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秋雨祖先是西夏色目人余阙

2024-11-20 18:27   北京  

西夏的皇族是拓跋氏,拓跋氏也是鲜卑北魏的皇族,那么西夏人也可能就是鲜卑人的一支。

已经有文章已经论证李自成就是西夏人,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李自成是西夏皇室后裔,传闻大作家丁玲是其后裔》。还有文章说晚清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西夏党项人,作者是刘鹗的曾外孙、刘鹗四子刘大绅的外孙佛卧德。

现在看到著名学者余秋雨祖先是西夏色目人余阙,把文章分享给大家。

余秋雨,汉族,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3]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余阙像

余秋雨寻根余阙

和余秋雨先生的对话是从他的作品《我等不到了》开始的。

“余老师,你是怎么晓得自己是余阙的后代的?”我的提问开门见山。

“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加上查阅了大量史料。我发现我家是从安徽流徙到浙江来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

余秋雨接着说:“有记载称,余阙死后没留下后代。但是,当时为余阙作传的著名学者宋濂访问了余阙的门人汪河,知道余阙还留有一个幼子叫余渊。余渊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为捍卫元朝而死的,但他仍然接受了明朝,还在明朝中过举人。根据几部《余氏宗谱》记载的线索调查,余渊的后代也是强劲繁衍,至今在安徽合肥大约有五千多人,在桐城有一千多人。”

由此可见,余阙有子余渊,繁衍出三支:一支是合肥,一支是桐城,一支是四川。安徽的这两支后裔流寓浙江。余秋雨是浙江余氏的后人。目前,余阙后裔已在合肥繁衍到了第25代。

合肥余姓望祖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陪同我们在庐州城里寻找余阙的印记,在省公安厅和省博物馆那里,翁飞博士指着那一带说,余阙留在合肥的遗迹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地方史志上仍然有明确的记载,比如这里以前是庐州府衙和合肥县衙,再早一些就是余阙在合肥的府邸;而且,城外曾经还有余忠宣公祠。

1980年,史金波同西夏学者吴峰云来到了安徽合肥,就元代唐兀人余阙的后裔进行调查。史料记载,余阙祖籍系西夏时的甘肃凉州,其父沙剌藏卜于元代自凉州随军迁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调查中,史金波、吴峰云根据《庐州府志》上提供的线索几经周折,找到了余阙的后人余章元、余国铨。还在合肥小南门外的二里桥和桐城市洪涛山分别发现了《余氏宗谱》。根据宗谱的确切记载:余氏家族是经过七百多年传承至今的西夏后裔。

    据《元史》记载:“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是被成吉思汗所灭西夏人的后裔。元代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余阙属色目人。父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据此可知,余阙一家是十二世纪末期从武威迁居安徽肥东县湖滨镇的。余阙少年丧父,他只得课授生徒以养活母亲。他后来与元代儒学大师吴澄(1249-1333年)的弟子庐州人张恒交往,学问日进。蒙古惠帝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进士及第。余阙在其文集《青阳集》中也自称“夏人”,实际上他的家族这时已汉化,他溯源寻根,尊重西夏灭亡后党项羌人纷纷改姓余的习俗,将他姓氏改为“余”。

余阙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正月十一日,行四,少年丧父,家甚贫,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余阙以庐州路贯、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的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

《武威通志》(人物卷)有记载:“元统元年(1333),余阙考中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豪绅猾吏都很怕他。不久被召入朝,为应奉翰林文字,改任刑部主事,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并向宰相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宰相不理,乃弃官归里。不久,又召他修辽、金、宋三史,再次入翰林为修撰。拜监察御史。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当地贪官污吏听到余阙来任职,多数都自动离职而去。”

至正十二年(1352),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至正十五年,淮东西城池陷没,余阙独守安庆。余阙旧日的朋友甘言劝说余阙投降,阙将甘言斩于东门外。余阙治军,号令严明,能与部下同甘共苦。每临战斗前沿,矢石如雨,左右以盾牌替他遮蔽,他推开盾牌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来保护我?”至正十八年(1358)春正月,赵普胜军围东门,陈友谅军围西门。阙身先士卒,斩首无数,负伤十余处。后城中失火,阙知城已陷没,乃引刀自刎。

余阙自刎后,全家跳井,殉国身亡。余阙去世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

余氏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无数的英杰、名人。如果余阙在天有灵,或许会感到很欣慰。除了他这个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还有余秋雨这种教化世人、传承文化的后人。也许他会希望,余氏的后人能够出更多的文武之才,守四方,安天下。

余秋雨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法制晚报2018年3月28日报道“穿汉服的文人太做作”,这是余秋雨继反对设立阅读日引发网友热议后,在博客上又对近日有人提倡中国人穿汉服事件作出的评价。

对于有人在网上提出,为了恢复民族尊严,中国人要穿汉服,至少在重要场合要穿汉服的提议,余秋雨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与赶出星巴克如出一辙。

余秋雨在博客内写道:

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那就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之中。

二十几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大批中国文人写文章要求驱逐西装和牛仔裤,我当时年轻气盛,太知道这一大批极左文人的蛊惑伎俩。

幸好当时这些人都还没有骗到“教授”的职称,我便动员上海一批最年轻的正教授(人数极少)穿牛仔裤,人称“牛仔教授”,压住了他们。

我想告诉年轻网友,在你们出生之前,中国的那场服装之争就是这样结束的。现在的争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是那场争论的小小延续而已。

更何况,在欧美各国的服装极大部分都已经是“made in China”的时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对中国服装实施“反倾销”的狂潮中,我们的文人再悲情激昂地呼唤“汉服”,是否让人觉得有点过于做作?

“中国文人啊,稍稍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吧。”余秋雨在最后写道。

满族文化网

内亚满洲历史与文化
满族文化网3再次推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