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减排措施及碳排放绩效评估至关重要。减排措施的可行性是项目能否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关键。企业首先要明确提出具体的碳减排措施,涵盖能源利用、资源循环、节能降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多个领域。例如,在能源利用上,企业可通过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在资源循环方面,建立高效的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降低原生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碳排放。
企业应优先参考同类或相同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以此作为依据判断自身减排措施的可靠性。如果没有实际运行经验,工程化实验数据便成为关键支撑,通过实验室或中试阶段的数据,验证技术原理的科学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
企业需要全面核算减排措施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安装调试、日常运行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费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减排带来的潜在收益,如政策补贴、碳排放权交易收入以及能源成本的降低。通过严谨的成本 - 收益分析,评估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确保减排措施在经济上切实可行。
对于生产型项目,还需从原料获取、化石燃料使用、工艺过程优化等角度深挖减排潜力。在原料获取阶段,选择低碳排放的供应商;在化石燃料使用上,逐步减少高碳燃料的占比;在工艺过程中,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此外,制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控制的优化方案,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降碳目录中的成熟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碳排放绩效水平分析则为企业提供了量化评估的工具。通过对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单位工业产值碳排放量、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以及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等指标的核算,企业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水平。通过与国家、地方以及行业评价指标的横向对比,以及改、扩建项目自身前后碳排放情况的纵向对比,企业可以精准挖掘碳减排空间与潜力,评估项目投产后对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