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切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组织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请于2025年3月26日前将有关修改意见填写在《征求意见表》(见附件2)书面进行反馈,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tongyt12@163.com)。有关材料可登录应急管理部网站“互动-征求意见”栏目下载。
针对《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简单解读
1. 责任落实更加明确和细化
过去,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方面虽然也有责任分工,但可能相对笼统。这份文件明确要求企业必须设立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操作负责人,并且详细列出了每一类责任人的具体职责。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模糊处理,而是要精准落实到人,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变化实例:
主要负责人:以前,企业负责人可能只是在出现重大问题时才关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现在不一样了。文件要求主要负责人要定期核查技术负责人和操作负责人的履职情况,比如查看他们是否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检查任务,检查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这就意味着主要负责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细节,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撒把”了。而且,主要负责人还要亲自确认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实用有效,操作人员是否按照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这可不是简单的签字背书,而是要真正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去检查。比如,以前可能只是看看制度有没有挂在墙上,现在要检查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不是真的按照制度来执行,有没有违规操作的情况。
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也面临新的挑战。以前,可能只是在设备出现明显故障时才去处理,现在需要定期现场核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比如检查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等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报警等信息,还要确认这些设备是否存在超期未检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设备设施的数量可能很多,而且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技术负责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现场检查,不能像以前那样只依赖于设备管理人员的口头汇报。而且,技术负责人还需要确认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这意味着技术负责人需要对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设备的选型、安装到后期的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操作负责人:操作负责人的职责也更加具体了。以前,可能只是简单地安排工人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现在需要检查岗位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这就要求操作负责人要更加关注工人的日常操作行为,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在出现问题时才去纠正。而且,操作负责人还需要检查涉及重大危险源的特殊作业、检维修作业是否按规定办理作业票,监护人是否在场,作业过程有无违章,安全风险是否受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特殊作业和检维修作业的风险本身就很高,操作负责人需要更加严格地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
2. 信息化管理要求更高
文件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制考核制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化管理,而是要求企业将重大危险源管理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和互联互通。
变化实例:
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升级:企业需要建立或升级现有的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确保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并且与政府端数据互联互通。这可不是简单的系统更新,可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系统开发和设备升级。比如,企业可能需要安装更多的传感器来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这些传感器需要与数字化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而且,企业还需要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稳定性,防止数据泄露或系统故障。这可能需要企业增加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系统,或者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
任务完成率要求:文件要求企业确保系统中的任务完成率达到100%。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个责任人都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任务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可能会增加。企业可能需要重新安排人员的工作任务,或者增加人员配置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而且,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任务监督机制,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比如,企业可以设置任务提醒功能,提醒责任人按时完成任务;还可以设置任务审核环节,确保任务完成后的数据准确无误。
移动终端应用:企业需要利用移动终端实施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时动态管理。这要求企业为员工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且培训员工使用这些设备进行隐患排查和数据上报。这可不是简单的设备发放,企业需要确保员工能够熟练使用移动终端,而且要确保移动终端的使用不会影响员工的正常工作。比如,企业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让员工熟悉移动终端的操作流程;还可以制定相关的使用规范,确保员工在使用移动终端时不会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3. 考核和监督更加严格
文件要求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人履责及考核制度,并明确考核周期和标准。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向社会承诺公告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这些要求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透明,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监督。
变化实例:
考核机制建立: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对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分,需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比如,企业可以设定任务完成率、隐患排查数量、安全培训参与度等指标,对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企业还需要根据考核结果对责任人进行奖惩,激励责任人更好地履行职责。比如,对于考核优秀的责任人,可以给予奖金或晋升机会;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责任人,可以进行批评教育或调整岗位。
社会公告:企业需要定期向社会公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这可不是简单的宣传,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比如,企业可以定期发布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运行报告,包括重大危险源的运行状态、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等内容。而且,企业还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于公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企业要及时回应和处理。这增加了企业的社会压力,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管理的成效。
内部监督加强:企业需要接受员工的监督,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内部沟通,确保员工了解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并且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企业可以在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标志位置设立公示牌,注明责任人的职务、姓名、职责及联系方式,接受员工监督。而且,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沟通机制,比如设立意见箱、定期召开员工大会等,让员工能够及时反馈重大危险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 应急管理要求更加具体
文件对重大危险源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包括专项应急预案的演练频率、演练效果评估等。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制定应急预案,还要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变化实例:
应急预案演练频率:企业需要确保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并且每次演练都要达到预期效果。这可不是简单的演练,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演练准备和效果评估。比如,企业需要提前制定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演练内容等。而且,企业还需要对演练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确保演练能够真正提高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比如,企业可以邀请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演练,对演练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估。
演练效果评估:企业需要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演练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评估。比如,企业可以设定演练时间、人员到位情况、应急物资使用情况、事故处置效果等指标,对演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企业还需要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如果演练中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企业要及时进行修订,确保预案能够真正应对实际事故。
应急预案修订:企业需要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可不是简单的文字修改,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演练情况,对预案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比如,企业可以增加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还可以增加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物资清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用应急物资。
5. 人员资质和培训要求更高
文件要求企业核查重大危险源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的数量、学历、资格,并且确保他们具备安全管理操作和应急方面的能力。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人员的资质审核和培训工作。
变化实例:
人员资质审核:企业需要对现有人员的资质进行重新审核,确保他们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这可不是简单的证件检查,需要企业对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进行全面评估。比如,企业可以组织专门的资质审核小组,对人员的资质进行逐一审核。而且,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企业需要安排培训或调整岗位。比如,如果某个操作人员的学历不符合要求,企业可以安排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学历水平。
安全培训加强:企业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安全管理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这可不是简单的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