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女子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引发了网上的大讨论。
我把她离开前的视频,基本上都看了,很有感触。
43岁的她,用视频记录了自己倒计时的生活状态,分享她的成长经历与思想理念。
她从20岁起罹患红斑狼疮,发病多次,如今导致了肾衰竭。
不堪病痛折磨的她,为自己的人生终局买了一张瑞士的单程票。
为什么去瑞士?
大家都知道瑞士协助自杀是合法的。
关于她的选择,网上一直有两派意见,支持者认同她活出了极好的一生,完全随心所欲了无遗憾。
反对者觉得这是任性不负责任。
我的看法是这是她对个体生命的选择,没必要去盛赞,更不应该去攻击。
她曾引用了作家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觉得万箭穿心的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可拂的尘埃。
她拍一系列视频,也不过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寻找更多同频的人,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
而且她也一直强调这仅仅是个人选择,并且她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没什么问题。
大家对她评判,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源于她没有配合医疗。
譬如不能晒太阳但是一定要享受阳光,把自己晒得黝黑,担心发胖不接受激素,是这些导致了后面更大的身体创伤。
然而这也是她的个人选择,她愿意缩短生命的长度,去博取她想要的更高的生命质量。
譬如享受沙滩阳光,在各地游走,挑战跳伞潜水各种运动。
肆意纵情享受有限的人生,最后,她选择放弃治疗,追求死亡,这都是她想要的生命方式。
这对于她个人来说,没有对错高低之分。
毕竟她自己同意,父亲同意,作为网友也没有不同意的权利。
即便她年轻的时候不懂,为了美丽舍弃了健康,等到中年,命运的齿轮转动,被自己的选择反噬,她也承担了自己的这一份因果循环。
至于有没有后悔,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所有人对外的表达,我们所有的揣测,可能都只是一个悖论。
我们不是她,在这个关于她如何生如何死的话题上,没有真正共情的可能。
绚烂或静美,都是生命形态的一部分。
是的,允许别人按自己的方式活出别人想要的热烈。
非议的第二点源于父母年迈,如何忍心引发的自私这个话题。
以及父亲一贯的宠爱,是否没有给到她足够的引导。
对她来说她有个极好的父亲,宽容,开明,爱与支持,一样不少。
父亲充分尊重过她作为独立个体的想法、判断与感受。
她和父亲的关系很好,老父亲一直在说因为有女儿,他也很开心,这就够了。
她视频里,父亲的那句:你活着我爱你,你死了我也会爱你。
其实是很感动的。我们不要把自己代入老父亲的角色,因为我们同样不是他。
另外,她的选择,严格上是“自我”不是自私。
毕竟她没有真正意义上去伤害别人,没有损人利已,只是做自己的事情,即便和母亲的冲突,也并无伤害他人。
至于和母亲的关系很差,很惋惜的是没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和解,大概是最大的意难平和痛楚。
虽然,我也是猜测她和母亲各自都有自己的心理黑洞,她们也许都执拗在某个心结上走不出来,她们都在被自己的伤痛所把控着。
但是在我们没办法充分了解真相后,无法妄自批评别人的伤口。
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老人在经历丧失的伤痛后,又陷入舆论评判的困境。
之所以关注这个热点,在充分尊重个体选择的前提下,借由这个事情,我来谈谈个人看法以及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首先尊重他人,不意味着一定要认可他人。
我个人觉得健康比美丽、身材这些更重要。
如果出现问题,在年轻的时候,最好的做法还是遵医嘱,积极配合医疗,因为你也不知道未来的你会不会因为以前的选择而后悔。
因为人的认知和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变化。
身体是是承接我们一切梦想与希望的最重要的载体,在任何情况下,是第一排序,不要让外表成为困住自己心理的枷锁。
如果不想承受以后的不可承受之重,那么更好的爱自己,从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心态各方面照顾好自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年轻的你,不一定懂得肆意消耗身体的代价,需要中年的痛或者晚年的苦来偿还。
如芒格所说的,晚年最好的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
其次当一件事情变成公共话题的时候,太多自媒体以她的故事作为版本,把一场个体的主动自杀选择美化成为勇敢者的生命教育说辞,却有些过度了。
每个自媒体,尤其粉丝众多的大V,他们的盛赞与美化自杀的措辞表达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饱受病痛折磨的群体。
尤其是年轻的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或者身处绝望中的群体,有些情绪是带有煽动性以及传染性的。
我们只能尽量慎言,尽可能地客观。
因为她选择离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是基于个体对生命质量要求之上的勇气;那么其他人选择继续活着,则是需要更大的勇气。
要知道这个星球上,还有无数生病的人,为了父母,孩子,正在千方百计地活着,和时间晒跑,等待着医疗的奇迹。
生命有时候不仅仅只有自我,这个中间还有无数的责任感与信念感。
选择放弃需要勇气;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是另一种英雄主义。
所以不要去轻信那些把以勇敢之名美化自杀的语言。
不要去轻信阳光、沙滩、性、廋、美与自由才是生命的质量之类的单一维度的观点。
生命与自由的概念绝非只有外表与享乐的维度,是丰富而多元的。
如果用美好的肉身才能去获取异性的爱慕,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取悦他人的不自由。
每个人有选择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是生命属于自己,但是同时也属于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
为了那些在乎我们的,或者我们在乎的人,我们才要更好的爱自己。
如果生命的伤痛不可避免,如果当生命途经艰难险阻、悬崖峭壁的时候,如果我们终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永远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都说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怀生机,一切可能还有变好的可能。
最后,来谈谈生与死,我们如何对待死亡最好的回答是我们要如何活着?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生活的意义?
我的价值观里关于生命态度的,就是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为什么有一些人会觉得空洞,有存在主义焦虑,严重的会有自杀的念头,是因为价值观维度太过单一以及对各种关系的情感依恋太过单薄了。
如果,我们作为个体,没有被整合到健康的关系里,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的感受是孤立的。
外界的嘈杂和喧嚣,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加载,食物或者性都带来的都只是瞬间的快感。
而最终繁华落尽,留下的是无尽的空虚。
这颗彷徨无可依的心,始终是空悬着的。
时间久了,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沼泽地,卷不动,即便躺平,对什么都失去热情与动力,都可能被拖着沉沦。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里写过因为触犯了众神而被惩罚一直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不断重复,永无止境,依然徒劳无功,巨石到了山顶就又滚下山去。
他在这样孤独绝望荒谬的生命消耗里发现了新的意义,而赋予了苦难另外一种诠释。
所以加缪认为如果世界是一场虚无,那么就享受虚无。
而我们要如何对抗虚无?
落实到行动里,我们到底该怎么践行?
我的看法是我们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在每天的修行里,修好心,做好事,行好路。
其实我们所有的经历和履历都是给外人看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是真实的。
回归自己的心,把自己安顿下来,找到平静。
再去做一件让自己真正愿意持续去做的事情,精进它,融入它,在心流的体验里,在日复一日的投入里,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
喜欢运动的,有人用几年的健身暴改了自己。
喜欢大自然的,有人在与户外的链接里,疗愈了自己。
喜欢文字的,有人在阅读与写作里找到了心的平静。
有人把年少时热爱的漫画做成了个人IP,沉浸式付出,总有一种方式会让你找到存在的意义。
然后再把焦点放在更大的范围上时,我们的正面感受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心也随之变大了,事就变小了,你不会再执着于那些过去的对错是非。
过往如云烟,终究被你抛在了后面。
此刻,你一身轻松,大步向前走,迎接你的是更开阔的旅途。
我们其实,已经赋予了生命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点亮【赞和在看】,关注我,爱和钱都会流向你
关于作者:若微,应用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全网粉丝10w+心理博主,文章见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大平台。陪你解读娱乐八卦、解锁心理困局,欢迎加我个人微信号:stellasun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