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设计中:需求侧改革

文摘   2024-12-23 20:15   北京  

    在未来能源系统中,能源的表现形式将以电力为主,但非连续的电力系统无法单靠高成本的储能来支撑,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则是重要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需求侧资源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分布式发电资源,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禀赋,通过构建微网系统实现与大电网响应。二是可调节负荷,应基于负荷特点,在分析失负荷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可调节环节与可调潜力。这种调节一定是可预期的、可报告的。三是用户侧储能,它是未来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四是电动汽车,它的互动是双向的,可以归类到储能。开发需求侧资源,首先要摸清用户侧资源的属性,实现可变、可调和可控。其次寄希望于AI技术,一方面助力电网快速掌握用户侧波动性进而确定生产计划和用电计划;另一方面用AI调度来替代人工调度,解决电网堵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介绍,在市场机制方面,与国外市场主要由供需平衡决定的较大电价差给予储能电站等新主体盈利机会有所不同,我国希望终端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的制度设计,难以激活新业态的参与积极性。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能研究所陈宋宋提到,市场环境亟待完善,由市场交易发现资源价值避免人为设定价格上下限。再次,在潜力挖掘方面,要基于生产工序特点分析响应成本和资源价值,比如钢铁、水泥、铁合金、碳化硅、建材等行业,可以聚焦在电加热、电制冷或者是相对来说生产不连续的环节,以此深挖调节潜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晓东认为,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行,关键在于为所有的经营主体提供合理、持续、可预期的市场信号,并以经济手段对经营主体的电力消费行为形成长期和短期的有效激励,同时可以引导各类型社会资本参与虚拟电厂投资。“目前,制约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因素较为多样,综合表现为市场身份、功能定位、价值疏导、资源禀赋等方面,这就需要在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因地施策,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虚拟电厂样板。

  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在本次研讨会上发布《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推动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多项建议。一是厘清虚拟电厂的范畴和边界。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虚拟电厂的概念定义,明晰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社会共识的形成。二是加快推动虚拟电厂常态化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推动虚拟电厂以灵活方式参与中长期、现货等各类市场化交易,研究出台虚拟电厂在配电网功能发挥层面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充分激发虚拟电厂自身活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建立涵盖资源聚合控制、通信接口等方面的虚拟电厂建设运行标准体系,打破各类资源主体、虚拟电厂运营商、电网企业间的数据交互壁垒

来源:发改报


AI能源
智能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碳排放等国内外案例介绍。AI energy ,smart EV,Battery,Carbon emissio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