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假期浅聊应急值守为何越来越跑偏!

文摘   2025-01-29 00:29   山东  

一、安全应急值守的起源:老祖宗的智慧

说到安全应急值守,这事儿得从老早说起。你想想,古代打仗的时候,为啥要有哨兵?为啥要有烽火台?那不就是怕敌人半夜偷袭,提前发现情况,好有个应对嘛!这就是最早的“应急值守”雏形。那时候,哨兵得时刻盯着四周,一旦发现敌情,赶紧吹响号角,或者点燃烽火,好让大部队提前准备。这种警戒和守卫的制度,就是应急值守的“老祖宗”。

再看看古代的驿站,那也是有专人值守的。为啥?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传递消息全靠驿站的马匹和信使。要是没有专人守着,消息传不及时,那可就是大事。所以,值守这事儿,从古到今,一直都有,只是形式变了。

二、现代安全应急值守:越来越“正规”的规矩

(一)国家层面:规矩一大堆

到了现代社会,应急值守这事儿变得越来越“正规”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和规定可不少。就说《突发事件应对法》,这可是个“大规矩”。它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得建立健全应急值班制度,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响应。你想啊,要是没有这个规矩,出了事,大家乱成一团,那可就麻烦了。

还有《安全生产法》,这更是针对企业的一个重要法规。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特别是高危行业,比如化工厂、矿山,这些地方一天24小时都得有人盯着,不然出了事故,那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还规定,值班人员得经过专业培训,不能随便找个不懂行的人来顶岗。

(二)地方层面:规矩更细了

地方上的规矩也不少。就说24小时值班制度,这在很多地方都成了“标配”。特别是在重要节假日,比如春节、国庆,还有敏感时期,比如汛期、森林防火期,那更是得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也很常见。在重大活动或者高风险时期,必须有领导带班值守。为啥?因为领导有权,出了事能马上拍板,不会耽误时间。

信息报告制度也很严格。明确规定突发事件信息的报告程序和时间要求。你不能等到事情闹大了才报告,那可就晚了。得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好让上级部门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措施。

三、安全应急值守的“跑偏”:规矩多了,问题也来了

(一)形式主义:值班室成了“摆设”

虽说规矩多了,可问题也来了。现在很多地方,安全应急值守成了形式主义。值班室里倒是有人,可那只是“摆设”。值班人员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聊天,根本没心思盯着监控屏幕或者接听电话。你问他们值班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可能都答不上来。

就说有个工厂,按规定设立了24小时值班室。可你进去一看,值班室里乱糟糟的,值班记录本上字迹潦草,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值班人员对工厂的应急预案一知半解,问到关键问题,就只会说“不知道”。这种形式主义的值班,能起到啥作用?

(二)人员素质:专业培训成了“走过场”

再看看人员素质。虽说国家要求值班人员得经过专业培训,可很多地方的培训都是“走过场”。培训内容简单得很,就是讲讲值班室的设备怎么用,然后就发个证书,就算培训完成了。真正遇到突发事件,值班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有个例子特别典型。有个小区的物业值班人员,培训的时候就只是看了几眼设备操作手册,连应急预案都没好好学。结果有一次小区突然停电,值班人员手忙脚乱,不知道该联系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抚业主。最后还是业主自己找来了维修人员,才解决了问题。这种培训,能叫培训吗?

(三)信息传递:层层上报成了“拖延”

信息传递也是个大问题。按照规定,突发事件信息得第一时间上报。可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层层上报,结果把时间都耽误了。值班人员接到消息,先报告给部门领导,领导再报告给上级部门,一层一层传上去,等上面接到消息,可能都过去好几个小时了。

就说有个地方发生了山体滑坡,值班人员接到消息后,按照程序一层一层上报。结果等救援队伍接到指令赶到现场,发现被困人员早就等不及了,自己想办法逃生了。这种层层上报的制度,虽说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可也太耽误时间了。

(四)设备老化:高科技成了“摆设”

现在科技发达了,很多地方都配备了高科技的应急设备。可这些设备用着用着就老化了,成了“摆设”。值班室里的监控设备,时不时就出现故障,画面模糊不清,或者干脆黑屏。报警系统也经常出问题,有时候明明没事儿,却响起了警报,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有个工厂,花了大价钱买了套先进的应急监控系统。可用了没多久,系统就频繁出故障。值班人员反映问题后,维修人员拖拖拉拉,好几个月都没修好。结果有一次工厂真的出了事故,监控系统却没反应,值班人员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只能干着急。

(五)领导带班:领导成了“挂名”

领导带班制度本来是为了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可现在很多地方的领导带班成了“挂名”。领导只是在值班表上签个字,人却不在值班室。值班人员遇到问题,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根本指望不上领导。

有个企业,规定节假日领导带班。可你去值班室看看,领导的座位空空如也。值班人员说,领导只是早上来签了个到,就走了。这种“挂名”带班,能起到啥作用?

四、为啥会“跑偏”:规矩多了,问题也多了

(一)规矩太多,执行不力

规矩多了,执行起来就难了。很多地方的值班制度写得天花乱坠,可实际操作中,根本没人认真执行。值班人员觉得这些规矩太麻烦,领导也觉得执行起来太费劲,结果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二)人员素质跟不上,培训不到位

人员素质跟不上,培训又不到位,这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的值班人员都是临时招聘的,没经过系统的培训。他们对应急知识一知半解,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三)信息传递机制不合理,效率低下

信息传递机制不合理,效率低下,这也是个关键问题。层层上报的制度虽然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可也太耽误时间了。有时候,等上面接到消息,事情已经闹大了。

(四)设备维护不及时,成了“摆设”

设备维护不及时,成了“摆设”,这也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买了先进的设备,可用了没多久就坏了。维修人员拖拖拉拉,根本不管用。结果这些设备就只能放在那里,成了摆设。

(五)领导不重视,带班成了“挂名”

领导不重视,带班成了“挂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很多领导觉得应急值守是小事,没必要亲自盯着。结果值班人员遇到问题,根本指望不上领导。

五、怎么解决“跑偏”的问题:规矩多了,得想办法

(一)加强监督,杜绝形式主义

要加强监督,杜绝形式主义。不能光看值班室里有没有人,还得检查值班人员是不是在认真工作。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确保值班人员真正履行职责。

(二)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培训

要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培训。不能光靠简单的培训,得系统地培训值班人员,让他们真正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可以定期组织模拟演练,让值班人员在实践中提高应对能力。

(三)优化信息传递机制,提高效率

要优化信息传递机制,提高效率。可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相关部门。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微信群、短信平台等,快速传递信息。

(四)加强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要加强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不能买了设备就不管了,得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维修。可以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情况,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五)领导要重视,带头履行职责

领导要重视,带头履行职责。不能光在值班表上签个字,得真正到值班室看看,了解值班人员的工作情况。遇到问题,领导要亲自协调解决,不能当“甩手掌柜”。

六、结语:安全应急值守,不能“跑偏”

安全应急值守是个重要的事儿,不能“跑偏”。规矩再多,执行不力也没用。人员素质再高,培训不到位也没用。设备再先进,维护不及时也没用。领导再重视,不带头履行职责也没用。只有把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安全应急值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大家的安全。


安全工程师之家
为广大用户推送安全要闻、行业资讯、安全预警、法律法规等信息,多角度、全方位、连续报道涉及化工领域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最新资讯、学习、交流、招聘信息。欢迎提出意见反馈、意见和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