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医学侦探”
提前10年发现癌症
这是“医学侦探”的第 1427 期文章
编辑 | 施慧
摘要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学习障碍等。
01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患病率为6%左右。
患儿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经常被家长或老师误认为厌学、顽皮。
诊断和治疗受到延误,超过一半的患者可持续至青少年和成人期。
不同年龄,多动症表现各有特点
如果存在下列行为和表现,家长要注意识别:
1、学龄前儿童
过分喧闹、捣乱,惹人烦,经常闯祸,被幼儿园老师和同学家长投诉。
2、小学生
上课不专心,坐不住;做作业拖拉磨蹭,粗心大意;好发脾气,自控力差;喜欢插嘴,话多;难以遵守学校纪律;和同伴冲突多;学习成绩与智力不符。
3、中学生
自觉注意集中时间短,学习效率低下,厌学;做事没有计划和条理;容易冲动、发脾气;同伴关系不良。
02
孤独症/自闭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俗称“孤独症”或“自闭症”,包括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不典型孤独症等,患病率为1%左右。
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病情严重的患儿无法融入普通学校教育,甚至生活无法自理。
轻症患儿虽然可以进入普通学校,但经常因各种困扰影响学习、交往和生活。
孤独症特征:社交障碍、刻板重复行为
孤独症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社交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
社交障碍严重者完全不理睬他人,需要求助时,也仅仅把他人当做工具,如拉住别人的手为其取高处的物品,缺乏眼神交流。
患儿语言发育落后,说话晚,语言单调,词汇不足,或重复语言,经常鹦鹉学舌,缺乏主动语言,可以背诵儿歌,却不会回应他人的提问。
轻症患儿语言发育的时间基本正常,可以主动和他人交流,也能接受普通学校教育,但是多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根据他人反应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内容,交流常限于表面信息,很难理解言外之意或复杂人际关系,难以和同伴维持友谊。
刻板重复行为表现为刻板重复的语言、动作和执着特殊的兴趣爱好,如沉迷于数字、文字、昆虫或某个特定的事物,很难适应环境或规则的突然变化,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我行我素,经常被当做违纪而遭到批评指责,有些患儿也常误诊为多动症。
重症患儿大多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常人,较容易被发现异常;轻症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表现易被当做内向或性格问题而被忽略。
孤独症患儿的两类异常
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即表现出异常,如果孩子存在以下任何一种表现,家长要及早带孩子去检查:
1、发育落后,应会不会
比如:9个月时,对叫名字经常无反应;12个月时,表达要求时不会看人眼睛;18个月时,还不会用手指物给人看,不会主动叫爸爸妈妈;2周岁时,不理睬简单的语言指令;3周岁时,不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需求。
2、行为特殊,异于同龄
比如:喜欢看风扇、轮子等快速转动的物体,喜欢旋转物体或自身;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存在某些异于常人的天赋,如数字或文字记忆力好、计算能力强等;不合群,特立独行,在幼儿园不听老师指令,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喜欢重复问相同的问题或说某些词语,严重挑食,睡眠困难。
03
抽动症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是指以发作性抽动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发育障碍,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妥瑞症综合征等。
常见表现有:反复眨眼、翻白眼、皱鼻子、努嘴巴、扭脖子、或甩手跺脚等更为复杂的快速出现的肌肉运动性抽动;反复清嗓、发出短促叫声、说脏话等发声性抽动。
抽动的形式可以转换,如从眨眼睛变为皱鼻子或清嗓等。
抽动障碍常于儿童期起病,学龄前及学龄期多见。
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属于短暂性抽动障碍,持续时间少于1年;慢性抽动和妥瑞综合征的持续时间超过1年,通常进入成年期后可减轻或自然缓解。
抽动症患儿常被误诊、误解
儿童抽动症常在感冒、发热或受到精神应激后突然发生。
眨眼、清嗓常被当做结膜炎、咽喉炎,家长往往会带孩子去眼科或五官科就诊,但治疗无效。
努嘴巴、皱鼻子常被当成坏习惯而遭到家长批评、提醒,结果使抽动行为更加严重。
事实上,患儿对抽动行为并不能自主控制,在强压下可能屏住几分钟,但很快就会反跳性加重。
抽动症的诊断依赖典型的抽动症状,但需要排除一些可以引发类似抽动症状的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药物或毒物所致的情况。
抽动症常常合并其他心理障碍,如强迫症、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D2022.7.29
免责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只是食物调整,不属于医疗方案,没有治疗作用,和医院的治疗也不冲突。
文中的方法不取代你对医生的咨询,作者并不因为文章中所建议的信息而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损害负连带责任。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咨询,请在文章底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