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苦,叫你很在乎钱,而钱并不在乎你,反而总是越来越远离你。
微信上有人找我聊天,她说起这些年打拼,很想赚钱,无论怎么努力,钱距离自己却越来越遥远。
赚钱似乎成了她的一个执念。
而人到中年,体力精力却越发跟不上了。
她很迷茫,不知道何时才能赚到钱,每天晚上想了千万条路,醒来都是走老路。
其实她说的挺有代表性的,听到不少人说起关于钱的问题,越想赚钱的,往往最终都没有赚到钱,反而有些人因此身心俱疲,最后还要消耗钱来疗愈自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明明自己很努力很拼命,感觉已经付出了所有,可就是所得寥寥,摊开手心,始终就碎银几两。
你实在想不明白,在无数个茫然又忙碌的瞬间,悲从中来: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赚钱希望,才能结束这样为钱而焦灼的日子?
不用疲于奔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用担心现实的困境。
其实,这种情况下,真没必要为得不到的钱而执着痛苦。
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两个字:去执。
既然一直赚不到钱,就不如忘了钱这个字,彻底放下对钱的执念。
钱,来或者不来,我们无法控制。
而去除执念,不破不立,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人只能先做自己控制范围内的事情,才有可能迎来转机。
为什么当赚钱成了执念,人往往是赚不到钱的?
这是因为潜意识里的态度有问题!今天,分享背后的原因,希望大家都能破除执念,打通金钱的卡点。
当一个人只盯着钱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钱”字上,而忽略了很多隐藏的价值。
有次听到有个职场大V分享一个故事:
有个人失业后本来想短暂的开滴滴过渡下,最后发现每天开车都有钱收,又自由,结果一直不肯去找工作,忘了自己开滴滴的初衷。
哪怕找工作的后续价值在长远未来,人有时候也会因为及时的反馈而盯着手头的这些钱。
想起读书时代的一个女同学,她当时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短时赚钱的各种兼职上,疏忽了积累专业相关的一些额外积累。
最后毕业的时候,发现除了一堆兼职所得,她的专业能力远远落后于另外一个同寝室的同学,而后者借助扎实的专业功底,获得了心仪的OFFER。
后来的职场机遇,两个人之间差距挺大的。
多年后,后者的物质回报是前者的很多倍。
这也就是,我一直反对把大量时间用来打工这件事,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用来做不紧急却更重要的事情上。
哪怕,短时间,看不到金钱的回报,长期看,却是成长与价值。
人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碎钱,以消耗自身为代价去赚没成长的辛苦钱最后很容易把路走窄。
不要记挂着钱,盯着钱,钱就比你大,你追着钱跑,可能最终是一场追逐地平线的游戏,无限接近,无限远离。
人在执念里打转,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底层挣扎。
你比钱大,你才能驾驭钱,以淡泊的心态看待钱,笃定从容去做事,反而越容易得到钱,所谓钱也就是认知与行动的变现。
而如果把钱当做执念,单一的价值观体系下,当“已有的”和“想要的”,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有着巨大的差距,人容易因为落差而怀疑或者否定自我的价值。
内心面临着激烈的冲突和痛苦,久而久之,个体会变得压抑虚弱,身心不堪重负之下,可能危险重重。
只有去除执念,反而是个全新的赚钱的开始。
执念一旦被我们接纳和看到,痛苦就会慢慢开始松动了。
那么要去执之后怎么做才会吸引钱来到你的身边?
一、以欢喜心,做事
其实观察多了,就发现那些厉害的人,不仅仅是追求钱,更多的是对于在做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并且喜欢的,而钱是顺带的结果。
不只是为钱而钱,反而钱来得自然而然。
所以想让自己有所成,最好的做法是本着欢喜心做事。
很少看到人一直怀着抱怨做事能做成事的,反而是用欢喜心做事,容易有所成。
做成是了是成功,做不成是体验,无论结局如何,都能自洽自在。而这样,往往有惊喜。
这和金惟纯先生说的人生就是“赚到做”是相通的。为什么是“赚”到做呢?这个“赚”是把“做”本身看成了一种收获。
他说:“人生空空地来,最后也一定空空地去。来去之间,就一个「做」字。
人生只有「做」。多做、少做、认真做、随便做,都是过一生。但同样是做,最后的结果却差很远。”
我们以欢喜心对待自己做的事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过程就是赚到了。
福田用心细细耕,回报终会缓缓来。
二、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前面讲了欢喜心做事,做事也要注意打造自己的专业能力。
巴菲特提出过一个“护城河”的概念。
深耕你的专业,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社会的本质就是利益互换:你想要赚钱,就要让自己先值钱。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深耕自己的专业能力。
让你的能力匹配得上未来的机会。人这一生,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机会,只是很多人往往能力匹配不上机会,而错过了赚钱的机会。
有人说自己没有专业怎么办?在你擅长的你喜欢的,别人需要的交集里,找到一个合并点,集中发力。
记得,寂寞难熬的时光里,认准自己的方向,沉住气拱卒前行。
钱,是我们做好事情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去除对钱的执念后,以欢喜心做事,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余生变得富足、丰盛。
点亮【赞和在看】,关注我,爱和钱都会流向你
关于作者:若微,应用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全网粉丝10w+心理博主,陪你解读娱乐八卦、解锁心理困局,欢迎加我个人微信号:stellasun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