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因心爱玩具丢失/被送出的难过;成年后,可能产生对于生活中各种物品、事件、关系等的绝对掌控。 青春期,转学或搬家导致环境变化,突然与同学/朋友分别的悲痛;成年后,可能导致安全感不足,防御意识过强。 父母/伴侣/子女/亲朋等重要他人的突然离世, 可能造成自我信念的崩塌,长期陷入哀伤中,引发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DSM、ICD-11),严重影响生活。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我们学习“生”的知识,却对如何面对丧失、离别和死/亡闭口不谈。
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应对哀伤与丧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学习,仿若当它们发生后,时间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面对并接受。
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事实上,未能处理好的哀伤情绪甚至有可能动摇人性、粉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林林总总!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就是指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于PGD的诊断中,以下几点是重要的标准:
持续悲痛
过度怀念
情感失调
严重自责
失去自我
第二天在警察局录完口供,却发现自己连过失杀人的罪名也不用背,从审问室出来,Lee直接从警察腰里抢过一把手枪就企图自杀。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研究者探索出更有效的干预复杂哀伤的方式,前文提到的罗伯特·A·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博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哀伤治疗与创伤专题超值组合包
原价3210元,到手价2390元
长久以来,咨询师们都很少接受应对死亡、丧失的专业培训,对理论不熟悉,更加无法精细地为来访者提供有效干预。
但是在国际上,哀伤干预领域已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并积累了许多先驱的探索、实践和理论成果,有相对成熟地干预策略和技术。
他认为意义重建时丧失个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过程。像所爱之人离世这样未能预料到的、与预期不一致的事件发生时,个体需要重新定义自我,并且重新学习学习在没有逝者的世界里继续生活。
哀伤治疗与创伤专题超值组合包
原价3210元,到手价2390元
如何系统学习哀伤治疗?
简单心理推出《哀伤治疗与创伤干预专题课》《哀伤治疗与创伤:家庭与临终篇》课程,全球哀伤治疗领域领军人物罗伯特·A·内米耶亲授!
《哀伤治疗与创伤干预专题课》
课程内容
模块一:评估和处理中国人的哀伤与丧失
从哀伤理论角度探索人们的丧失体验
阐述适应性哀伤的本质:重建意义世界
延长哀伤障碍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疫情相关的哀伤临床筛查评估工具、独特因素分析及重建意义干预措施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对哀伤与丧失的文化独特性
咨询师/治.疗师本人应对哀伤如何进行自我照料
模块二:依恋取向的哀伤疗愈
生者与逝者之间重建持续联结以达到适应悲伤的目标
运用丧亲的双轨模式进行个案概念化
探索哀伤与丧失中的未完成事件,运用关系之树、空椅子、想象对话等技术有效干预
模块三:重建意义——整合丧失、疗愈创伤
打造安全基地:哀伤疗愈师的“临在”性立场 体会和辨别干预过程中的“在场”和“不在场” 跨流派哀伤干预中的增强“临在”的技术 评估创伤性丧失的工具和量表 艺术相关技术辅助疗愈哀伤,包括虚拟梦境故事等 👇上下滚动查看课程详情👇
课程内容
从系统视角理解双重历程模型 识别不同哀伤风格如何影响家庭在丧失后的调适 帮助家庭讲述有关丧失体验的「背景故事」
视丧失为家事:系统和发展层面 哀伤风格:情感冲击波和家庭角色 哀悼的双重历程:一种关系性的演绎 以家庭为焦点的哀伤疗法:一个意义重建的框架
学习应用整合内在-人际框架作家庭评估 如何帮助家庭成员间进行「倾诉」和「倾听」的谈话 识别丧亲家庭中的复原力指标和哀伤复杂化的预警信号
意义重建:一种家庭治疗模型 谈论倾诉和倾听:丧失后的情绪性相互调节 从风险到韧性:一个内在-人际评估框架 案例研究:哀伤并发症的迹象
从意义重构的角度探讨绝症的影响 了解患者所体验的死亡焦虑和临终前哀伤的关键特征 通过《虚拟梦境故事》辅助患者准备面对死亡,并通过《我的生命足迹》进行生命回顾
视绝症为意义危机:绘制丧失轨迹地图 面对临终前的苦难:死亡焦虑的危险因素 预备性哀伤和未竟事宜:意义重构的呼唤 我的人生足迹:肯定个人的生命传承
识别丧失后复杂性状况的高风险特征 了解预期性哀伤和分离性焦虑的关键特征 使用《该说还是不该说》的对话指南,以促进家庭沟通
临终关怀中的预期性哀伤:意义的作用 从「非此即彼」到「兼容并蓄」:生命终点的面质与回避 应对存在性困扰:关系身份的叙事重建 家庭中的丧失前动态:觉察与透明度
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