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经济现象:经济出现通缩的时候,企业不开工、企业不想生产,民间也不想消费,整个经济增长是非常乏力的。鉴于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目前的通缩】。
1.通货紧缩的表现:指的是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不足,消费低迷,物价下跌。
2.通货紧缩的原因:市场需求不足,交易行为减少;赚钱变得困难,人们缺乏投资和消费的信心,更加偏向于储蓄;资产价格下跌、债务压力增大。
3.通货紧缩的实质:供给大于需求。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经济热度开始冷却。
经济增速放缓,库存不断累积,消费欲望低迷➡️供大于需,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
官方对策:不断放水、降准降息、释放货币、释放流动性;派国家队出马,大拆大建,把印出来的钱花出去,发给民间。
但是,目前释放流动性的行为,造成M2-M1的增速剪刀差不断增大。
M2-M1的剪刀差增大,说明市场对于经济发展前景非常悲观,不愿进行实体投资。M2是代表金融系统中的长期存款,是死钱;M1是实际流通的实体货币,代表活钱;M2>M1,就说明死钱太多,活钱太少。央行越是释放流动性,死钱的积累就会不断变多。
点评:央行不断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的手段失效,说明市场并非缺乏流动性,而是缺乏投资、生产、消费的信心。
为什么人们的需求最终会下跌?
两方面原因:
1.债务 债务压力如果过大,就会减低人的需求,降低人们消费的欲望,引起通缩
2.央行的角色和作用:最后贷款人,不停地创造流动性
造成经济危机和通缩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资产价格下跌
2.债务压力增大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经济危机。
经济萧条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出现。
举例:
阿里裁员25%,被裁的老员工身负房贷车贷,需要养家糊口。
被裁的人找不到工作——断供,上天台。
被裁的人找到了工作——新工作的收入相对更低,只能先还贷款,缩减消费。
互联网产业是第三产业,是平台经济,依靠消费存活。人们没有钱、不消费,怎么办?向官方靠拢,为传统行业赋能,官商结合。
传统行业,体量庞大,只能由官方控制,行政主导,统购统销——经济靠行政规划发展。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对詹姆斯·托宾提出的Keynesian Models of Recession and Depression的通俗解释。
消费支撑着市场的繁荣景象,而消费者往往是债务人。债务人的边际消费需求更大——正是因为他们想消费,才会大量的借债。
债务人的消费需求大于债权人,但是债务人因为负债,所以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只要资产价格开始下跌,资产价值开始缩水,债务人所背负的还债压力就会马上减少消费需求,他就会想办法来剩下消费开支用来还债,这就会造成整体消费的低迷。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通缩,通缩的直接原因是消费需求低迷,消费需求低迷形成的因素,就在于资产价格缩水。财富缩水,债务的压力就会增加,因此广大的债务人就只能压缩消费。当人们的消费需求被压缩的同时,金融机构放贷的意愿也在被压缩——因为市场上整体的需求在减少。从金融机构本身的角度来讲,他们也确实需要减少放贷,收缩信贷规模。
这样,在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两方面都会出现收缩,于是就形成一个连锁式的反应,造成经济危机,最后形成长期通缩。
为什么欧美目前处于通胀,而中国处于通缩?
欧美的通货膨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欧美物价偏高,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上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
原因:
1.地缘政治冲突,产生制裁和贸易禁运,中间的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涨。
2.全球的物流和装配系统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和政策影响,造成货运不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他们要与俄罗斯勾兑,是因为低价获取能源大宗商品并转卖欧美,可以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捏住对方的软肋。
由于地缘政治冲突的态势逐渐明朗,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消退。从布伦特原油价格指数来看,现在的通胀情况和一年前相比是有明显的下跌趋势。它的走势和通货膨胀率同步。通胀缓和,也就是输入性的因素在减少。
实际上整个全球经济目前真正的内核,其实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就算是在欧美地区,经济现状看似处于通胀,但内核实际上也是通缩。
欧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时间的量化宽松和低息政策,使得经济周期被拉平,不再有明显的波动。经济周期缺乏波动,不利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所以欧美加息,是在重启经济周期,使经济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为什么中国处于通缩?
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3月份的同比增幅只有0.7%。相比之下,美国的同期CPI增幅是5%,欧洲是8.3%,英国是10%+。从同期PPI和CPI当中的工业价格来看,无论是工业的成品价还是出厂价,同比下跌的情况都非常明显。
通缩现象的内因和外因
1.外因:
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贸拉动,如果对外订单减少,经济情况就会受到影响。最近几年,由于不确定性风险不断扩大,国际供应链转移出中国,对外订单急剧减少。
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和对外出口金额,在近几年不断下降,下降趋势持续了两年以上。
全球消费大国,不断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比例。以美国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比例在大幅下降,而从东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进口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中国外贸在走下坡路,拖累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成长。
2.内因:
房地产是内需的主要拉动力量。从房地产开工、竣工的数据来看,随着政策影响的消失,房地产竣工数据在不断上涨,而新开工数据却是明显下跌。房地产增长减缓,房地产上下游行业随之萧条。
总结:
1.经济与国际脱钩——外需下跌
2.房地产衰落——内需不足
1+2=经济失去增长动力=通缩
通货紧缩什么时候会到来,取决于央行的行为。
央行是“最后贷款人”,发行货币并制定货币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
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多种可能:
1.央行主动救市,提供流动性;
2.央行不扮演奶妈,不提供流动性(1929-1933美国大萧条)
3.央行即便提供流动性也无济于事(日本泡沫经济崩坏,凯恩斯主义的通缩螺旋)
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投资消费意愿都不强烈,并且增加了养老公共负担。
央行释放流动性可能造成的结果:
1.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主动刺破泡沫,重启经济周期,长痛不如短痛
2.救市提供流动性,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A.老龄化社会(救市无效)
B.非老龄化社会(增加全社会的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泡沫,增加未来风险,为下一次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最后只能用实际的劳动价值去填坑,用实际的劳动价值积累,也就是人们手中的真金白银去填坑。
如果市场缺乏自发意愿,那就用计划进行捆绑。只有强制干涉,经济数据才有可能恢复。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各种强制手段的干预之下,经济的表面数据,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弹,甚至出现一个小繁荣。但是这种被人用枪指着脑袋的被迫繁荣,并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回归官僚主义计划经济。在全面的计划经济和战时共产主义之前,就是集体躺平、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