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落叶归根,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有亲人甚至朋友逝去,已经成为了一件不再少见的事。可别离时的悲恸、哭嚎、不舍,似乎都不言自明地成为了“个人”的议题,无人能够分担,也无人能够理解。
面对发生率如此高频的哀伤与丧失,我们是否有应对和处理的方式?
很遗憾的是,义务教育并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世间的分离,大多数专业的助人者也没有修读过专业的课程。
在其他的场景下,例如临终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面对老人的丧失,自身面对绝症、生命即将流逝的丧失,由此生发的哀伤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如果处理不当,短暂的哀伤可能会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延长哀伤障碍患者可能会对逝者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影响家庭、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的日常活动。
延长哀伤障碍(APA, 2022)的症状包括:
身份混乱(如感觉自己的一部分已经死亡)。
对死亡有明显的怀疑。
回避与死亡相关的信号。
与死亡有关的强烈情感痛苦(如愤怒、苦闷、悲伤)。
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如与朋友交往、追求兴趣、规划未来等问题)。
情感麻木(情感体验缺失或明显减少)。
感觉生活毫无意义。
强烈的孤独感(感到孤独或与他人疏远)。
美国精神病学家Aaron Lazare和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在精神卫生中心的求助者中,大约10%-15%的各类心理障碍的根源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的哀伤与创伤。
图/《葬礼上的死亡》
本篇文章,我们想要带你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哀伤来访时的实用原则与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坐在咨询室中的你。
面对正在经历哀悼的来访,心理咨询师可以遵循的六大原则
原则1:帮助来访认清失去亲人的事实
当一个人失去重要他人时,即使事先可能有一些关于死亡的预兆,但总会有某种不真实感,感觉它并没有真正发生。
因此,哀悼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来访更全面地认识到失去亲人的事实已经发生,而且这个人已经去世了,不会再回来了。来访必须接受这一现实,然后才能应对失去亲人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心理咨询师可以鼓励他们谈论失去亲人的感受:TA是在哪死去的?当时发生了什么?谁告诉你这个消息的?听到消息时你在哪里?葬礼是什么样的?葬礼上说了些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帮助来访谈论与死亡有关的具体情况。
许多人需要在脑海中反复回想,回顾失去亲人的事件,然后才能真正完全意识到事件已经发生。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鼓励来访说出对逝者的回忆,包括现在和过去的回忆,以增进来访对失去亲人及其影响的认识。
图/《通往仙境》
原则2:帮助来访分辨及体验失去重要他人的感受
愤怒:当一个人的重要他人逝去时,很常见的一个感受是愤怒。如果个体无法很好地表达或发泄这种愤怒,愤怒很有可能转向内心,演变成抑郁、自责或低自尊。
愧疚:很大一部分人群也会经历愧疚的情绪,例如他们会想:要是我在ta生前更加关心ta就好了,要是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护理就好了,早知道当时不让ta做那台手术了,为什么我没能早点带ta去见医生......尤其是孩子早逝的父母,会经历极高程度的愧疚感。
焦虑:当一个人与其所爱之人被迫分离时,焦虑也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大部分焦虑都来源于一种无助感,他们感到无法独自生存下去。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进行“认知重构”,意识到面对丧失时,他们有自己的能动性。
悲伤:为了在熟人面前逞强、担心自己的情绪给他人造成负担、避免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唠叨”,部分人群会压抑自己的悲伤和眼泪,而适度的悲伤表达是心理咨询师应当鼓励的。
原则3:帮助来访找到丧失的意义
找到亲人去世的意义,这个寻找的过程可能与意义本身同样重要。
有些人找不到死亡原因的答案,就会参与与夺走亲人的死亡方式相关的慈善活动。例如一对父母的年轻子女在一次火灾中丧生,为了纪念他,这对父母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网站,并以他的名字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同时游说他遇难的社区改变烟雾报警器检查程序。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毫无意义、毫无必要的死亡,但这些活动帮助他们相信,他们的儿子没有白死。
图/《通往仙境》
原则4:帮助来访找到缅怀逝者的方式
丧亲者通常会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忘记逝去的亲人,心理咨询师可以与来访讨论这些担忧,并讨论他们可以通过物品、仪式和遵循共同价值观来缅怀亲人的方法。
有些来访不愿意建立任何新的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会玷污逝去的伴侣。还有一些人犹豫不决,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能够填补失去的人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对的,但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的人永远无法被取代,但用新的友谊/关系来填补空白也是可以的。
在生活中有了新的朋友并不否定失去的关系,也不意味着逝者已被遗忘。
原则5:为哀悼提供足够的时间
哀悼是需要时间的。
调整、适应至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急于缓解丧失和痛苦,想要返回日常生活的人,可能会对依旧处于哀痛中的来访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孩子们可能会对母亲说:“你也差不多该回到正常生活了,爸爸也不想你整天郁郁寡欢的。”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哀悼及应对丧失带来的影响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的。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也可以为其家庭成员解释这层涵义。
咨询师处理「哀伤」时的实用工具
图/Pexels
图/Pexels
哀伤治疗与创伤:家庭与临终篇
课程设置与大纲
Part 1:家庭中的哀伤与丧失:一种系统与意义重构视角I
从系统视角理解双重历程模型 识别不同哀伤风格如何影响家庭在丧失后的调适 帮助家庭讲述有关丧失体验的「背景故事」
视丧失为家事:系统和发展层面 哀伤风格:情感冲击波和家庭角色 哀悼的双重历程:一种关系性的演绎 以家庭为焦点的哀伤疗法:一个意义重建的框架
Part 2:家庭中的哀伤与丧失:一种系统与意义重构视角II
学习应用整合内在-人际框架作家庭评估 如何帮助家庭成员间进行「倾诉」和「倾听」的谈话 识别丧亲家庭中的复原力指标和哀伤复杂化的预警信号
意义重建:一种家庭治疗模型 谈论倾诉和倾听:丧失后的情绪性相互调节 从风险到韧性:一个内在-人际评估框架 案例研究:哀伤并发症的迹象
Part 3:临终前哀伤和丧失:在绝症中寻找意义
从意义重构的角度探讨绝症的影响 了解患者所体验的死亡焦虑和临终前哀伤的关键特征 通过《虚拟梦境故事》辅助患者准备面对死亡,并通过《我的生命足迹》进行生命回顾
视绝症为意义危机:绘制丧失轨迹地图 面对临终前的苦难:死亡焦虑的危险因素 预备性哀伤和未竟事宜:意义重构的呼唤 我的人生足迹:肯定个人的生命传承
Part 4:临终前哀伤和丧失:辅助面临死亡威胁的家庭重建意义
识别丧失后复杂性状况的高风险特征 了解预期性哀伤和分离性焦虑的关键特征 使用《该说还是不该说》的对话指南,以促进家庭沟通
临终关怀中的预期性哀伤:意义的作用 从「非此即彼」到「兼容并蓄」:生命终点的面质与回避 应对存在性困扰:关系身份的叙事重建 家庭中的丧失前动态:觉察与透明度
课程服务与学习方式
原价1690元,团购价1490元
2月26日开课学习
👇扫码获取优惠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