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危化品领域企业高风险作业现场安全协作机制建设工作经验做法
自 4 月份省应急厅部署高风险作业现场安全协作机制试点建设以来,东营市应急局高度重视、高点谋划、高位推动,积极实践探索、坚持开拓创新、认真总结提升,跑出贯彻落实“加速度”,形成试点建设“东营样板”,现将东营市推动试点建设工作
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营市现运行危化品生产、使用、储存企业共计 268 家,建设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省级队 2 支、市级队 8 支、县级队 31 支、市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2 处、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 7 处,指导38 家危化品企业建立 959 人的专职队,督促 230 家危化品企业建立兼职队,为高风险作业现场安全协作机制的规划布局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充分摸底并建立数据台账基础上,东营市定位“企业规模、覆盖类型、队伍能力、拓展效应”四项标准,推荐胜利石化总厂、山东华星石化、东营华联石化作为首批试点企业,该三家企业规模大,覆盖央企、国企、私企,位置分布涵盖化工园区内外,所辖队伍均为市级以上专业队且包含企业自建、国企上级单位派驻、央企内部调派三类,能够检验不同类型队伍协作过程的适用性,也便于后期拓展试点成效。
二、典型做法
(一)精心筹划、高位部署,推动试点建设。一是抓紧成立建设专班。专班由危化和应急救援分管领导任双组长、科室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骨干力量为组员,制定“危化牵头、应急救援具体实施,协同推进”的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细化任务分工,按照“周调度、月汇报”的标准向局主要领导汇报进展,确保试点高质量实施。二是迅速抓好部署落实。借助省厅集中调研契机,认真学习先进省、市经验做法,组织三家试点企业座谈交流,研讨试点建设方案、重点任务及难点问题。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传达省厅文件要求,解读建设框架、明确时间节点,推动各阶段任务提速发力。
(二)建章立制、深入参与,强力督导试点运行。一是制办法、建机制。研究出台《东营市高风险作业现场安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督促企业印发《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救援队伍制定《高风险作业现场安全监护管理办法》,抓牢高风险作业名录、队伍介入节点、作业现场勘查等关键环节,确保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强指导、强监督。以省厅 2 次专题调研为契机,开展实地督导帮扶,督促企业完善方案、理顺流程。组织试点企业间互相学习观摩,交流工作成效,研讨解决试点建设问题,通过互学互鉴推动试点提质增效。
(三)稳扎稳打、开拓创新,积极推动试点推广。一是认真总结、形成特色做法。企业层面,指导胜利石化总厂建设“1123”(即一清单、一方案、两交底、三到位)工作机制,有效降低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队伍层面,指导胜利应急救援中心建立“1+N+3”(即一套监护办法、N 套监护方案、三套系列表单)可生长安全协作机制,制定“三定两会一能”(即定性、定量、定方案,高风险作业分析会、现场完工确认会,能终止)保障措施,实现高风险作业全流程管控。二是借力聚力、强化推广应用。为推动协作机制在更大范围发挥效应,由危化科牵头在试点企业周边及化工园区破题,重点在胜利油田内部各级生产单位间推广,逐步在建有专职队的危化品企业铺开,最终在危化品领域全面实施。截止目前,通过事前监护分析,共排除隐患险情 10 次,减少了事故的发生、避免了突发事件的扩大蔓延,企业安全生产防线更加牢固,试点整体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