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被过度夸大了吗?

学术   2024-12-30 19:02   北京  

本文字数28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丨刘月 (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我想这个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我自己一直想要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一个人都被哪些东西所影响。

什么塑造了我们?

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基因、环境、经历。

基因是生物学基础,我们长成什么样、具有哪方面的天赋、对外界天生敏感或是迟钝等等,这些由基因序列决定,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遗传倾向性。是有诸如“生性乐观”这回事儿的,因为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先天气质。


环境因素指的是后天原生家庭环境,说的具体点就是,父母是怎样的人(人格、性格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父母怎样和我们相处(父母和我们建立的依恋关系)。

图/pexels


人是在和父母(大部分心理学理论认为是母亲)的依恋关系中发展出“人格”的。人格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应对外界的一套稳定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人格一旦形成,是基本稳定的。

我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和内在信念其实也有着“人格”的基础:比如“能力”是反社会人格的人所重视的唯一重要价值;比如一些成功的人有着“强者才能生存下去”的内在信念,他们变强的内在动力是由恐惧驱动的,因为觉得做一个不够强的人是很危险的,这种内在信念来源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可能在他们的家庭中,处在弱势的人是被压迫的,是很惨的。


早年的经历也塑造着人格。一些创伤性的经历,发生在早年,与发生在成年之后所造成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遭到性侵犯,如果发生在早年,被性侵的创伤性反应就会与人格组织交织在一起,参与到人格发展中。如果性侵发生在已经成年之后,人格结构已经形成和稳定,就不是那么容易产生这个层面的巨大改变。


先天遗传基因、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成长经历,这三者之间也会相互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所霸凌、和成为霸凌者的经历都是少见的;痴迷型依恋的孩子被霸凌的情况较多,而在霸凌他人的孩子中,回避-冷漠型依恋风格的更多。


不能否认的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可能使我们更容易遭遇一些特定经历。人们经常说的“吸渣体质”,其实就是说频繁或长期在一段被虐的、不健康的关系中出不来的人,可能有一些原生家庭遗留下的问题没有得到修通,无意识地投身于痛苦的依恋关系中。

图/《少年的你》

所以有时候也不是我们被随机地抛到某个环境或经历中,我们也在“选择”我们的环境和经历,去形成怎样的依恋风格,与原生家庭环境相关之外,也与孩子的先天遗传倾向相关,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焦虑易感性就高,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风格。


神经心理学也提供了实证研究结果。我们的大脑是在依恋关系中发展的,被体验所塑造,早年的情感忽视、剥夺、虐待等都可能对大脑有结构性的影响。

怎样理解“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使我成为我”,或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确实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的人格、价值取向、依恋风格、大脑结构都躲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过,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并不等于认为“人生就是宿命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宿命确实存在,因为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还未发展出自由意志、自主选择之前,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在和无法选择的外部环境中互动形成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宿命”的。

然而与此同时,不同于遗传基因和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早年经历,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三者中唯一还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去反思和觉察那些未被意识到却无处不在的原生家庭的影响,重新去修通和调整。

心理咨询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图/pexels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我认为会怀疑“原生家庭的影响被过度夸大了”的小伙伴肯定是还没有真的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也会遇到一些来访者,表示不想谈论原生家庭,自己已经清楚原生家庭的影响了,不想在纠结于过去,只想聚焦于现在的困扰。

这时候我一般不会硬要和他们去谈家庭父母,我就和他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具体深入的去探索现在的困境,他们自己就会发现在和过去之间惊人的联系,慢慢的他们才愿意承认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远远超乎于他们曾经意识到的。


不愿意接受自己被父母影响的这么深,是一个很常见的反应。但其实,这只是个过程,且最终通往自由。


当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枷锁的时候,你就会一直背负枷锁;挣脱枷锁的前提是认识到枷锁的存在。


另外,国内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在影视作品、自媒体文章等大众文化中被广泛关注和呈现,这股“原生家庭热”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顺”也存在冲突,我想也会激起一些人的情绪,觉得把锅都甩给原生家庭。

图/《狗十三》

我想区分一下去“归责”与去“反思”、“意识化”是两件事儿,前者是甩锅,而后者是承担起改变自身的责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人至少要完成两次重要的分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次是和妈妈的分离,一次是和家庭的分离。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想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只是想得到“都怪我爸妈”的结论,然后回家继续和爸妈“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我就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的想要去分离和独立,只是想为自己不能独立找到一个外归因,拒绝为自己负责。

所以这里真的要说清楚:18岁的人生无法选,但18岁以后的人生就要自己负责了,不能推给原生家庭,不能推给“宿命”。

图/Unsplash

实现自我的成长

有人会问,既然连大脑结构都已经在原生家庭养育中被塑造了,还怎么改变?生物学研究证实,大脑很多部位的神经元,并不只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结构改变,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新的体验都可能引发大脑突出的物理性改变。

右脑是弗洛伊德的“动力性无意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长程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所建立的治疗联盟(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右脑对右脑的沟通模式,如同母婴二人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能直接进入、调节和改变无意识结构的发展。

即使是生物学层面上的“我”,也是可以改变的。


咨询的经验、以及我自己做为来访者参与咨询的体验和改变,都让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即便是在很宿命的基础之上,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成长的愿望之强烈,只要有适宜的土壤,精神的内核就会以超乎想象的力气拼命成长。

图/pexels

这并不是说成长很容易,恰恰相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成长都是艰难的。成长意味着打破内在原有的平衡,这会带来恐惧、混乱等一系列的痛苦体验,我们的防御机制会被激活。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目前的自己或生活不满意,或者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受挫,仍会找很多理由去“自我安慰”,不愿意真正的面对自己的问题。


我觉得真正面对自己,是选择做一台手术,在一段时间内体验高强度的痛苦。很多人躲躲藏藏一辈子,始终防御着自己的问题,就如同选择了带着肿瘤或是慢性病生活。


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但是你要知道:不管你选不选,怎么选,人生的结果也都是你自己兜着:)


排版:郑婷尹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你在煤气灯操纵(PUA)他人吗?|4个方法让你走出情感操纵
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如何解析《心灵捕手》?
为什么你会和错误的人结婚?
圣诞节过后, 又到了圣诞老人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了

简单心理Uni
学心理咨询,来简单心理Uni。全国超优秀的专业咨询师成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