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洁薇(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在咨询中,很多人经历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
来访者M因为一个现实问题来咨询(比如亲子教育、职业发展瓶颈,失恋等),这些问题让M感到烦躁、焦虑、甚至抑郁,有时候也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心慌、失眠、胸闷、过敏等等。
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咨询师无法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总要先了解一下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于是,M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刚开始,M说,我的成长过程没有什么问题啊,家庭完整,也没有什么灾难性事件发生,应该是挺正常的家庭吧,这也会对我现在的问题有影响吗?
咨询师并不能仅仅基于这样简单的概述来判断是否有影响,所以请M具体描述一下ta的正常家庭,说说令ta印象深刻的事情。
说着说着,M发现,怎么自己的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事情都是和害怕、失望、委屈、内疚等情绪相关的,比如在幼儿园门口哭着找妈妈,爸爸很会讲道理却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等等,说得越多,M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有这么悲惨的童年?!
部分来访者,会在这个阶段脱落
M在这个时候可能对咨询师也会感到又失望又生气,我本来还没觉得自己有多严重问题,你让我看见自己过去这么不堪的经历,这对我有什么用呢!我现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一部分来访者,在咨询进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离开了。
假如来访者有一些家属,本来就反对来访者做心理咨询,当来访者在咨询中的情绪被扰动,回去之后又扰动了家庭之后,家属也会更加激烈反对。
本来不咨询还是家庭和谐,怎么越咨询越糟糕了?也有一些家属带着嘲讽的语气,你不是说我不好吗?难道咨询师能救你?你不是依然还没好?这样的场景也的确会让来访者很容易在这个阶段离开咨询。
咨询师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我们只能尊重M的离开。但通常,面对M们离开的愿望,咨询师会尽力去讨论,比如在过去的某些时候,你是否也曾经遇到如此焦虑又无力的时刻,而你的应对方式往往是直接离开回避呢?
有些可能还会觉得内疚,收了M的钱,怎么能不帮忙呢,想帮又帮不上,也可能会让咨询师自己陷入自责和抑郁。假如咨询师自己有了这些体验,都是需要及时寻求自己的咨询师和督导的帮助的。
当咨询师感受到自己实在无法支持到M的时候,咨询师也会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提出将M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师,也可能引入其他的外力支援,比如精神科医生的介入等,这些动作也都可能引发来访者心中更加强烈的情感,比如恐惧、担心被抛弃。
以上所列的来访M和咨询师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只是现实咨询状态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咨访关系之中的情绪强烈程度,复杂程度和其引发的互动中的张力,是远远大于我在文中所描述的。
假如来访M和咨询师都能够在这个状态中坚持下来,当然,这个坚持也可能是断断续续,M可能会离开又回来,回来又离开,在来回往复很多次之后,咨询关系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M看看自己的脚下仿佛是一片焦土。当年自己以为还不错的人生,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亮丽,自己不断的拆东墙补西墙,面子背后的里子一直就是千疮百孔的,只不过以前自己不敢去想,不敢去看,现在终于看清楚自己了。
咨询师不是用说教来告诉来访者世界很美好,而是用自己稳定的存在,让来访者感受到,不管你觉得自己多糟糕,咨询师她总是在那里接纳你;不管你离开多少次,每次回来,咨询师依然在那里等你;假如你要离开,咨询师也尊重你,而不是指责你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要离开。
ta开始看到一片焦土中也有一些可以用的砖瓦,那曾经是自己构建的光鲜亮丽的房子一部分,ta还看到自己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那是从小到大学会的各种技能,ta还看到周围还有各种各样不同造型的房子,原来不仅仅只有光鲜亮丽的房子是好房子,ta也可以尝试按照自己的心愿,盖起新的房子。
新房子里,一砖一瓦都是踏踏实实的,结实的,稳固的,也许不那么辉煌,但是一所属于自己的有温度有力量的房子。
这样,在废墟上,一个新的自己慢慢被重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