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面诊手诊舌诊辩证、黄帝内经视频,点击下方经络技巧公众号↓↓↓免费关注
点下面标题继续阅读(点击下面文字即可查看)
穴位查询 | 理疗技术大全 | 拔罐手法 |
艾灸手法 | 针灸手法 | 推拿按摩手法 |
手诊技巧 | 面诊技巧 | 舌诊技巧 |
黄帝内经视频 | 秘方大全 | 疾病查询 |
—— 以下是正文 ——
中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中医仍然是以四诊为主,尤其在针灸中特别注重经络穴位切诊。
临床上辨证施治与经络腧穴的关系密切。因此,必须注意切诊中的体表按压扪察。
如脏腑病应注意在相应的背俞穴、华佗夹脊穴、募穴等处寻找压痛或敏感点,在四肢相应的原穴、络穴、孙穴、合穴等处也往往会有压痛等异常发现。
亦即《灵枢·背俞》中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识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这些切诊所寻找到的压痛或敏感点、皮下结节、皮下组织隆起和凹陷等异常既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又可作为治疗取穴的依据。
例如,五脏有疾,在相应的夹脊穴上出现压痛就取夹脊穴,在相应的背俞穴上出现压痛就取背俞穴。
俞穴的切诊还可以作为检验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在进针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患者和医生均可增强对针刺有效性的信心。
穴位凹陷者多属虚,隆起者多为实。
《素问·调经论》中说:“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常用切诊穴位:
下肢部
1. 足三里
胃肠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现压痛。
2. 三阴交
三阴交为妇科常用的切诊穴位。
气滞血瘀的实证,虚实夹杂之痛证,如子宫肌瘤、痛经、月经不调等均常见压痛、结节、肿块。
严重者可用三棱针放血,可见黏稠紫黑色血液流出,待瘀血排净后为正常鲜血。
如一女性患者,患子宫内膜癌,三阴交处明显压痛、肿块,每日该处跳痛。
若病属虚证,则此穴可有虚空感或无特殊表现。
3. 太冲
肝郁气滞者,此穴多有浮实感和压痛感,该类患者通常情绪不畅、觉得压力大、容易郁闷或发脾气。
明显虚证时,可见此穴略有凹陷。
4. 太溪
肾无实证,故该穴位多略见下陷,少有压痛。
5. 临泣
胆经经气不通可见压痛。如双侧头痛,胁肋部疼痛,颌关节开合不利等。
6. 悬钟
少阳头痛、胁肋部疼痛、肝阳上亢等症此穴可出现压痛。
7. 阳陵泉
筋腱发炎,尤其身体两侧的肌腱牵拉疼痛时此穴可有压痛。
8. 阴陵泉
脾虚水湿停滞或寒湿膝痛时可见该处虚浮、压痛。
胸腹部
急者看脉,缓则查腹,此为历代腹诊专家所推崇。
意思是说,急性病多在脉象上有所显现,诊脉可知病之寒热虚实;慢性病则在腹证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故查腹证可知病因所在。
腹部一般可划分为上腹、脐腹、少腹、小腹,每一部位均分布有不同的经络与器官。
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属冲任。
两少腹按之作痛,其病多累及厥阴经,多属肝气郁结为病;腹痛绕脐,或脐周深部有包块,其痛所累及少阴经,多属肾气不足为患;上腹按之或胀或痛,其痛所累太阴经,多属脾胃病变;小腹按之或痛或胀,多属子宫膀胱为病等。
在月经病中常涉及的诊断部位有脐腹、少腹、小腹,这些部位是生殖器官的主要分布区。子宫位于小腹,附件位于少腹。
如气会膻中,故女性经前期肝郁气滞,出现胸闷,或觉压力大而情绪忧郁者此穴可见明显压痛。
所以,通过切按明确病累经脉与脏器以后,便可为临床辨证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十二募穴也是胸腹部切诊的内容之一,其位置与相应脏腑所居部位甚为接近,或正当其体表投影区,当内脏病变时常见局部敏感压痛或有结节及紧张感,如心募巨阙、胆募日月、肝募期门、胃募中脘。
十二募穴中也有少数穴位在相应脏腑所络经脉上,如肺募中府、肝募期门、胆募日月,其他如大肠募(天枢)属胃经,脾募(章门)属肝经,肾募(京门)属胆经,另有六个募穴则同属于任脉。
临床上可见某一特定脏腑患病时,反映相应病变的穴位通常在身体的某一侧感觉较明显。
例如,心绞痛的内脏体表反射出现于左侧,而肝病患者则以右季胁部多见或较严重。
也有某一脏腑患病,其反射见于对侧或双侧,这种病变反应的多样性,与脏腑、经脉、募穴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是一致的。
背 部
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灵枢·背俞》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现象。
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
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
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证、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华佗夹脊又称夹脊穴、经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
近增第一颈椎至第一胸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7穴,左右共14穴,总计48穴。
也可分别称颈椎段夹脊穴为颈夹脊,胸椎段为胸夹脊,腰甑椎段为腰夹脊。
四肢或内脏疾患取夹脊时,以压痛点为穴。
四肢和内脏疾患通常在夹脊或者督脉、背俞上有压痛,用拇指按压检查,以压痛点为穴,疗效好。脊间韧带有压痛,则取督脉穴;脊旁韧带有压痛,则取夹脊;背俞穴有压痛,则取背俞。
膀胱经背部两条经络穴各有侧重,急性痛症用夹脊或者督脉加上背俞穴,慢性病则应加上膀胱经第二条线(距离督脉3寸)的穴位,以加强疗效。如肾俞加志室。
上肢部
1. 曲池
上肢、肩背、痛,以及头痛时,此穴可有压痛。
2. 郄门
食道上段发炎,有阻塞感时,此穴可有压痛。
3. 合谷
头面部疾患。
头 部
1. 风池
善治头痛及眼病等。
2. 率谷
善治头晕震颤等。
3. 百会
善治头痛,头晕。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出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如鼓胀、肠痈、症瘕等,通过按诊则可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按诊为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同时也使一些病证表现进一步客观化,它是对望、闻、问诊所获资料的补充和完善,为全面分析病情、判断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征和依据。(更多内容,请关注经络技巧公众号)
相关内容推荐:
用穴位带你认识中医的前世今生,用穴之道、穴位应用请点击下面穴位技巧公众号免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