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者请记住这5个穴位,调全身气机

健康   2024-11-09 15:26   湖北  

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面诊手诊舌诊辩证、黄帝内经视频,点击下方经络技巧公众号↓↓↓免费关注

点下面标题继续阅读(点击下面文字即可查看)

穴位查询理疗技术大全拔罐手法
艾灸手法
针灸手法推拿按摩手法
手诊技巧面诊技巧舌诊技巧
黄帝内经视频秘方大全疾病查询

—— 以下是正文 ——

导读
 

中医的气,变化莫测,气有升降浮沉,失常则气滞气陷气虚不固摄,百病由生,本文作者引经据典,讲述治百病调气为要,提纲挈领,指导临床,值得学习。


《素问•举痛论》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张介宾注: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

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景岳全书》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素问•调经论》说: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应用


“百病生于气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可以“调气治百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根据“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临床上可以辨证选用不同药物。


气虚


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常选用补气之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如生脉饮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风散等。临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荨麻疹、妊娠胎动不安、小儿低热、小儿鼻出血等可参照论治。



气陷


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常选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临床上子宫脱垂、脱肛、疝气、重症肌无力、原因不明的低热、习惯性流产等可参照用药。


气不固摄


表现为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不固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宜选用具有补益固涩作用的药物,如人参、白术、山茱萸、五味子、芡实等。代表方剂如黄连清心饮、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等,中成药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临床上遗精、早泄、男子不育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可参照治疗。


气脱


表现为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出现这些症状时急当回阳救逆,代表方剂如独参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同时配合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误病情。临床上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治疗。


气滞


表现为胸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可针对上述不同症状选用药物,脾胃气滞常用陈皮、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肝郁气滞常用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乌药、小茴香等行气疏肝药。代表方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等,中成药如越鞠丸、橘核丸等。临床上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痛经、癔病等可参照治疗。


气逆


表现为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或昏厥、咯血等。可针对这些不同症状选用药物,肺气上逆之咳喘,常选用苏子、杏仁、厚朴、款冬花等;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丁香等。代表方剂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神经性呃逆、幽门不全梗阻等可参照治疗。


综上所述,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使得我们临床上“调气治百病”有的放矢,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调全身气机的五个腧穴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常七八,一有拂郁,则壅伤肺肝。肺主一身之气,性喜清净,气机壅塞,则上不能宣发气机以熏肤、充身、泽毛,下不能通调水道于膀胱。宣降失常则咳嗽喘逆、胸闷气憋,水津布散失常,则浮肿、癃闭,诸症丛生。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生发、喜条达、其时应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殃及它脏,诸证蜂起,故有“肝为五脏六腑之贼”之说,故宣肺降逆、疏肝理气在调畅气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众多的调畅气机中,筛选出5个功效独特的腧穴:内关、公孙、膻中、中脘、气海,这组处方可以通调全身气机,故名气病5穴。(不会取穴?关注“经络技巧”公众号,点击穴位查询或在公众号内输入任意穴位即可找穴位!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之父母相配,合于心胸胃,《针灸大成》记载“主治九中心疼、结胸、心胸痞满、翻胃、肠鸣、脐腹疼痛、胸胁痛、肠风疟疾、泄泻、中满、脱肛、积块、胎衣不下、血迷心等”,可见其治疗范围包括了上、中、下三焦疾患,配气会膻中,善治上焦病,偏于心肺;配腑会中脘,善治中焦病,配元气之海气海,重在下焦,根据病位所在,而取穴有所侧重,如五穴同用,则取效更速。


内关穴:在前臂掌面,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6等分,即可找到此穴。



公孙穴: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



中脘穴: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光凭无情之草木针石,往往只能取一时之快,因其只是治标之法。所以需要患者积极配合,移情易性,消气释怀。要知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人生短暂,名利如烟,有什么看不开?有什么放不下?若能看的空一些、淡一些,便可欲火不起,心静气平,气血舒畅、五脏安和。可谓但得无名不起,何用医生空忙

(更多内容,请关注经络技巧公众号)

相关内容推荐:





揪“疙瘩”,揪出体内的“沉积物”,润喉咳,化瘀滞,解疼痛


从重阳到开春,睡前做20分钟,就是对身体至优的养护


12条经络上的60个特效穴,轻松调理上百种疾病


这100多个问题,请记住这36个特效配穴


中医道:鼻子

点击下方关注黄帝内经技巧公众号,每天更新倪海厦黄帝内经文章讲解及视频

点个赞和,一起为健康加油

经络技巧
穴位、经络、技术、手法、功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