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下)/ 作者:余杰

旅行   2025-01-28 00:03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下)

余 杰



7、为什么会捂着伤口唱赞歌?


我曾经借用好友黄志涛的一句话“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2015年10月9日《共识网》)。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些反响。据朋友告知,此文在海外的知青们中间都广为流传,争议不少。可见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当下在曾经有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们心中一个很纠结的话题。
为什么老知青们会出现捂着伤口唱起赞歌呢?
也许是当下的舆论环境,大家都习惯于唱着赞歌,美其名曰是正能量。这样唱很安全,不会有麻烦。这个不许,那个不准的结果是造成了当下人们的思想混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思想大解放所产生的成果在一夜之间都烟消云散了。已经步入老年的知青们对于自己曾经遭遇的上山下乡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争执不下,对于那场浩劫带来的危害似乎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在不许中大家都莺歌燕舞,其乐融融了。
于是就有一些曾经是知青的人出来为那场上山下乡唱起了赞歌——
例如,有一位也是当过知青的研究员是这样吓唬我们的: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就是全盘否定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中共青运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就是借此批判党和国家这一段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进而抹黑和批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人。这些“文革”期间才能够看到的一顶顶大帽子,似乎是那时梁效的习惯性用语。(见《真实的名字叫灾难——与孙成民研究员商榷》•《共识网》2015年7月31日)
此类语言的产生不是个案。例如,还是一位曾经的知青是这样说的:“……他们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攻击和否定上山下乡的历史,明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锋所指就是为了全盘否定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知青也参加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为国际垄断资本改变我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张目。”一模一样的腔调。在当今的一些媒体里屡见不鲜。就是说不许妄议上山下乡!(见《共识网》•《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是引发上山下乡主要原因》2016年3月18日、《上山下乡走向终结主要因素》2016年3月22日、《上山下乡运动该不该否定》2016年3月29日)
甚至我还看到了这样的笑话出现在上海的一位老知青的一篇《农村,说声爱你不容易》文章里。这个人看到春节期间一则上海女孩子不愿嫁到江西农村的新闻以后大为感叹,(不久被证实是假新闻)居然引发出如何看待“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问题。他讲:“把上山下乡说成是文革的产物,这是站不住脚的。”在他的眼里,这是别有用心的。他还滑稽可笑地打了这样的比喻“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关系,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像今天的情人节刚好遇到春节,没有什么谁产生谁的问题。”真的是可笑之极啊!(见《 否定“文革”,任重道远》•《共识网》2016年2月29日)
举上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在我们这代人中间对于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意见分歧。其实回答上山下乡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有知青朋友说得真好:你认为上山下乡是正确的,你干嘛回城?你干嘛不叫你的儿子孙子再去上山下乡?可见,对于那些唱着赞歌的人,应该怀疑他们在装睡的背后真正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中国知青史•大潮》的作者刘小萌教授在一个精彩的采访谈话录《不要美化上山下乡》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那些为文革正名、为上山下乡运动正名的文革受益者们,包括当年知青中的个别风云人物,我也想在这里说上几句:如果文革的那套没有结束,就是全国人民遭殃之时,也就是他们的利益被进一步放大之际。他们的利益所系,他们的人生价值,都是与文化大革命、与毛左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他们迄今仍对毛感恩戴德的原因之一。即便如此,当我们已步入老年之际,我还是愿意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因为不能脱离那个癫狂的时代苛责这些人,对他们同样应该宽容。可是作为他们本身来讲,毕竟已经是历史上定了位的人了,当年的言行作为白纸黑字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中了。不管你忏悔不忏悔、唱不唱高调、反思不反思,这个事实都无法改变。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人生留给你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想得到宽恕的话,最好抓住最后的机会给历史一个交代,至少不要再去唱什么高调,不要再去蛊惑年轻的一代,如果这样下去,就叫错上加错了。”
当下在老知青中间对于这些问题在认识上的混乱,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目前思想混乱的一个缩影。在大帽子下刻意隐藏起真相,不许讲述真相,是极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有人说:好在我们还活着!
捂住了伤口唱赞歌,就可以在社区以外的“大舞台”上继续忽悠人。做着知青领袖的美梦,干着敛财的勾当。把荒唐年代唱成“那个年代分外红”,把绝大多数不自愿上山下乡的过程编造成为“激情燃烧的年代”。深究一下,唱这样高调的人,在当年大返城的时候是不是拔腿逃离的急先锋呢?
捂住伤口唱赞歌,就可以不顾事实真相和大多数人真实的感受,可以掩盖当年上千万人没有读书所造成的后遗症,可以掩盖大返城的时候这代人靠着自我奋起的觉醒,可以掩盖回城以后没有文化和一技之长的知青们所经历过的下岗失业的历程等等。结果就会出现一个所谓的知青精神,吃苦耐劳啊,为国分忧啊等等。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要与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等联系在一起,令人耻笑!
我感到刘小萌教授的这段话讲的何等好啊——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一代知青已经垂垂老矣,而这场运动留下的后遗症迄今仍未消弭。作为一场不得人心的运动,留下那么多沉痛的教训,有些人却偏偏视而不见,非要说什么“无悔”,甚至给我们这些持“否定”观点的人扣一顶“右派”的帽子,那我也想借这个场合回击他们一句:你们或者是不可救药的愚昧,或者就是文革的受益者。如果是后者,请就此打住!只能是这种判断。
老知青们,该歇歇啦!该留在社区里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究竟要告诉后人们什么真话!




8、好好生活在社区,快活地安度晚年

原本这个社区话题还有一些话要讲下去,已经有朋友通过邮箱发来告知:那几个“知青领袖”有点吃不消了,你还是笔下留情吧。还有一些话可讲,我还是接受朋友的意见,到此为止吧。


征得一位朋友的同意,把他发给我的邮件刊登一部分——
“看了你的这个社区出去再回社区的系列,感到从‘社区’两个字来讲有点新意。我理解你讲的‘社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是在广义上阐述知青在今天要安安分分过日子,不要再折腾了。你的文章已经在不少的群里转发,许多人很赞同你的看法。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那几个‘知青领袖’有点吃不消了,你还是笔下留情吧。那几个打着知青活动敛财的人很恼火的。……实际上,在今日的知青队伍里不止你批评的这些现象。到今天为止还是有些脑残的人在歌功颂德。……我感到现在知青们回到社区去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怎样养老。……”
我的这位朋友的话有道理。确实,如何养老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这方面我讲不出因为所以来。一是在心里一直感觉自己“不老”,还能够蹦跶蹦跶的。二是自从退休以后一直没有闲着,继续“余热”。三是已经有一些知青朋友对此有了很好的见解。
例如,我的好朋友,已故的江苏社会文化研究学者、扬州老知青研究会秘书长王家林写了一篇《中国知青养老问题的若干思考》的文章,直到今天在微信上还在不断地被转载。他对于知青养老的问题有着真知灼见,令我钦佩!
王家林认为,知青作为今日中国老年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急待政府和社会各方给予关注和支持。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60岁至70年老年人中,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占到70%左右。在职工下岗失业中知青占75%左右。21世纪初至今退休的老年人中,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占三分之二。现实的情况是知青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退休金低,仅够维持自身生活,若患病或需要护理,就会捉襟见肘,无力承担,陷入窘困境地。
王家林在知靑养老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知青晚年贫困户占绝大多数;富裕户少,有的因病致贫;知青家庭空巢现象普遍;知青贫富与文化高低相应;知青养老困境面临着养老主体缺位、养老政策缺位(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社会保险金缴费率过高、缴纳社保金、领取养老金实行双轨制)、养老资金缺位、养老资源缺少、贫畗差距过大等等。
我就不一一例举王家林的文章了。大家可以去看看,网上一搜索就可以找到。
有时看到“养老”两个字会一愣。我们到了要养老的时间段啦?自己会发问的。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啊。我们确实老了,确实应该好好地在社区(家庭)里活着,快乐地活着。
如今,能够经常看到曾经有知青经历的朋友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外出旅游。(他们不会被所谓的“知青组织”忽悠的)趁着还走得动,从国外到祖国的五湖四海有着我们这些老头老太的身影。都是一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知己朋友,能够聚在一起,在游轮上、飞机上、火车上,朝着一个目的地进发是晚年一件开心的事情。
如今,能够看到在一些酒店饭馆里聚集着一些老头老太们。旁人一看会说:这些人肯定是知青。一点都没有错,是知青。难得一聚,四五个小时,有着说不完的话啊。不问曾经上山下乡到了哪个地方,只要是知青,相聚永远只会感到时间的短暂。吃,已经不是这些人的主要;聚,是大家唯一的珍惜啊!
如今,能够看到在社区的活动室里唱歌跳舞的老知青们;在棋牌室里鏖战的老知青们;相互依偎携手在林荫大道上的老伴们;有学校门口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第三代的爷爷奶奶们;也有在公园里寂寞地坐在那里的老知青们;还有躺在家里和医院里重病染身的那些老知青们……。
如今,有宜家家居店里单身老人们相亲的“不安分”的;有在大好河山里乱掉烟头垃圾和随地吐痰的我们;有乱穿马路视生命为儿戏的我们;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唯恐人家不注意自己的我们;有倚老卖老的多管闲事甚至拔拳相加、火气依旧不减当年的我们;还有为了几毛钱与摊贩们斤斤计较的我们……。
虽然在前几篇的文章里谈及那几位敛财的人,为苦难歌功颂德的人等等。但是我更多的是看到了许多在无私奉献的知青朋友。他们在众多的有知青符号的活动中,从召集到安排没有任何报酬只有付出。有一位热心的知青朋友曾经对我说: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都是知青,付出是应该的事情!尤其在今天,我们都退休了,就算当个志愿者吧,活得更加潇洒一些多好啊!
我们老了,该歇歇了;我们都老了,该安分了。
所以,我接受朋友的意见,结束这个系列话题。
愿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们,快快乐乐,健康长寿!

【本文完】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梦之桥

        

        

        

  


知青文汇

说说:我们这些人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

天地之间一杆秤 ——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

他,无愧覆盖这面“知青”的旗帜!

上山下乡运动终止的见证

送你一束沙枣花


你们是谁—— 写给60岁的“知青”

一位农民工朋友谈“知青精神”

上山下乡那些年,我们眼中的运动

知青讲述:上山下乡的那一刻

知青口述:我们的后代


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夕阳下……

墓碑

落叶归根的我们,不易!

第一次出远门


告诉孩子:我们为啥叫知青

孩子们,你们都懂得了吗?

张铁生的白卷与人生的大起大伏

当过知青的人 明白了珍惜的含义

留在那里的知青爱情


一位50后,从儿时到退休的国庆记忆

偶遇知青朋友

当过知青的人 懂得了回家的幸福

老知青命运录

过年了,想起了他们


青海知青大返城纪实

回家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知青口述:我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我期待着放上鲜花的照片

在西双版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集,我们盼了4年了

我们的脚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的老知青们

知青回家探亲的故事

偶遇记

云南知青生活趣事


还记得那个下乡时带队的老师吗?

知青往事:抽烟趣谈

我们的晚年

知青口述:恢复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话题七篇


版纳留痕——云南农场十年知青生涯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连载之一)1979年:后知青时代生活起点

(连载之二)1980年:追赶时代的脚步

(连载之三)1981年:春天的气息

(连载之四)1982年:我要读书

(连载之五)1983年:成家立业

(连载之六)1984年:生活的新起点

(连载之七)1985年:我的大学


写给正在奔向八十的我们

生日与姓名的故事

老房子的记忆

理发小议

上海街头掠影


➤社会即景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在旅途

(上) (中) (下)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上) (中) (下)


临港——从哪里来----沧海桑田之巨变


➤当我们老了

(上) (中) (下)


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读《阿姆斯特丹兄弟对谈》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上) (中) (下)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