽饽。
索宁安在《十月祭大神炸穆丹、打糕仪注》中讲,钮祜禄氏家的十月祭大神准备工作提前五天便开始准备了。首先,将炸穆丹的大黄米和小米上磨分别磨成面粉,并将一切祭神器具清洗干净。第三日五更时,主妇便率家人开始做炸穆丹。
先是将黄米面和小米面和在一起,做成大饼后煮熟,取出后用力将面饼揉揣好。然后,在桌上将面团再搓成筷子粗、四根一联的穆丹,总计260个。最后,送到灶房的神锅内用苏油炸好,盛于大木槽内,晾于西炕上。新炸好的穆丹香气扑鼻很诱人,小孩子会围着要吃,此时家中大人会拿出些别的食物给孩子,因为满族有祭神的俚俗,供品在神未领受之前是不可以吃的。
在炸穆丹的同时,屋内主妇率家中女人用面做些梅花鹿、麻雀、松塔、喀巴角等供品。面梅花鹿、麻雀自不必多说,松塔即是松树塔状的果实。“喀巴角”需要解释一下。“喀巴”是满语,即一头联在一起,一头分开之物。满族常管树分杈处叫“喀巴拉”。喀巴角的“角”是汉语,满族的特色面食喀巴角,即是带分杈的棍状食品。这些梅花鹿、麻雀、松塔、喀巴角等面食每样做30个,做好后也要下油锅炸,炸好盛在大方盘中也放在西炕上。
第四日时将江米、黄米选出做打糕,并选出白江豆蒸烂、去皮,做豆墩30个备用。诸事准备完毕也到了祭神之日:
至祭日,打糕一切礼仪,俱与三月(大神节)同。但盛供时,每盘先摆穆丹两排一层,则供打糕一层。每样五层,共十层。上面系单摆一个,每样一层,顶上摆鹿、豆墩、松塔(注:松塔上有杆三根,上插炸面雀三个。)后将喀巴角,俱各如式摆供。其一切祧神背灯、敬酒、磕头等礼,俱有三月大神仪节同。此则十月炸穆丹、打糕大概礼也。
十一月供鱼祀神
早年,满族先民是东北的渔猎民族,生活在长白山及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等广大地域。昔日满族以捕鱼、打猎为生,打猎不一定每天都有收获,但江河湖海中的鱼则是取之不尽食之不完的。所以,满族人不但捕鱼食鱼也祭鱼以感谢其恩赐,也用鱼来祭祀自己信奉的神祇。
生活在江河湖海周边地区的满族人,一年四季都在打渔,象春天在冰冻的江河开江时,有“打春水”(打开江鱼)的习俗;深秋江河封冻前就“打秋水”(打封冻前鱼);夏季每天都在打渔;冬天江河封冻了,满族人会在江冰上凿个洞,上面搭个鱼撮罗(尖顶鱼窝棚)在里面钓鱼或叉鱼。四时之鱼深秋及刚入冬之鱼最肥美,故满族人有十一月供鱼祀神的祭祀俚俗。
索宁安在《十一月鱼祭神仪注》中讲:“每年十一月,冻河前,例应祧鱼神。每至期,择定吉日,令人找上好大鱼一双”以应季祭神祇祧鱼神。到了晚间祧鱼神祭祀开始:
至晚间,主妇带同子妇,在北炕安供神桌一张,安神幔架,挂铃铛,不悬神幔,供香碟三个,上香一趟。安供毕,随令神上妇女,将鱼收拾干净,在库房内神灶小锅内煮熟,盛在大盘,供于神桌正中。毕,俟香待尽,则撤下。主妇带同子妇,敬收香碟、神幔架、铃铛、桌张等物。此则祀鱼神大概礼也。
十二月除夕日更换祀神香灰碟
满族渥辙库(神位)上香碟中的香灰是敬神之物,平时是不可以随便动的,更不可以倒掉。按满族祀俗应在年终的除夕时倒掉,换上少许新灰,以合除旧换新之意。正如索宁安所记述:“神上供用香碟净灰,例应于年终除夕日易换新灰,余日俱不可动。”
除夕更换香碟灰,对信仰虔诚的满族人来说是很神圣的,所以既使家中佣人仆人成群也要由主人来做。钮祜禄氏家在除夕日正午之时,主妇便让家人将祭祀用的高桌安置在西屋正中。
主妇将手洗净后,让人将神堂灶内新灰取出,筛净盛于盘内。先将堂子上的香碟请到屋中桌上,倒去陈灰换上新灰。再将早晨供用的香碟照样换上新灰,最后将晚间背灯祭的香碟换上新灰。所有香碟全换好新灰后,恭恭敬敬地放回原处。换下来的陈香灰也不可随意丢掉,须送到神灶内存留。
由清嘉庆元年(1796年)国史馆纂修官索宁安所撰的《满洲祭天祭神仪注》乃其《满洲四礼集》之一。虽然此仪注书是记其钮祜禄氏家族之岁时祀礼,但从中可知清中期、即满洲(满族)萨满祭祀鼎盛时期,满族先民们的岁时祭祀、祭祀仪程及祭天、祭神、祭祖、祭物、祭器等,祧神祭祀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今人研究满族等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萨满文化,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索宁安之《满洲祭天祭神仪注》中,其所纪岁时各月的祭祀神仪中有许多特别之处,象其所记之祭品、祭程、礼仪等都有自己家族的特点,其一年之中之岁时祭俗十分清晰,尤其是在祭祀家中主妇地位很高。在上香、做饽饽、摆供、敬酒、请牲、磕头、剪喜纸钱、剪栓马红绸条,尤其是“背灯祭”等祭祀仪程中都是主要祭祀人,这与清宫中祭祀是女萨满主祭同出一辙,都是早年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的表现。
这些与清末乃至民国年间许多地区满族祭祀时,许多祭祀活动是男人为主祭,甚至禁止妇女参与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索宁安如实记载的清中期满族祭祀之《满洲祭天祭神仪注》,有很高的萨满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富察宝仁又名付宝仁,退休前为国家干部,現为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丶北华大学客座教授丶吉林省满族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丶吉林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丶吉林市满族企业家协会及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古建筑丶满族建筑顾问。
富察宝仁先生写有很多著作,特别是关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主要有《大东北满族旧事》丛书,是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丛书约124万字,分为《大东北满族旧事·历史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岁时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俚俗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建筑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萨满文化》等5册。我们平台经过授权,曾发表部分文章。有意购买收藏此书的,可以与作者富察宝仁先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