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医学侦探”
提前10年发现癌症
这是“医学侦探”的第 1416 期文章
编辑 | 施慧
摘要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常见病,常见于绝经期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易导致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发生于峰值骨量高低、老年时期骨量丢失速度等因素有关。
01
25-35岁时达到峰值骨量
峰值骨量又称骨峰值,是人一生中所达到的最大骨量,即骨骼不断生长和骨矿含量不断累积达到稳定时的骨量。
峰值骨量在不同个体中存在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
遗传因素决定了峰值骨量70%-80%,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习惯、运动强度等,决定了峰值骨量的20%-30%。
此外,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的负重和抗阻运动,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
一般来说,中国人群在25-35岁时达到峰值骨量,低峰值骨量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高峰值骨量可为老年时期提供更高的骨量储备,有助于减少或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02
40岁以后,骨量开始缓慢丢失
40岁以后,无论男性或女性,骨量均缓慢丢失。
女性在50岁左右受绝经期影响,体内雌激素迅速下降,骨量(尤其是脊柱部位)快速丢失。
绝经后8-10年,骨量丢失速度缓慢,代之以缓慢的年龄相关性骨量丢失,并持续终身。
男性在50岁时,尽管没有类似女性绝经期的快速骨量丢失,但已出现缓慢的年龄相关性骨量丢失。
当骨量低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骨质疏松,甚至骨质疏松性骨折,应引起重视。
03
骨密度测量
临床上将骨矿物质密度(简称“骨密度”)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检测自然病程及治疗效果的标准,通常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骨密度。
40岁以上人群应检测骨密度,以了解自己的骨量状态,50岁以后,应每年检测一次,患有特殊疾病者,应每半年检测一次。
骨密度通常以T值表示,根据WTO的诊断标准,腰椎(L1-4)、股骨颈、全髋部这3个部位中任意部位的骨密度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T值>-1,提示骨量正常;-2.5<T值≤-1,为骨量减少。
D2022.1.16
04
自然医学建议
对于骨质疏松这个问题,自然医学的观点认为跟骨头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有关。
1、胆汁不足
骨质疏松跟胆汁减少有关,因为胆汁能够帮助脂溶性维生素(A、D、E)等的吸收,如果维生素D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钙质的缺乏,导致骨质疏松。
继续阅读:
2、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水果蔬菜
我们建议大家平时多吃水果蔬菜,富含丰富的钙质和维生素,也有助于身体营养的吸收和转化。
植物里的钙质是很丰富的,比如绿色叶菜、黄瓜、柠檬、黄瓜籽、黑芝麻等,建议多吃。
3、多晒太阳
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而维生素D是唯一经过皮肤晒太阳而转化的维生素,建议每天晒太阳20-40分钟。
吴永志博士的调理建议是,每天在阳光下快步走30分钟。
尤其夏季,阳光充足的时间段,可以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储备。
免责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只是食物调整,不属于医疗方案,没有治疗作用,和医院的治疗也不冲突。
文中的方法不取代你对医生的咨询,作者并不因为文章中所建议的信息而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损害负连带责任。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咨询,请在文章底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