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的中国方案

文摘   2024-10-16 17:32   北京  

面对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夯实国内粮食供应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提升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供应链稳定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引领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行动赋能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多年来,中国通过贡献国际公共产品、倡导公平开放的粮食贸易、推进农业国际合作等方式,成为维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的“压舱石”。


1.积极贡献国际公共产品


长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球治理变革的关键时期,以大国担当向国际社会贡献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国际公共产品,向世界提供了更多资源与契机,促进了国际粮食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同沿线各国分享农业发展机遇、缓解全球饥饿和贫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2021 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列为八项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启动实施“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旨在通过确保粮食安全,让更多人远离饥饿威胁;2022 年,中国再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加强行动协调,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平稳运行,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畅通,避免将粮食安全问题政治化、武器化。


2.推动自由开放的粮食贸易 


面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和挑战,中国始终倡导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积极推动粮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广泛融入国际大循环,构建了以进口贸易为主、国际供应链日益完善的粮食贸易格局。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从 2001 年的 279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3330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1.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率为 8.6%,进口年均增长率为 14.5%。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成为全球粮食贸易稳定的重要维护者。


3.大力推进农业国际合作


农业国际合作是提升国际粮食供应链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与 140 余个国家开展了农业合作,同近 100 个国家建立起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近 90 个国家签署 100 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2023 年至今,中国累计向亚非拉的 30 多个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帮助灾民达上千万。在双边层面,通过选派技术专家、建设农业示范中心、开展粮食安全主题培训班等方式,务实推广粮食生产技术及经验,为各国改善粮食安全水平提供助力。在多边层面,建成中国—东盟合作、“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等区域粮食安全合作长效机制。


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多重挑战叠加共振,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1.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削弱世界粮食供应能力 


近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风险日益频繁,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的粮食供应能力。气候变化扰乱了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关键环节,对粮食安全的各个维度产生了严峻影响。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导致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引发水域生态系统剧变,加剧了农业用水紧张。极端天气事件破坏农业生产资源、基础设施和生产性资产,削弱粮食系统的整体生产能力。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4)》表明,2023 年,极端天气共导致 18 个国家的 7200 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


2.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加大粮食运输风险 


地缘政治冲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隐性成本,已成为粮食运输的显著阻碍。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港口、物流和船运系统同时受到军事冲突和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的双重冲击,使两国的粮食及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口突然中断,导致世界多国粮食进口和消费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急剧上升,削弱了这些国家的粮食可获得性。此外,地缘政治冲突还严重干扰了全球海上运输路线,抬高运输成本,粮食进口费用也随之增加,推高了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24 年全球粮食进口费用或将突破 2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5%。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世界粮食自由贸易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诸多国家陆续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政策,通过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本国粮食出国。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国际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还推高了粮食价格,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风险。据世界银行信息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 26 日,共有 16 个国家实施了 22 项粮食出口禁令,另有 8 个国家实施了 15 项出口限制措施。例如,作为世界重要的大米出口国,印度在 2023 年颁布了多条“大米出口禁令”,扰动全球大米市场,增加了全球大米供应风险,推动米价上涨。概言之,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全球粮食贸易体系的正常运转,阻碍了粮食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粮食短缺型国家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


4.四大粮商加紧布局,全球粮食市场垄断加重


国际“四大粮商”(美国 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全世界 80% 的粮食交易量,其垄断地位削弱了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四大粮商控制了全球粮食贸易的主要环节,包括生产、运输、储存和加工,主导了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和定价权。它们通过囤积、转移风险或操纵价格来影响市场,这在全球粮食危机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尤其明显。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不仅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波动性增加,还限制了中小型农企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剧了市场的不公平性,影响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的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供应链正常运转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但防范化解国际粮食供应链危机引发的安全风险仍面临诸多考验。面对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夯实国内粮食供应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提升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开展全流程监测预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 


一是推动构建数字化风险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卫星遥感等技术,对粮食生产、运输、存储和销售的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及时掌握供应链各环节的动态,提前识别潜在风险,避免突发事件造成供应链中断。二是完善多元化预警机制。设立涵盖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市场波动等关键因素的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实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三是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做好重要农业生产要素储备和市场供需摸排工作,提升重大突发事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能力,维持粮食供应链稳定。


2.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筑牢稳产保供生命线


稳产保供是确保粮食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举措。一是推动粮食种业振兴行动。通过组织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突破生物育种和种源技术的瓶颈,加速主要粮食作物的重大品种选育,以提升种业技术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强化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持续加强耕地用途的管理,严格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准确核实耕地资源的状况,增强行政执法与监督力度,确保农业结构调整符合保护耕地的要求。三是推动农业粮食系统转型。通过转型发展,增强农业粮食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适应力、抵御力以及复原力,合理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农业粮食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倡导公平的贸易规则,构建开放的粮食贸易体系


开放的世界粮食贸易体系是实现国际粮食供应链畅通的重要前提。一是倡导公平的国际粮食贸易规则。深度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间合作,推动优化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引导制定更加公平的国际粮食贸易规则,促进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粮食贸易新秩序。二是呼吁降低贸易壁垒。引导各国主动减少对粮食的进出口限制,优化进口和出口程序,有效促进粮食贸易的自由流动。三是提升世界粮食贸易透明度。加强对粮食贸易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公开,倡导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增强透明度,科学预测和应对市场波动,从而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促进全球粮食贸易往来。


4.加快培育本国国际粮商,提高国际供应链话语权


粮食企业是参与国际粮食供应链建设的重要主体,要加快培育本国的国际大粮商,提高在国际粮食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在政策层面,加快出台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融资便利等,鼓励大型粮食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粮食生产、加工与仓储设施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企业层面,粮食企业应主动加大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多元化、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在市场层面,积极利用多边及双边贸易协定,丰富粮食进出口渠道,以市场化手段提升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影响力。


5.拓展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增强粮食国际运输能力 


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是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有效工具。一是主动参与国际粮食运输通道建设。依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收储、仓储、港口、海运等战略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打造连接亚洲各次区域和欧亚非之间的公路、铁路、水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二是深化国际物流合作。加强多边协商,推动建立更加高效的国际物流规则体系,提高物流环节的通关效率,提升粮食跨国运输的时效性。三是加强物流领域技术创新。推广智能物流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工具优化运输路线和仓储管理,减少粮食损耗,为国际粮食物流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单位


徐佳利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刘威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来源:2024年9月(上)第17期《中国外资》杂志


中国外资FIC
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