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巨婴】巨婴的社会化遗传机制,“互联网抽象文化”产生的背景,巨婴是怎样炼成的?

文摘   2023-05-10 08:06   美国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热爱诗歌的人不会被征服。创造是一种拯救,创造拯救了创造者本身。

目录:

1.【巨婴】到底是什么

2.成为巨婴的几率,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华人父母的教育方法缺陷

4.巨婴的社会遗传性

5.总结——被管理的人,被阉割的人格


【巨婴】到底是什么?

【巨婴】这个词并不罕见。很多华人都在使用这个词汇去形容别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并感同身受。无论如何,这都说明【巨婴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还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

在一种趋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些人主动推波助澜,有些人被动顺势而为,有些人为了获利,有些人为了生存。敢于在浪潮中坚持自我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不管ta能否成功。

心理学内容作者武志红在他的著作《巨婴国》中,对巨婴问题进行了独家的阐述。受现实因素影响,他无法对巨婴现象的实质进行更加有穿透力的解说,所以我想来试一试,看我能不能击穿这个问题的本质。我正好也想借机从这个角度谈一谈中文互联网当中存在的"抽象文化"。

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说透,首先就要从概念入手,也就是【巨婴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上去拆解这个概念:首先是从大众媒体上通俗的概念,比如说在互联网流行用语的语境当中,巨婴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方向,是从学术上比较严格的定义当中,去阐述巨婴的本质、巨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巨婴化的目的、巨婴化的影响。

我们就从这两个方向上,说一说什么是巨婴。


我们先从通俗的角度上说一说所谓的巨婴。巨婴这个词并不新潮,早在5年前,也就是2018年,这个词就入选了中国大陆互联网热门词汇。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中国作家写过一些通俗的书籍,把中国这个国家称之为【巨婴国】。可以说,巨婴这个词,单单在中文的世界里面,就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巨婴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并不是因为它新潮时髦,也不仅是因为媒体对它进行了多大力度的宣传推广。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发现,巨婴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相当普遍,具有巨婴性人格的人是在不断变多,所以我们才会感同身受,才会去主动使用这个词。巨婴的流行,必然有一个深刻的社会背景。

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大致的意思。根据百度百科-巨婴词条的内容,它基本上是用来描述那些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身体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心理却停留在儿童阶段。巨婴通常是心理脆弱,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而且是希望全世界都围绕着自己转,一旦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想象不符合,就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得像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儿童。

那么现实当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巨婴行为呢?我们看一下澎湃新闻的这篇文章《中国式巨婴,到底有多可怕》。该文内容提到一个中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他自己赶飞机迟到5分钟,错过了登机时间,值机柜台人员就建议他改签或者退票,可是这位博士却坚持一定要上飞机​,而且他情绪暴怒,直接冲进值机柜台,赏了工作人员几巴掌,同时一边大叫"我就迟到5分钟怎么了"。还有更严重的一些例子,比如说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他强行啃老,向自己年迈的父母索要零花钱,当父母拒绝给予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发生了暴力冲突。所以,巨婴的行为都是很可怕的行为,巨婴这个词也是非常负面的词汇。

按理来说,没有人想要主动成为巨婴,或者认为巨婴是对人的夸奖。但我必须说明一点: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巨婴。巨婴的存在,尤其是巨婴挖呀哇呀哇的文化存在,有其客观基础巨婴其实是存在于人类的心理结构当中,但巨婴与正常人的区别,是巨婴把这种心理结构无限的放大,成为了外在的、显性的巨婴,而正常人能够通过建立适当的心理机制,克服并且修正掉巨婴的心理结构,让巨婴成为隐性的特质,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巨婴】有点像病毒,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携带一些,但是身体抵抗力强的人就不会被病毒感染,而那些抵抗力弱的人,就容易被感染。接下来,我简单地从心理机制的源头来说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巨婴?


巨婴一般是被认为过度自恋、过于自我,以至于没有办法意识到他人和规则的存在(尊重事实)。所以要搞清楚巨婴,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自我】,还要了解人的心理结构当中,关于自我的这个部分。我认为最好的途径方法,就是通过精神分析,因为精神分析这个学科它的重点之一,就是处理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问题。

我想一般人大概都听说过佛洛依德,他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之一。佛洛依德把人的内部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词也是老生常谈。但是一般人通常是把这三个部分理解成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在这三个部分当中,【自我】这个部分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妙,自我实际上是夹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到协调关系的作用,它更像是一个心理上的调节器。著名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尔库塞,他写过一部解读和阐释佛洛依德学说的著作,叫做《爱欲与文明——关于佛洛依德的哲学探讨》。在这部著作中,他是这样解释本我-自我-超我的:

"在外部世界(环境)的影响下,原本是用来接收和防御外界刺激的组成器官,逐渐发展成【自我】。它是本我与外在世界的"调解员",感知和意识仅仅是自我最小、"最表浅"的部分,在地位置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部分;但自我正是以此维护其自身的存在,观察并衡量现实,汲取并保存"真实图像"、调整自己并适应现实,且按照自己的关怀对它们加以改变。"——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关于佛洛依德的哲学探讨》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这个图示来直观的表现一下: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当中,所谓本我,是来自于人的原始欲望。赋予人类原始欲望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母体,或者说母亲的子宫。人在没有出世以前,是存在于母体之内,人在母体当中,会感觉到绝对的安全和温暖,那么人的欲望,在母体当中,会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本我,就代表绝对的自由和欲望。但是当人被生下来、脱离母体之后,就会发现,现实世界,没有办法实现本我全部的欲望。恰好相反,人反而是需要处处的和现实妥协,限制欲望、压抑欲望,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欲望无法被全部满足,就造成了本我的不满,所以巨婴会哭闹,就在于这个原因,它是源于本我满足的缺失(这同时也解释了存在于中文互联网当中的"抽象文化"为什么只能是yy和导管子,因为他们觉得世界很冷,要摆脱束缚,要躲起来,把手伸进衣服里取暖,自我安慰)。不过婴儿最后也会发现,总是哭闹,也是无济于事,人最后还是得学会跟现实妥协,压抑本我的欲望。

只有在对本我进行压抑的情况下,人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学习技能,并且学会劳动,通过制造工具和劳动来实现欲望,弥补本我的缺失。这个压抑的机制,就是自我。所谓自我,就是人在出生以后,发育出来的一个心理结构,用来对本我进行压制,让人学会压抑欲望,遵守延迟满足的原则。

除了本我和自我之外,还有一个心理结构是 超我。所谓 超我,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这种道德上的自我,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和塑造,包括儿童的父母以及外界社会的规范等等,慢慢的塑造出人的内在道德。外界塑造的这个【道德的我】会影响自我的成长发育,而自我的成长发育就直接关系到人如何区分现实和欲望,如何使用理性来暂时的压抑本我的欲望,协调自身欲望和外部的社会规范(一直不满足,也不是那么回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巨婴,就是没有办法压制欲望,没有办法协调好自我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才会出现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荒诞行为但是如果我用这种口吻说理,其实爹味很重,还是要结合现实,归根结底,人是需要满足的,即便延迟也无法满足的话,人走向消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就是说,在巨婴的心理结构当中,"自我"这个部分它丧失了功能。自我丧失功能的时候,本我就会无限扩张,这些巨婴就会误以为自己依然是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他可以随意的满足各种愿望。巨婴把现实世界依然当成了母亲的子宫,也把自己当成了子宫里面唯一存在的婴儿,她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种幻觉当中。

我想,当我们再遇到巨婴的时候,应该抱有同理心。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人内心的心理结构当中,有一个部分是缺失的,这个部分就是自我,整个的自我功能是丧失的,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巨婴。



成为巨婴的几率,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

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巨婴的分布,是平均的正态分布吗?是所有的人成为巨婴的可能性都相同吗?其实不然。我们会发现,在某些国家、某些社会当中,巨婴出现的几率会更高,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现象当中,人是不是受到社会、文化、制度,乃至于整个环境的影响呢?这些外部影响,会不会造成某些环境中出现的巨婴特别多呢?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自己不想成为巨婴,也不想自己的后代成为巨婴的话,这个部分需要着重关注。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婴性格形成的原因当中,【自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界的共识是认为,人的自我,大概是形成于3岁之前。而自我的塑造,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环境,还有父母教育的影响。如果这个小孩子的父母,他本身的精神状况就有问题,本身心里就不健康的话,那么这个小孩子在心理上的自我发育,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自我的功能会失衡,最后出现【巨婴】的性格。

所以父母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对子女形成遗传,在心理上、精神上有问题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更有可能形成巨婴性格。那么这种间接性的遗传,遗传原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于人格的自我塑造当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良性挫折】。由于儿童还缺乏自主行为的意识,所以良性挫折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参与。

什么是良性挫折呢?这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因茨克霍特就曾经专门研究过巨婴性的人格。他认为,父母需要给予儿童一种良性的挫折式的引导,就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需要合理的限制儿童的各种欲望,让他知道现实世界和自己的愿望之间是有距离的,要对不合理的愿望进行限制。那么限制本身就是一种挫折,但是过度的挫折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限制儿童不合理的欲望的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进行各种尝试。例如,对于婴幼儿最基本的吃饭、洗漱、穿衣等等能力的培养。

良性的挫折:

1.压抑不合理的欲望

2.持续提供爱和支持

3.鼓励儿童进行尝试

在儿童长大一些以后,还要鼓励儿童对于各种更为复杂的事情,进行各种练习和尝试,比如学习知识、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体育竞技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离不开挫折的训练。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良性的挫折感和良性的失败,它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这个阶段不能够缺少父母亲的陪伴和鼓励,要让儿童感觉到:即使自己失败,ta背后也有父母的爱和支持,这样就能够让儿童不怕挫折失败,主动的调整自我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这样一个健康的、功能健全的自我,就可以有效的区分出 内心欲望 和 残酷的现实世界,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对本我进行了合理的、健康的限制,于是形成了健康人格,避免了成为巨婴。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父母自己的心理功能本来就不健全,受过各种心理创伤的话,那么作为父母,他们就没有能力帮助儿童完成这个自我发展的过程,没有办法建立一种良性的挫折感。在华人社会,这个方面是表现的特别突出



华人父母"管教"子女方式的缺陷

华人的性格和手段,最容易走极端,华人成为父母之后,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也是容易走极端的。华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方法,要么是过分溺爱,要么是过分严格

过分溺爱,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这种方式是无法提供给孩子【挫折感】的,那么在孩子的心理结构上,本我就完全不受自我的约束和控制,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形成典型的巨婴人格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过分的严厉、过分的限制。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对子女的一切都进行限制,让孩子的挫折感过分强烈。同时,这种挫折感,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的,这个孩子反而是感受到父母的冷漠和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长大以后,就会形成非常扭曲、非常自卑的心理人格障碍,俗称就是变态。

我们经常自嘲说,父母让我们"学习跟好的比,吃穿跟差的比",反正就是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取得优异成绩,其他方面可以肆意妄为,甚至老师都会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哪怕他们做了错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呢?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良性的挫折感教育都会失败,最后儿童都会出现各种病态性格。

需要追问的问题就是:造成父母这一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人的心理状况,和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以及整个社会环境有关系。在《精神病学治疗发展》这本期刊上,有篇文章就讨论社会阶层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个研究就发现:社会阶层越低,这个人出现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比如下图内容当中,社会阶层是用1~5的5个级别来表示,等级越靠前,社会阶层越高。可以看到,在各种精神疾病的分类当中,较低阶层的人,他得到各种疾病的百分比都比较高,包括心理焦虑问题、抑郁症、恐惧症,以及机能性精神病。所有这些选项,都是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他患病的可能性越高。并且在毒品和酒精的依赖程度上,也是低阶层的人依赖程度更高。

论文链接: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advances-in-psychiatric-treatment/article/poverty-social-inequality-and-mental-health/39E6EB94B44818EDE417F181AC300DA4

如果父母在自我的情绪管理方面就有问题,甚至是有精神疾病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耐心和能力,去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良性的心理发展路径。


【巨婴】的社会遗传性

综上所述,巨婴型的人格,他一定会带有某种社会遗传性​。当我们讨论一个人是不是巨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讨论这个人的父母,他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按照这个逻辑,目前中国30~50岁这个年龄段的成年人,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具有巨婴的性格。如果要找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必须考查这群人父母的情况。

如果按照生育的平均年纪来算,这些人的父母,他们大部分都出生在1950~1970年代之间。

中国青壮年群体的父母,基本生于1950~1970年代。

​以上这个时间段,正好就是中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风波不断的年代。在这些人的青少年阶段,社会风潮不断,社会的正常秩序被打乱,正常的学校教育也受到冲击,这就造成他们的早期教育受到影响。所以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问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完全不懂得该如何跟子女沟通的。所以当这一批人成年生育之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会受到他们能力缺陷的影响,无法正常健康地教育小孩。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他们在心理上,是充满了各种创伤和心理的扭曲的。可以说这一代人,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一代人。他们在心理上的残疾,会间接的影响到下一代。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托马斯·普朗科尔,他编写过一部论文集,是关于60-70年代中国的社会风潮对于中国人精神状况的影响。这部文集的名字,就叫做《中国人的灵魂景观》。

在这个研究报告当中,研究者需要采访很多亲历者。采访的过程当中,研究者发现:这些被采访对象,基本上都因为当时的事情,而遗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这一代人,其实是普遍有心理疾病的一代人。用这本书里面记录的一个采访对象来举例:这位女性,她三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被打倒,被发配到农场改造,所以她被迫跟父母分开,因此内心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而且她对于在当时选择自我了断的父亲,表示坚决不谅解:因为父亲抛弃了自己和母亲。这个人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又目睹了同学攻击老师的惨烈景象。所有这些经历,让这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怨恨和负罪感,她的整个心理状况,可以说是非常不健康的。

另外还有一些采访对象,他们是由于在那个时候,父母被打倒、被流放,因此幼年时段就被迫和父母分开,最后也是造成了抑郁的状况。在这些采访调查当中,有心理疾病的案例非常之多。总体来看,在礼崩乐坏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一代人,在席卷全国的风潮当中,几乎是没法避免上述遭遇,这也造成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有心理问题,或者是精神疾病。

这一代人大多患有心理疾病。

当这群人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之后,就会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带入到对子女的教育当中。

我之前讲到,华人家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1.过分的溺爱子女——由于自身创伤,对子女的补偿心理

2.棍棒底下出孝子——由于自身经历,无法对子女具有同理心

这两种极端情况,大概也能在那个时候的经历当中找到原因。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性格,和民间的生存策略,也受到了当时惨痛经历的影响。

在第一种情况当中,由于父母对于当时有着极端困窘、极端痛苦的回忆,他们就会吧自己童年时代的这种缺失,弥补给子女,于是他们就开始满足子女的一切物质需求,对子女进行无条件的溺爱,甚至主动给子女安排一个待遇优厚的岗位。这样的一种培养下一代的方法,最后就培养出了巨婴。

在第二种情况当中,由于父母本身在那个时候,受到了各种暴力和不良环境的影响,在那样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当中,他们的心理几乎是扭曲的,他们没有办法对人产生出同理心,同样地,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有办法产生同理心。所以他们只会对子女拳脚相加,而完全不会给予子女爱和支持。这种只充斥着打骂和溺爱的教育方式,就会培养出子女非常自卑、胆怯、自私、狡猾、不承担责任的人格,造成子女的心理疾病。就好像沉迷抽象文化的鼠鼠一样。而在成年之后,这种童年时期的自卑,会逐渐形成一种自大,用自大来掩盖自卑。自大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类似于自我中心的巨婴。

总结一下就是:

受过创伤的父母➡️培养下一代➡️溺爱型巨婴/自卑型巨婴

为什么现在中国巨婴这么多?从根源上,还要从上一代人,乃至于上几代人身上找原因。

一场社会浪潮,影响的不止一代人,还会通过直接被影响的这代人,继续影响更多人。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只要是中国大陆长大的华人,注定是要受到那个时代的那场活动的影响的,是逃不掉的。


总结——被管理的人,被阉割的人格

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成为巨婴的潜质。不过,只要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开始自我拯救,净化自己的身心,能够自我完成所谓的【良性挫折感教育】的话,我想,我们终归不再是巨婴。

巨婴的出现,归根结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往大了说,这是跟社会大环境有关;往小了说,这是和家庭父母的小环境有关。巨婴是这样的一个形成的原理。

如果想要避免成为巨婴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个更为健康、合理的环境当中生活。这样的话,成为巨婴的概率就会缩小。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懂得挫折的价值,不懂得爱和支持的价值的话,这种人在任何环境中生活,都会成为巨婴。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会说,我就是喜欢做巨婴,因为做巨婴很爽,可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道德就不会被道德绑架,也可以不负责任、不管他人的感受。做一个巨婴,确实有上述好处,可以肆意妄为,想怎样就怎样,但是请记住一点:

巨婴,到最后,肯定是被统治者,他没有前途的


在一个家长制社会,家长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他要管理别人,就会利用别人的心理弱点,甚至纵容别人的心理弱点,实用主义嘛。但家长本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不但是个人意气的问题,更是一个权力问题——【权威】就是权力的外延(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儒学的神学化】、【层级治理的困境】、【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婚姻制度的本质】等几篇文章中都做过阐述,你可以翻阅本公众号历史发表记录查看)。

这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家族的问题,这是一种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唯讀記憶體
Read-only memory(ROM) is a type of non-volatile memory used in computers and other electronic device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