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3)

2024-11-03 08:21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790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全部7篇评论文章

01   板书里的言传身教(教育时评)

吴 月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清华大学举办了2024年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这项比赛已经连续举办8年。从经典诗文到科学公式,或清秀俊逸或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饱含对知识的敬重、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很多网友评论:“这样的板书,舍不得擦!”
  板书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书写在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图画等,是用书面语言把教学内容概括化、视觉化的过程。从“教”的角度来看,设计合理的板书凝练了老师的教学思路,突出了教学重点。从“学”的角度来看,清晰美观的板书不仅能传递知识,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体现的是老师用心教学、关注课堂、重视学生。许多在网络上走红的板书,背后都是独到的教学设计:思政课老师手绘红军长征示意图,学生身在教室,仿佛回到历史现场;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带领学生领略逻辑分析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医学课老师绘制解剖图,边画边讲边互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一笔一画间,教学的思路、知识的逻辑跃上黑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板书细节彰显育人功底。作为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板书在今天依然有其魅力,发挥着特有的教学优势。提纲挈领,凝练教学内容,帮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将知识串珠成线、连线成网,让学生一目了然、见树又见林;从容着笔,张弛有度,把握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与一部分课前“预制”的课件相比,板书具有即时、动态等特点,便于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实时调整。如今,许多教师将板书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带来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支粉笔书写育人初心。黑板前,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工程教育家刘仙洲十分重视板书,上课前乃至提前一晚就到教室画图,尽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力求层次分明、易看易懂,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工程基础;“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阶梯教室授课时特别注意学生感受,专门确认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否看清板书;“时代楷模”杨士莪开设“水声传播原理”课程,每次授课的板书都工工整整写满整块黑板……板书里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功底,还有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为人师者的人格魅力。
  人们为板书点赞,还因这种历久弥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唤起大家的共同记忆。曾经坐在讲台下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受到老师及板书的影响。站在黑板前,老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实现师生间对话交流。作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板书承载了教师的育人情怀、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感。在牛津科学史博物馆,爱因斯坦的板书穿越时光。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故居,黑板上的公式引人驻足。在网络问答平台上,也有许多网友想起黑板前的身影,感叹“庆幸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喜欢粉笔触到黑板的声音,那是属于师生之间的浪漫”。怀念板书,也是感念师恩,感怀教育的力量。
  某种程度上来说,板书是易逝的——下课后,书写的印记被擦掉,但老师讲的道理、教书育人的身影,长久留在学生心中。黑板、白板、电子板书,板书的载体在变,但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信念不变。
  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是板书呈现的最美风景。

02    培养更多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师说)

宋 艳


  当干细胞技术与器官修复成为患者康复的希望,当精准医疗与个性化健康管理成为人们的生活需求,面对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向未来生命科学的创新前沿,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拔尖人才?近年来,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名师引领、学科交融、本博联通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广博的数理化基础、扎实的信息分析和工程技能,努力培养研究型、开拓型的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社会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们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用书院制培养方式,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项目。通过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和知名科学家的直接指导,引导本科生阅读原始文献,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热爱是自驱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基于此,我们鼓励本科生尽早开始科研实践。改革成绩评定体系,取消绩点,推行等级制评价,缓解学业压力,让学生从分数上松绑,留出更多时间参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针对同年级本科生实验背景知识、实验技能、实验分析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建立必修实验课免修体系,因材施教;开设暑期前沿实验模块课,让本科生有机会尽早进行开放性科研探索……种种举措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坚定心中的志向。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面对发展新形势,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交流合作能力。一方面,我们把心系家国、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另一方面,邀请国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资助学生参与国际暑期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专业类竞赛,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国际视野和宽广胸怀。今后,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新方式,努力造就更多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本报记者闫伊乔采访整理)

03   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观沧海)

程 龙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是大部分台湾同胞祖籍地所在,距离台湾岛最近处只有68海里,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渊源关系独特,仅同名同宗村就有280对,见证着两岸的血脉同源、文化同根。
  亲望亲好,“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祖国大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
  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优势独特。如何做好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篇大文章?
  发挥优势,先行先试。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份专门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印发的文件《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福建省很快出台相关落实意见。畅通台胞往来通道,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一系列政策举措,明确要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这是赋予福建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更是福建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年多来,福建先后出台三批政策措施。如今,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取得一批首创性对台融合发展成果。
  ——经济融合更实:福建开通运营4条“小三通”航线运送旅客超2539万人次,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供水超3600万吨,累计研制发布226项两岸共通标准……
  ——社会融合更广:福州面向台胞提供1050套公租房,3700多台胞在福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
  ——情感融合更深:累计34万台胞线下参与海峡论坛,累计3.6万名两岸青年登台亮相海峡青年节,每年200多场大型涉台交流活动轮番上演……
  促融合、探新路,福建不断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擦亮“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金字招牌。在厦门,金门乡亲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文化、体育、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与该市居民同等待遇;在福州,市里推出“福马同城通”卡,马祖乡亲持卡可享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优惠,台胞可同等参与养老、医保等“五险一金”保障;在平潭,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集成了首批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随时办”“掌上办”……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两岸同胞情感最温馨、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既是大义,更具大利。福建持续落实落细“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系列政策举措,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04   发挥独特优势 搭起文化桥梁(微言)

孙天霖

  近日,电影《只此青绿》在澳门各影院上映,为澳门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盛世莲开绣华章——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苏绣艺术展”在澳门揭幕,让观众近距离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的匠心与美学……越来越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落地澳门,让澳门观众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也为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持,配合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使澳门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澳门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建立了广泛的对外联系网络,具有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澳门发挥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近年来,通过影视作品、艺术展览等多元形式,澳门正搭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特别是在《只此青绿》这样的作品中,通过现代影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为澳门自身的文化形象增添了新的维度。
  面向未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澳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晋“东亚文化之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更多中华文化品牌活动为依托,讲好澳门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澳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将发挥更大作用。

05   明城墙成“民”城墙(人文茶座)

李卓尔

  前不久,江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南京市原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城砖进行回收,共计回收1.5万块城砖。2016年,南京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征集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城砖,8年来回收60多万块城墙砖,用于城墙维修及研究展示。让老百姓参与到对城墙的保护中,走近它、了解它。如今,明城墙,也是“民”城墙。
  调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更大程度上聚合社会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山东济宁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画像,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早在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了保护武梁祠,让武翟山村民世代担负维护责任,允许村民在武梁祠院内种植农作物维持日常生活需求,足以见其保护文物的良苦用心。当时的学者、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超前意识,为后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典范。由此可见重要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有“我有他无”的文化特色,因此许多老百姓对于当地的文化遗产充满感情,自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今年4月,南京燕子矶街道原电瓷厂的一处围墙拆除回收了约2万块城墙砖,这一线索最早由南京市民董跃明发现,他每个月都至少去看一次,直至电瓷厂迁走。在山东,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市民王静元多方打听,走村进户,几个月的时间,搜集到长城砖、石雷、石灯等10余件物品捐赠给博物馆。这些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故乡故土的文化情感难以割舍、非常珍惜。
  得到良好保护的文化遗产,同样能够反哺当地民众美的享受、精神的浸润,成为当地最值得骄傲的场所。陕西西安碑林区,因“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从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到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中华书法艺术荟萃于此。碑林区多年举办书法艺术节等活动,在校园、在社区、在单位,形成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遗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油然而生的自信与自豪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相融合。如今,在长城沿线许多地方,爬长城、赏美景、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大运河、长城、长江、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民众自觉会给予文化遗产更多的尊重与呵护。
  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相信文化遗产中具有值得延续传承的智慧和精神,保护文化遗产便会成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传承的社会风尚。

06   让文化空间在乡土大地诗意“生长”

何 崴


 赴乡村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艺术讲座、体验一门特色手工技艺……如今,以一个文化空间点亮一座村庄的“奇迹”,在不少地方悄然发生。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各地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许多新型文化空间如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非遗传习所等,散发独特魅力。这些空间不仅是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域,也承担着赓续乡土文脉、满足大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多重功能。如何以新理念、新手法营造新空间?一些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语言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情乡愁。以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村史馆等为代表的一类文化空间,在增强乡土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其设计从物理形态到空间构建,宜优先选择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材料、风格和语言。像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村的契约博物馆设计,重在展示当地代表性文化符号——客家契约。建筑依山坡而建,房屋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石材砌筑,远远望去,犹如梯田上的挡土墙,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多天井民居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3个展览空间,水渠的流水声、光线的明暗变化等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参观体验。基于乡土文化展开的空间设计,为文化空间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特点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通过复合型空间设计满足乡村发展需求,提升村民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这类空间以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剧场等为代表,它们与村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其设计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贴近人的需求,为丰富大众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文化礼堂,由村里的会堂改造而成。设计团队采用可持续设计原则,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墙以留住历史记忆,同时通过屋顶提升和室内改造完成新空间的构建,使其既是开展道德讲堂、党员活动、周末影院等党群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集木偶昆曲演出场馆、农家书屋、乡村田野调查课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在山东省威海市五家疃村,由废弃采石坑改造而成的石窝剧场提供了另一种设计思路。设计团队因地制宜,以采石坑的石壁作为剧场背景墙,围绕石壁通过建造看台形成一个露天剧场;看台下又设计了储藏室、咖啡厅等建筑空间,为剧场提供后勤和配套服务。整个空间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文化休闲场所,也为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提供了便利的舞台。
  重视体现空间的人文意蕴,通过多重对话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设计中,秉持共生共融的理念,有助于实现新老建筑“对话”,也可以让新旧生活方式相融。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便是一座尝试与村民“对话”的建筑。它采用当地红砖、水泥砖和混凝土等日常材料,提取、转译当地新老民居中的典型元素,试图让村民在“陌生”的场所中感知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唤起其文化认同感。四川省成都市安仁镇“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则在营建中保留了农耕文化用地与林盘田居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多层次的体验场景,凝聚起人们的情感共识。
  文化空间不仅是连接村民的纽带,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名片”。不少设计师以整体设计的思维探索创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的设计实践,为此提供启示。该建筑体由原供销社改造而成,设计团队在保持原有建筑总体布局和空间特征的前提下,与村民协商确定新的使用功能,将其设计为集微型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特色餐厅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吸引大量游客到访,使村庄热闹了起来。以此为带动,村民陆续自发兴建民宿,完善村规民约,古朴的村庄焕发新生机。
  实践证明,一座设计得宜的文化空间不仅可以赓续乡村文脉、滋养大众精神生活,更有助于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发展。不过,做好文化空间设计绝非易事,既需要设计师有规划设计的宏观视角,也要有建筑、室内甚至是产品设计的中微观解决问题的手段,更要有躬耕田野、扎根人民的坚定信念。期待更多文化空间在乡土大地诗意“生长”。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07   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伙伴关系(国际论坛)

穆罕默德·阿里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各国需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以化解地缘政治风险,构建多元贸易伙伴关系,深入拓展市场机遇。许多国家与不同对话伙伴进行接触,寻求拓展多边合作。阿联酋致力于同各国建立高质量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定期对话、高级别会议、签署双边协议等形式加强交流合作。2012年,阿联酋成为首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海湾阿拉伯国家。2018年,阿中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今年5月,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两国以庆祝建交4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拓展经贸、投资、能源、科技、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合作。在两国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阿方强调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愿持续推进两国各领域双边合作,包括在其他国家开展“一带一路”框架内共同投资合作。双方还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阿联酋发展的有利机遇,与阿联酋“2071百年规划”相契合。转口贸易是阿联酋同其他国家开展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下,阿联酋转口贸易近年来持续增长。据统计,2023年中国继续保持阿联酋第一大非石油贸易伙伴地位,两国非石油贸易额约为810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中国企业积极对阿联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是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在中国企业帮助下,哈利法港的服务能力实现提升。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吸引多家中国企业落户。阿布扎比港口集团与中国伙伴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港口运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货物运输、仓储服务等多个领域。阿中两国还联合成立共同投资基金,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建设。2023年,中国对阿联酋投资流量逾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48%;阿联酋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0%,占阿拉伯国家对华投资的90%。中国投资还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了阿中社会文化联系,促进了两国人文交流。近年来,两国在广泛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为进一步深化两国互利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良好条件。展望未来,阿中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拥有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

  (作者为阿联酋趋势研究中心主任)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