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下)
余 杰
原本这个社区话题还有一些话要讲下去,已经有朋友通过邮箱发来告知:那几个“知青领袖”有点吃不消了,你还是笔下留情吧。还有一些话可讲,我还是接受朋友的意见,到此为止吧。
征得一位朋友的同意,把他发给我的邮件刊登一部分—— “看了你的这个社区出去再回社区的系列,感到从‘社区’两个字来讲有点新意。我理解你讲的‘社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是在广义上阐述知青在今天要安安分分过日子,不要再折腾了。你的文章已经在不少的群里转发,许多人很赞同你的看法。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那几个‘知青领袖’有点吃不消了,你还是笔下留情吧。那几个打着知青活动敛财的人很恼火的。……实际上,在今日的知青队伍里不止你批评的这些现象。到今天为止还是有些脑残的人在歌功颂德。……我感到现在知青们回到社区去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怎样养老。……” 我的这位朋友的话有道理。确实,如何养老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这方面我讲不出因为所以来。一是在心里一直感觉自己“不老”,还能够蹦跶蹦跶的。二是自从退休以后一直没有闲着,继续“余热”。三是已经有一些知青朋友对此有了很好的见解。 例如,我的好朋友,已故的江苏社会文化研究学者、扬州老知青研究会秘书长王家林写了一篇《中国知青养老问题的若干思考》的文章,直到今天在微信上还在不断地被转载。他对于知青养老的问题有着真知灼见,令我钦佩! 王家林认为,知青作为今日中国老年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急待政府和社会各方给予关注和支持。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60岁至70年老年人中,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占到70%左右。在职工下岗失业中知青占75%左右。21世纪初至今退休的老年人中,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占三分之二。现实的情况是知青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退休金低,仅够维持自身生活,若患病或需要护理,就会捉襟见肘,无力承担,陷入窘困境地。 王家林在知靑养老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知青晚年贫困户占绝大多数;富裕户少,有的因病致贫;知青家庭空巢现象普遍;知青贫富与文化高低相应;知青养老困境面临着养老主体缺位、养老政策缺位(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社会保险金缴费率过高、缴纳社保金、领取养老金实行双轨制)、养老资金缺位、养老资源缺少、贫畗差距过大等等。 我就不一一例举王家林的文章了。大家可以去看看,网上一搜索就可以找到。 有时看到“养老”两个字会一愣。我们到了要养老的时间段啦?自己会发问的。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啊。我们确实老了,确实应该好好地在社区(家庭)里活着,快乐地活着。 如今,能够经常看到曾经有知青经历的朋友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外出旅游。(他们不会被所谓的“知青组织”忽悠的)趁着还走得动,从国外到祖国的五湖四海有着我们这些老头老太的身影。都是一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知己朋友,能够聚在一起,在游轮上、飞机上、火车上,朝着一个目的地进发是晚年一件开心的事情。 如今,能够看到在一些酒店饭馆里聚集着一些老头老太们。旁人一看会说:这些人肯定是知青。一点都没有错,是知青。难得一聚,四五个小时,有着说不完的话啊。不问曾经上山下乡到了哪个地方,只要是知青,相聚永远只会感到时间的短暂。吃,已经不是这些人的主要;聚,是大家唯一的珍惜啊! 如今,能够看到在社区的活动室里唱歌跳舞的老知青们;在棋牌室里鏖战的老知青们;相互依偎携手在林荫大道上的老伴们;有学校门口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第三代的爷爷奶奶们;也有在公园里寂寞地坐在那里的老知青们;还有躺在家里和医院里重病染身的那些老知青们……。 如今,有宜家家居店里单身老人们相亲的“不安分”的;有在大好河山里乱掉烟头垃圾和随地吐痰的我们;有乱穿马路视生命为儿戏的我们;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唯恐人家不注意自己的我们;有倚老卖老的多管闲事甚至拔拳相加、火气依旧不减当年的我们;还有为了几毛钱与摊贩们斤斤计较的我们……。 虽然在前几篇的文章里谈及那几位敛财的人,为苦难歌功颂德的人等等。但是我更多的是看到了许多在无私奉献的知青朋友。他们在众多的有知青符号的活动中,从召集到安排没有任何报酬只有付出。有一位热心的知青朋友曾经对我说: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都是知青,付出是应该的事情!尤其在今天,我们都退休了,就算当个志愿者吧,活得更加潇洒一些多好啊! 我们老了,该歇歇了;我们都老了,该安分了。 所以,我接受朋友的意见,结束这个系列话题。 愿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们,快快乐乐,健康长寿!
【本文完】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跳马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梦之桥
知青文汇
➤墓碑
➤偶遇记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理发小议
➤社会即景录
➤人在旅途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当我们老了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