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十一)

2024-11-01 19:23   北京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连载11

冲向大海的涛声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

              王松林\著

十、兴邦大计

自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以来,沙俄不仅割去了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频繁觊觎松花江流域的控制权,利用其在东北亚的地理优势,不断向东北渗透势力。清朝国力衰退,中央无暇顾及边疆,沙俄得以趁机通过船只驶入松花江非法进行贸易,多次派遣人员调查水系,为日后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这种种行为,显示出沙俄妄图控制松花江,甚至占领东北全境的狼子野心。清廷虽屡次出面阻止,但苦于大厦将倾,力不从心。

吴大澂到任之际,正值清朝内忧外患之时。西北有阿古柏的叛乱和俄国的染指,东北则受到沙俄的威胁。眼前形势已经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稍有不慎,东北大地将会彻底沦陷。吴大澂站在东疆城墙上,望着辽阔的松花江,心中充满焦虑与责任感。

寒风夹杂着雪花呼啸而过,吴大澂身上的官服在风中猎猎作响,但他的内心却如刀割般沉重。这片土地,祖辈们曾用鲜血和汗水守护,现如今已经危如累卵。沙俄的扩张野心显而易见,而清廷的软弱无力更让边疆的命运悬于一线。

“督办大人,前线防务已经安排妥当,但恐怕军备仍旧不足。”一名副将匆匆来到吴大澂身边,低声汇报着。吴大澂没有立刻回答,依旧望着远方的松花江。

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国之安危,不在此时的武备,而在于长远的谋划。我们不能只是被动防御,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副将微微一愣,随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督办大人高见,的确,若只守不攻,迟早要被外敌蚕食。”

“现在局势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退让。”吴大澂坚定地说道,“清朝失去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失去更多的领土。”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吴大澂深知,东北的防御不仅仅是建立防军,更重要的是通过屯垦实边的政策,将经济发展与军事防御相结合,让边疆民生稳定,守土有责。于是,他决定推行屯垦政策,大量招募边民开垦荒地,壮大边疆的粮食供给和人口基础。

1860年以前,都是清政府的“封禁之地”,严禁人民移住,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后,东部面临强敌,清政府不加变通,继续封禁,有意虚边,致使边疆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经济凋敝,交通闭塞,兵源严重不足,饷源更为缺乏。边防危机日益严重。在抨击清廷虚边政策的有识之士之中,吴大澂设身处地地激烈反对虚边,力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抛弃陈规旧制,推行实边政策。

“近可为边氓生聚之计,远可备严疆捍卫之资”,这是吴大澂主张实边的有力证据。重民和抗俄是实边的目的。实边,可以增加财源,人民系于土地之上,开垦边荒,发展生产;实边,可以借民力补兵力之不足,抗俄“民心可待”。实边,与沙俄经营边区方针可以针锋相对,防止沙俄“暗中入侵”。

吴大澂督办与吉林将军铭安紧密合作,决定在边疆设立屯垦局,鼓励来自关内的移民和当地居民垦荒种田。同时,为了鼓励垦民定居,他们决定免除新垦荒地的押荒钱,并为垦户提供耕牛、种子等农具。这样的措施很快在边疆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大片原本荒无人烟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丰收的田地,垦民们安居乐业,整个边疆地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放眼边疆开垦之地,户口渐增,荒芜渐辟,粮草渐足,商旅渐通。吴大澂借机在边区建官设治。1882年,奏请朝廷于宁古塔属境设合兰直隶厅,于“土地肥沃,耕牧咸宜”的百鹿沟一带设绥芬县。招垦大计终于获得回报。图们江、海兰河、布尔哈通河一带平原沃壤大部分被开垦,仅南岗就垦地18936垧,陆续建立了志仁,尚义等六社。珲春垦地5620垧,建立了春禾、春云等六社。三个招垦局共垦地26634多垧,建17社。

随着大量荒原变为熟地,粮产不断增加。人烟稀落的边区建立起许多村屯,人口大量增加。吉林东部出现了边防重镇——三岔口。

据《吴窓斋先生年谱》记:“三岔口”新招垦地之民已逾数十家,土性甚厚,每垧可收七八石,(十亩为一垧),每石600斤,可抵漕斛四石,每年均可收三十余石。一家种地十垧八垧,不费人工而获厚利,民性甚踊跃。

1883年农历3月,因大雨连绵,吴大澂与督统祈晴。宁古塔一带,上中旬雨水过多,下旬畅晴半月有余。“谷、麦、菜、豆一望青葱,大有丰年气象。粮价渐平,人心亦颇安静也”。招垦大计终有所获,吴大澂踌躇满志,备感欣慰。天公也似有意作美。吴大澂即兴赋诗一首:

征尘屈指到花朝,

芳草无情马步骄,

犹忆细鳞河畔路,

海棠红掩绿杨桥。

吴大澂又与宁古塔副都统商议实行垦荒后,先后在珲春、三岔口等地成立招垦局外,还在穆棱河一带筹建了屯兵营。

光绪七年(1881年)6月,吴大委派李金镛太守赴珲春设局招垦,兼办防军营务处交涉边界事宜

     

李金镛,江苏无锡人, 字松亭。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在山东青州、武定、河间做官,政绩卓著。光绪六年(1880年)经李鸿章荐举任长春知府来东北。这次受吴督办委派到珲春后,设立珲春招垦局,由李金镛总理其事,下设书记四名,夫役五名。他忠于职守,尽心尽责,为边境事曾七次赴俄境与俄官交涉。他不但招纳了大批关内流民和朝鲜垦民,而且安置了数千从俄境回国的华民。

大澂廉恭严肃,常常会衔各级官员。一天,他躬身将军府,对铭安将军说“我们要根据各招垦局对垦民生产和生活,分别采取不同的优惠扶持政策。”

“督办说得正合吾意,几天来,我即思考此事。”铭安将军连连点头。

“如对宁古塔、珲春等处凡所新建垦荒地,今年应一律不收押荒钱。”吴大澂说。

“好,就如此办理!”铭将军当即定夺。随后二人联名上奏? “吉林将军为奏请招垦新荒免收押荒钱文的咨文及奏片

光绪七年六月初一日

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兼理打牲乌拉 钦命

督办宁古塔等处事宜二品顶 拣选官员等事铭为咨行事

三品卿钦吴

案照本将军于光绪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由驿附奏,请将塔、 珲境督办内招垦新荒,本年领地之户一概不取押荒钱文等因片, 兹于六月初十日准兵部火票递回原片后开,军机大臣奉旨:“著照所请,户产知道,钦此。”除恭录分别行知外,相应照抄原奉,备文咨行。为此,合咨珲春副都统,请烦查照施行,须至咨者。

右咨珲春副都统依

附奏片

再宁古塔、珲春所辖境内旗户均属寥寥,招垦新荒难求速效,即如蜂蜜山一带木楞河南北两岸多系平原沃壤,约可垦地二十余万,如无距城太远,四无人居,虎狼麋鹿出入之乡,素为人迹所不到,须节节搭盖窝棚招民居住,庶人马往来有投宿之地,路径渐通,行旅不致裹足,方可设法招徕渐推渐广。查吉林向章领地一,须缴押荒钱二一百文。现在宁古塔、珲春创办伊始,民情未必踊跃。如苏城各沟民户陆续来归,不但押荒钱未能一律收取,尚须筹款酌给马、粮、种,以示体恤。若再拘以钱文,办理必多掣肘,拟请示以限制本年领地之户,一概不取押荒钱文,并酌量给以工本,俾风响慕,近悦远来,亦变通招垦之法。为蒙特旨允准,他处不得援以为制,为上臣等札饬知府李金镛,已革协领春龄等出示晓谕,暂免押荒。”

请奏得到批准。吴督办和铭将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鉴于塔、珲地区招垦伊始,民情未必勇跃,一改吉林通省新领荒地一“应缴押荒钱二一百文”的规定。对宁古塔、珲春地区新垦之地一概不收押荒钱。以后是否收缴,再酌情办理。不仅如此,对当地的招垦民也区对待,如苏城各沟民户陆续归,即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华民,长期受沙俄欺凌,返回珲春时一无所带,他们开垦荒地不但不收押荒钱,尚且筹款酌给马、粮、种,以示体恤。对垦民影响很大,俄境华民同声感戴,“向风慕义,远近归心。”

招垦局拟珲春、宁古塔等地招垦章程,以告示形式到处张贴,内容是:

一、  因珲春,宁古塔等处,旷土甚多,山荒地辟,人马不通,行旅往来,视为畏途。垦户在交通要道盖房,官发补贴,每户盖二到三间,每间由招垦局拨津银八两。

二 、对领地之户,免缴押荒钱文,应收地租,每六百六十文,俟五年后再交纳。其余官府摊派全免,其目的在于“以舒民办”。

三、为垦户代购耕牛。新垦荒地“所需牛马需费较多”,“贫民力难自购”,垦局特从朝鲜购一千头牛,拨给垦户,“收其半价,令三年内全效缴清”。

四、领地标准,一般每户给地三十,“不敷垦种者,准其并垦两户之地共六十”,小户之家不能承种者“准其两家合耕三十”。但“不准其多领转相授受”。招垦形式一是以“社”为单位的民垦,一是以屯田营为单位的军垦。

珲春招垦总局设在珲春城东门内路北。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门房五间。内有总理一员,委员一员,书记四名,夫役五名。局下先后设有春和社、春芳社、春华社、春明社、春融社、春阳社等六社。分布于珲春的甩湾子屯、凉水泉子以及嘎呀河流域的嘎呀河、汪清、百草沟蛤蟆塘等处。设局当年日开垦成熟地五千六百二十零一亩六分。

南岗招垦分局,亦隶属于珲春招垦总局,内有委员一员、书记一员、夫役二名。局下设有志仁社尚义社、崇礼社、勇智社、守信社、明新社等六社。当年开垦出熟地一万八九百三十九九亩三分。三局共开垦出土地二万六六百三十四多。军队驻扎地区,章程中规定:“可令各兵营就近试垦,或兼种菜蔬。所收粮莱暂不归官,免其扣饷。”

招垦局是“招抚流民办理屯垦”的机构。其垦民主要包括直接从关内过来的和被沙俄驱逐而从俄国沿海地区移过来的两部分流民。

为了搞好招垦局,朝廷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支持。经统计,朝廷每年拨给珲春、五道沟,南岗等招垦局总理、委员、书记、夫役的经费及薪水银达二一百二十四两;在政策上,对垦民的新垦荒地,还采取了一律免收“押荒钱”,因当时吉林放荒规定:“领地一,应缴押荒钱二千一百文。”

此外地越垦的朝鲜流民,因地制宜,设立专垦区。清初图们江流域为封禁区。所谓“国初时,吉、韩界禁极严,两国之民有私自越图们江一步者,由两国官吏处死,否亦格杀论”。但朝鲜咸镜北道连年天灾,国内奇荒,饿殍载道,所以窜到图们江左岸者非常多,吉林将军铭安奉命查边,见朝鲜人越垦情况严重,行文朝鲜政府,令垦民一律退回朝鲜境内。然朝鲜越垦农安土为业,多不愿返回。将军铭安和督办吴大上奏说“韩民越垦多年,庐墓相望,一旦尽令刷还,数人失业无依,不特情实堪怜,急切亦无办法,若听其以异籍之民日久占住,主客不分,殊非久计。”他们又上奏说“前数年间,闻朝鲜屡遭荒歉,地窄人稀,无食穷民,散至四方糊口。因吉省查禁较严,多往俄界觅地种粮。各谋生计,现在珲春宁古塔各处边荒,陆续招垦,界外华民多愿迁内地,自立村屯,间有一二朝鲜民户,亦由俄界自跋来归。情愿剃发受廛为氓,若复从严驱逐,则该民人等本系无家赤子,久论异域,未免向隅。此等农民及往来贸易工作人等,大都皆安分良民,似可一律编入民籍,以广招徕……拟今春秋两季派出官员,专查越界奸民偷挖参枝情弊。”

     

“半坡日落马蹄轻,树杪云归雪乍晴。猎户追鹿迷草路,牧童引犊卧松棚。岸凌水阔知晴暖,野山风多入夜明。地僻屯稀投宿早,得闲行处且闲行。”吴大澂这首《闲行》诗,充分显现了“实边”政策给吉林边民带来的富足和安逸。

吴大澂经常巡视屯垦区,他骑着马,走在宽阔的田间小路上,看到农民们正在田里劳作,田间的麦苗已经长势喜人。一个年长的垦民看到吴大澂走过,激动地迎上前来,鞠躬说道:

“吴大人,您真是我们这些流民的恩人啊。多亏了您,我们才有了安身立命之处!”

吴大澂笑了笑,赶紧下马,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你们应得的。只有你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边疆才能稳固。你们的努力,才是真正守护国家的力量。”

岁月倏倏,转眼入秋,云空高阔,凉风凄凄,雁群啁啾南飞。

话说副都统依克唐阿到任后,与巡察东疆防务的钦差大臣,吉林边务督办吴大一拍即合。他们首先着手珲春建设。因为珲春地方向无城垣,形如散沙,不宜防守。但平地创具工程浩大,帑项支绌,未遽请款。采取拣委熟悉工务的文武官员监视经理。所统靖边中路两营,一面操练,一面工作,分段兴修。一切土木工程及入山采运木料,全部动用兵勇劳作。解冻开工,入秋停止。对此等等,吴大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吉林地处东北腹地,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入关后,东北又成为“封禁之地”。因此,东北地区成为“文化愚昧、科学落后”的代名词。

西学科技,发展制造。这是清末爱国大臣吴大澂高瞻远瞩,富有建设性的深刻认识,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识,上下运筹,多次上奏朝廷,发展军工业,防患于未然。连日来,吴大东奔西走,亲勘机器局地址。吴大澂在忙理事物中抽时登上小舟,划过渡口去吉林南岸八里许地方勘定机器厂基址。这里地势较高,土质坚实,占地九十余亩,得山水气脉,左右相通。北临大江,南有靠山,地形不显,天然密场……

深夜,吴大秉灯案,详细查看机器局建设图纸。

吉林机器局是规模庞大的军火工厂,是仿照天津机器局的格局设计施工的。结合吉林机器局旧址的实地考察及现存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推算,吉林机器局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平面呈东北较狭而西南尚宽的卵形,占地约15公顷。中部为厂房,计104间又烟筒3座;西部为公务房,计113间;东部为“表正书院”,计26间。1883年竣工投产后,又有多次续建。1884年添建厂房10间;1884年到1887年间,添建厂房22间又烟筒2座、公务房20间。以上共建各类用房295间又烟筒5座。房舍间种植树木,现仍存多株参天的古榆。厂区周围筑有约3米高的土围墙,墙顶设有木柱栅栏,墙外有宽4.8米、深2米的护墙壕。有东、南、北三个大门,门上为城楼,布有炮台,每门前设有吊桥。南门为正门,悬挂书“吉林机器局”五个大字的横匾。吉林机器局的庞大建筑群,远望似城堡,因而有“东局子古城”之称。

1884年到1886年,为扩大生产并考虑安全,在机器局江对岸南山又增建火药局,前后计建厂房78间、公务房52间,共130间又烟筒4座。火药局内有隔墙、外有围墙,墙高约4米,总长达1,100延长米。火药局占地约12公顷,与机器局间的往来运输,由渡船承担。

对吉林机器局规模极宏敞的建筑群,吴大澂提出了很高的施工要求:“所盖厂房一切做法,悉照外洋新式加料加工,不能与寻常之例相符。即表正书院与机厂相连,盖造之法亦与外洋机器学堂相似。”吴大澂在验收时,“逐一查勘,均系工坚料实,墙脚地身多用木桩密钉,层垫层厚,自可经久不鑒。”要求如此之高,而吉林的施工条件却很差。吴大澂回顾说:“吉林地气早寒,十月封冻,三月始开,土木之工及砖瓦各窑较他省尤为费力”,而且“吉林工匠起造房屋与南省不同,而机厂之墙壁门窗烟筒水道,尤与寻常衙署不同,该匠等目所未见,语之亦茫然,稍一迁就,工料不坚,贻误匪细。其砖窑、灰窑、应用物料,均须加工定制,审曲面执之方,非该员(指宋春鳌)等巨细躬亲,昼夜督率,不能建造如法,非若津沪各局土工木工各有专责,不劳而理,此建厂之难也。”

吴大澂认为:“一厂之中,以匠头为最要。众厂之中,以机器为最要。安设锅炉,非熟手不可,装配机器,非良工不就。教授学徒,钩心斗角,规划图样,置范成模,皆匠头之是赖。该匠头等久在津局沪局,资格尤深,工食亦厚。调赴吉林苦寒之地,视为畏途,人人裹足。或来一两月即托病而归,诸多掣肘。现在局中不乏良材,皆宋春鳌等设法招徕,苦心孤诣,此选匠之难也”。

1883年,历时一年半的吉林机器局终于竣工投产。厂房内机器轰鸣,工匠们操作着从欧洲进口的设备,开始大规模生产洋枪、洋炮。吴大澂亲自主持了机器局的开工仪式,站在高台上,俯视着厂房内忙碌的工匠,他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吉林机器局的建立,不仅大大提升了东北防务能力,也为清朝的洋务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地今日,便是东北强盛的开端。”吴大澂对身边的铭安说道。铭安看着这座庞大的机器局,眼中满是敬佩:“督办大人的远见卓识,必定会让这片土地在未来更加强大。”

新式弹药供应“洋枪洋炮”所需,是吴大澂梦寐以求的。单纯依靠现有的后门快枪,开花利炮,没有自制弹药火器,怎能与沙俄军旅较量于疆场?

为了不给朝廷增负,就地解决燃料,吴大澂组织官员勘查本地矿苗,惊奇地发现矿洞山、蛟河铁矿和栗子沟铅矿各一处,“成色颇佳”,主要原料和燃料均能自给自足。

为了能得到朝廷的批准,吴大徵在奏稿中历数吉林战略地位,他省转运弹药之艰难。而后又指出,不独本省练军可以源源接济,黑龙江各军也可兼顾资用。朝廷被吴大澂奏请所动,不久奏稿即被获准。

吴大澂兴奋得把酒高歌,出口赋诗!

       

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吴大澂精心部署,竭尽心力,设备首先需运至天津,中经营口码头,再用特制的四轮大马车,于本年冬至翌年春,趁地冻冰结之时运到吉林。重载5-6000斤,日行30-40里。山路崎岖之地,覆辙之车,伤人没马,仆夫惊怖,津吏骇闻。

技术人员几无,管理官吏稀少。吴大澂设法网罗,费尽心机。他先奏调关内技术人员,但奏调之人将吉林视为艰险之途,无有应者。后来几经周折,才有几人深感吴大澂至诚,心怀国家大任,不惮跋涉,航海而来。

1883年10月,吴大澂到吉林机器局验收时,原在天津机器局任职的宋春鳌被任命为“总办”。招聘工匠大半来自宁波。机器局已有生产人员354名。

1883年10月,松花江南北岸出现了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松花江北岸南门城楼上“吉林机器局”五个大字分外醒目。

机器局为长方形院落,厂内大小房屋共227间,中部为厂房,西部为公务房。汽炉房、烘铜炉房、襁水房,库房凝固坚实。车床、刨床、钻床、刀锋锋利。三座烟囱高耸入云,烟雾缭绕。

世代学习“之乎者也”、“孔孟之道”的东北青少年,尽有30名被选送进“养正书院”,专门学习西方洋人的“算法”、“测量”。

石破天惊。吉林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这就是已补授太仆寺卿的吴大澂奏请清廷获准后,建立的吉林机器局。宽敞整齐的厂房,高耸笔直的烟囱,成套现今的设备,住院读书的学生。东北人第一次感受到现代化的威武与庄严。

“十万军声摧瀑布,几重山色展云屏”。随着铁炉火焰红黄,汽锤铿锵,伴着车刀飞转、高炉喷烟,吴大澂一手建立的吉林机器局,已经烘铜化铁,炼药铸枪了。

从此,吉林防军告别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进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阶段。“哈乞开斯”、“来福”等各种枪支的子弹装入枪膛,两磅、四磅、十二磅的炮弹,送入炮位。修造和改制的枪炮,武装着部分吉林练军。

现代化的吉林机器局规模宏大,生产顺利,这是吴大澂聊以自慰的。

据1892年的《吉林机器局六月份制造军人之数目》记,“新造哈乞开斯枪子10万颗,大铜帽30万颗,四磅铜拉火2000枝,来福铅丸10万颗,12磅克虏伯开花子600颗。”

吴大澂引以自豪的是,1883年后,吉林机器局向靖边军供应军火从未间断。1891年后,又开始供应黑龙江边防军——靖边军“马前水师18营”所需新式弹药。

1885年,吉林机器局制造出250吨汽艇由松花江运往黑龙江使用。

1886年,吉林机器局生产的枪支晋送京都神机营适用。英国人詹姆士在考察吉林机器局之后,写成《长白山下》一书,其中记载,机关枪“很轻便,两个人便能抬,上面的三角架也很灵活,我们看了试演,它每分钟能发八十响,没有任何障碍。”

吉林机器局是吴大澂督办吉林后的辉煌业绩,也是吉林乃至东北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它是东北军民抵御沙俄侵犯的一件利器。

吉林机器局及附设的火药局、营口转运局、驻津局办事处、边防军械库及表正书院等机构,基本构成了从机器设备和原料的采购、转运,到军火产品的生产制造、发放及技术力量培养的相对完整的近代化工业体系,分工明确、联系紧密、效率较高、成效显著,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吉林机器局的创办,作为吉林防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抵御外侮为宗旨,是吴大澂秉承“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成功实践。虽然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吉林机器局的作用没有完全正确和充分地发挥,但毕竟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后,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地建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东北最早的近代化机械工业,也是洋务运动中众多军工厂局中较有成效的一个现代机器局。

吴大澂因在开发边疆、督办防务中业绩显著,得以连续擢升:1881年10月补授太仆寺卿;1883年3月补授太常寺卿,12月补授通政使司通政史;1884年11月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就在霜降第二天,吴大澂轻骑简从,携带帐篷锅灶粮食,由省城出发,赶赴宁古塔。此次是专程为校阅防军操演,安设屯兵,以便商旅。有朋友劝他们说:“时下秋季向晚,木叶脱尽,北国寒流日趋加,你素即脾胃不和,寒痛时犯,且腰疾尚未恢复,秋去冬来,风餐露宿,岂不作践自己?还是不去为好。待转年春暖花开时,再去不迟。”

“我吴大奉命北来,苦差于途。只求天公助我完达使命,即为满足。”说完,笑笑而去。

由塔城至穆棱河之钓鱼台,二百四十余里方有住宿之处。由钓鱼台至中俄交界之三岔口,三百五十多里无人烟,只可遇水而饮,遇山而歇,往返二十余里,尽多野宿。由于饥饱不一,寒袭冷打,吴大澂多病复发,胃痛尤甚,无医少药,只好任其发作,坚持工作,而且一丝不苟决不姑息。回省后,延医调治,稍事修整,旋又出巡。众人劝阻,吴大澂倒反唇相劝,众皆摇头无奈。十一月初三由省启程赴三姓校阅防军。漫天大雪寒气逼人。吴大澂对一兵一卒,从不疏忽。至十二月初,折赴珲春校阅。一路尖宿的地方,都是去年冬天官府拨给乡民银两所盖起的房屋。已盖成五处,来往行人甚便,吴大澂各书一匾额挂在门首。

珲春与俄界毗连,地段紧要。尧山副都统依克唐阿统带靖边两营,郭梯阶副将统卫军四营,东西填扎,以固门民。吴大澂一一检查,甚为满意。他又会同依克唐阿副都统相度炮台基址。在珲春建炮台,是与创办机器局同时进行的。吴督办在本年五月二十二日,曾上书奏请:“于吉林省城创设机器局”同时还要求“于三姓、珲春各处兴筑炮台,每年由户部筹拨银十万两”做为经费。六月初一,奉旨允准。这次,他在依克唐阿副都统陪同下出城沿周围边境查勘地形,选择好适当的炮台基址。

千里东陲,边路迢迢,为防沙俄,苦心戍疆,兴邦大计,可叹生不逢时……

前边文章链接: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二)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三)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四)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五)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六)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七)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八)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九)

清末爱国功臣吴大澂东疆勘界纪实(十)

满族文化网

内亚满洲历史与文化
满族文化网3再次推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