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庆家庭自驾重庆
我几乎没有国庆出去过,都是错峰旅行。这次因为小鱼儿上一年级了,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就不请假了。
带上爸妈和两个娃,去到了成都的隔壁重庆,不去传统旅行打卡地,来一趟悠闲、随性的城市旅行。
上有老、下有小后,出行的麻烦程度让我对远途游心生畏惧,疫情也让我这个旅行爱好者缩小了探索世界的版图,对周边重燃好奇心。
不再追求广度,而追求深度。这种深度也不是说要看部纪录片再去旅行,要背多少的知识。我追求的是内心的涟漪,是有觉察的旅行,或者可以叫正念旅行。
带着自己的内在小孩去旅行。随时抽离出来,看着我带着我自己和家人在旅行这件事,看到其中我们彼此的情绪变化。
一次旅行对我来说,值不值,就在于能激起多少我内在的涟漪,能激起多少我的体验,感受,将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启发串联起来,让我们回到日常后,有多多少少的变化,被打开。
在返程的路上,我提议做个复盘,没想到家人都很配合,小鱼儿还当起了主持人,给我们点评打分。一方面让枯燥的自驾游多了许多有价值的对话,一方面让一次旅行有个收尾小结,萃取精华,拿到回到日常的礼物。还激发了下次旅行的灵感。
建议大家在返程路上也做起来。一次花费不高的短途旅行加了复盘,与一次花费不菲的长途旅行没有复盘相比,前者带给我们的收获往往更大。
以下记录我家的复盘,也正是因为这次复盘,激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兴趣。普通的游记已经激不起我提笔的兴趣了。
02 如何复盘
没有定式,我临时想到的是让全家人轮流说说:
你对这次旅行的感受; 举例三个场景细节; 对本次旅行的建议; 对下次旅行的期待。
第一个说的是小鱼儿。她比较在意酒店,这次我选了一个乐园旁的酒店,早上一大早就可以进乐园玩,晚上可以玩到9点看完表演出来回酒店就睡,酒店也很大。另一个是植物园里的民宿,整个植物园都是我们的后花园。
她觉得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泡到温泉,酒店自带的室内儿童乐园不够大型,我们陪她玩的时间不够,给她自由疯玩的时间也不够。
总之,她只能给这次旅行打60分。
作为家里首席旅行策划师,我肯定是有点愤然。但还好,因为本不是专门为她策划的这趟旅行,重庆这个目的地对小孩来说就一般,不够亲子,是孩子的爸想去看看城市界面,做旅行策划时只能说中庸,各方面取平均。
然后是老公说,他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一堆城市级的感受,主持人小鱼儿都提醒他超时了。他还是说个不停,虽然家人不太听得懂,还是让他表达吧。
他大概就是把重庆和成都做了下对比。站在房地产投资、生活品质、交通、城市规划方面聊了聊。
男性视角和女性真的很不一样,他完全回不到家庭旅行这个场景上说。
他的感觉神经是向外的,不是向内的。
最后还说这次旅行的重庆小面和火锅没有代表重庆的水平,没有选好。这个我承认,我对吃的没有那么在意,且感觉大众点评APP商业化太重了,很多都是刷的好评和送小东西诱导给的好评,不客观,我这个互联网重度用户都很难选到货真价实的店了。
就从这个用户洞察上, 我预感美团大众点评的垄断之下,必定有新的做真实点评、严选餐厅的创业公司出来,来解决用户的痛点。
接着是我爸,说得很好。首先他觉得两家酒店的床都很舒服,睡得好。这也给我个提示,人上年纪了,关注睡觉这个点,以后旅行都要减去华而不实的东西,要考虑睡得好。
然后说到我高估了他的能力,有一天下午和晚上把两个娃和我妈都交给他负责,我和老公单独出去看了个楼盘和夜景。他心力交瘁。
因为我妈现在能帮到的忙越来越少,完全不像曾经可以跟我搭档带着大宝去清迈、去万宁。她甚至需要我们照顾了。
我完全能感受我爸的感受。他才光荣退休几个月,理想中的退休图景还没展开,就要帮着带二宝,陪我妈。他曾和兄弟姐妹轮流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十年,从认知衰减到完全失智,生活不能自理。
他恐惧在我妈身上再经历一次。
接着该我妈说,她显得很紧张,内心好像在不断的审题和组织语言,但是力不从心。她说很不好意思拖了我们后腿,觉得旅行很舒服。除此,好像有话在嘴里打转,但再也说不出更多具体的场景了。
她的语言表达是那种客套的句式,我知道没有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她不太能调用新的词汇了,她用的都是年轻时候惯用的句式和词汇。可能她刚经历的就记不得了。就如在服务区,她去上个厕所就找不到车了。
她的世界好像罩上了一层毛玻璃。朦朦胧胧,恍恍惚惚。
我想继续追问,被主持人小鱼儿叫停了。她听出我有点着急,想考考外婆,想有意训练她的思维。她说,“等外婆再想想吧,下次再说。就像我被逼发言的时候,就什么都忘了说不出来了。”
她说她不是病人,不要当她是病人。我确实没有当她是病人,所以有时我才会对她不耐烦和着急。
或许,从某一刻开始,我会给她开个专题,来记录她的走向。我希望未来我的连载里会少一些我的个人情感,儿女私情。
我希望发挥我的探究力,探究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没有感觉,就好像大脑神经突触萎缩了,细胞间无法交换信息、处理信息了。
我希望帮助有潜在风险和早期的人提前去了解自己可能走的这条路是什么感觉,以及让这群人的家属去理解他们。毕竟已经不在少数了。
但是我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去摆正心态。等到我能把他们当跟我们不一样的人但又不是病人,也不会因为是自己亲人就生气着急,情绪稳定的时候,可能就是提笔的时候。
03 我的复盘
到我说了,我话有点多,单独来一节。
我的家人也喜欢听我说,好像我能表达得细腻深刻些,并加以联想。我讲超时了,小鱼儿也并没有像提醒她爸一样提醒我,任我流淌。最后还给我颁了个“最佳感觉奖”。
不仅是对这次旅行的复盘,也是对最近心境的复盘吧。
①吵归吵,我们一家人终究暂时分不开了
我曾经扬言,一段关系让我不舒服了我誓死也要改变。我不会认命。闹分开闹了很多次。但有一天,我突然对生活妥协了。带两个娃我体力完全不支,有男人多一个免费劳动力,为啥子不要呢?
有个场景,两个娃都要求被背着,然后比赛哪组跑得快。男人不在那就得我上,不得累死。
孩子爸是纯爱战士,他不喜欢用价值交换来形容婚姻,但我真实的想法就是他对我还有价值,我不觉得这有什么贬义。
要是一个人对另一个没价值了,还要求被爱,我觉得那才是悲哀和可怜。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价值了,我会头也不回的走开。
我能感觉,旅行途中全家人都想偷懒有自己的悠闲时光,大家又都想给彼此偷懒的机会。自我和利他在其中穿插,体现出一个家庭组织的张力。
不必羡慕别家,也不用寄希望于未来某一天一点儿负担都没有了再享受生活,现在当下并肩度过这个家最难的几年就是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回忆。
②中产消费降级,但我们为体验付费的预算没降反升
今年其实明显能感觉到中产消费降级,就比如说老二出生这两年的花销就比老大出生前两年的花销低了很多。
但其实也没什么,杜绝了很多不该花的钱,也不影响他的成长。反而打消了多处我想把教育通过付费的方式假借他人之手的想法。
很多人以为有钱就能买到所有,至少在教育上不是这样的了。走心是奢侈品。走心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者太少太少了。
消费降级是一时的恐慌,对经济的无信心。随大流的消费降级正如前几年随大流的消费升级,并不是好事。
盘点家庭财务后,发现几年内还是有安全感的。那该花就得花,特别是为体验付费。生活上我们倒是一直都很轻简。
这种反向消费的方式很赞,别人不花钱的时候我花钱,别人只为刚需花钱减少体验消费、精神消费时,我相反。
这几年被世界、被周期玩弄后,真的是觉得要跟大众反着来。
别人疯狂我冷静,别人冷静我疯狂。
家庭旅行是一家人团建的重要载体,未来还会拨出更大的财政预算来实现。维持并提升酒店品质、旅行体验。
③旅途中收到噩耗,想做的事儿及时做呀
有一天晚上在长江边看夜景吹着风,感慨很舒服的时候,我爸接到个视频电话。一位有恩于他、他一直想报恩的长辈去世了。我都有点内疚,跟留我爸带孙孙牵制了他有关系。
于是我临时加了一个题,如果人生还有最后一年,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告诉我,说不定我可以策划一个活动一次旅行集中把大家的愿望多实现几个。
我爸的愿望优先级最高,去他有兴趣去的地方,还能带我妈多看看,在她还有一些记忆的时候。
我爸跟旅行相关的愿望就是坐游轮出国逛逛和去一个以中国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过去能当有钱人的国家。
我差不多已经想好了是哪里,这几天已经在策划中了。
庆幸我是新个体创业者,我是自由的,我可以尽量不留遗憾帮家人实现愿望。
我的成就也是有他们曾经的负重前行,最近盘了下紧张的家庭人力,好像只有我放下一些工作多照顾家庭,是明智之举。且我也确实觉得两个娃娃很可爱,想多陪陪。
最后,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人生皆苦。年轻的时候真的不理解的!
年轻时没时间没钱是苦,中年时有钱没时间是苦,年老时有钱有时间没身体是苦,想要兼顾维持有钱有时间陷入我执也是苦……
有孩子苦,没孩子也苦,碌碌无为是苦,小有成就不甘心踩刹车,一心保住功名利禄也是苦……
一旦违背自然规律,想要把无常的东西变成恒常就会苦,譬如生命不死、爱情不渝、万事如意。
在植物园里的民宿里结缘了一本30年前广为流通的小册子《认识佛教——至善圆满的教育》,里面讲了佛法的修学次第,我看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跟着信佛的外婆耳濡目染,觉得自己还是有些佛缘。
入门很早,但年轻时没有体会到众生皆苦,像一个贪恋尘世的小儿玩耍嬉戏。如今有缘看到这本小册子,感觉自己又该再向前一步啦。
04 36岁的模样,憔悴里的沉静
最后我还蛮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爸说,“我和你妈看到你旅途中虽然开心,但还是憔悴很多,要早点睡,少操点心。”
还挺感动的,我在观察他们,他们也在观察我。
是呀,我已经不是你们庇护的小女孩了,我肩上也开始一个一个的担子加上去。
我也能看出自己的憔悴,疲惫。但我也蛮喜欢现在的自己的。沉静而有力量。
下次旅途再来记录呀,我发现我还是很喜欢旅行和酒店民宿的,这是我之前做过的热爱的领域,虽然没有做成事业,还是蛮滋养我的。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