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意产能过剩?】为何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
近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文章和采访当中频繁提到一个概念:“来自中国的冲击”。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中国对外倾销商品,以廉价商品倾销全世界,严重挤压了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加重了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失业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
所以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就决定对中国的商品增加关税。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支持这一举措,美国政界达成了共识。
克鲁格曼据此提出了一个疑问:按理来说,缓解产能过剩的办法,除了供给侧改革(调控产能)之外,更应该增加中国人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购买力,让人们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商品,消化产能,实现供需平衡,使得整个社会经济良性运转,提升人们的收获感、幸福感、满足感——但是,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呢?为什么有关部门甚至会用“补贴”的方式,促使企业对外倾销商品呢?
为什么没有实现供需平衡呢?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重生产,轻消费”、结构不均衡的经济形态呢?
中国之所以会是这样,并非中国不遵守经济规律,也不是内外有人要乱搞,而是:这是中国的唯一选择。如果中国不这样做的话,恐怕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方案。中国之所以会选择“重生产,轻消费”的路线,不仅是有经济原因,还有政治原因、社会原因,是一个综合的选择。
我们今天透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就更加能够看清楚: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运作的一些规律。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克鲁格曼的这篇文章,以及它引起的讨论。
这里的"Second China Shock"(“第二次中国冲击”)的说法,是西方学者以自身视角提出的,对应“第一次中国冲击”,也就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对欧美制造业的冲击。
作者在文章当中写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到2007年,美国有150万个制造业岗位被中国取代——这是让美国的经济学者印象深刻的、对美国就业市场的‘第一次冲击’。“
那么,“Second China Shock(第二次中国冲击)”,就是目前中国的新能源相关行业,例如光伏行业、锂电池制造业等,也开始将自己的产品,“倾销”到全球的其他国家——这自然也威胁到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和安全。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美国一再提出所谓的“再工业化”、“美国优先”的口号,迎合传统美国人的民意。所以很显然,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抢占市场,是与美国“再工业化”的口号相抵触的,是美国不愿看到的。
因此,美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例如对中国产品增收关税、提高门槛、保护美国本土的制造业等等。事实上,这也成为了美国政府的外贸政策。
中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才会另辟蹊径;卖不出去,是因为市场有限,消费者群体购买力有限。
那么,克鲁格曼在文章当中就追问道:
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消费”和“生产”之间保持平衡,让过剩的生产服务于中国国内的消费,提升人们的收获感、幸福感、满足感呢?这样的话,美国也不必制裁中国,中国也不用承担“对外倾销商品”的批评。
这明显是书生之见。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看问题,带有自身专业的局限性。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先从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入手,由浅入深地分析这一问题,解答克鲁格曼的疑问。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对国际贸易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对外输出商品的现象,不是孤立现象,而往往是内部产能过剩的副作用,是产能过剩的外溢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问:中国现在是不是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为什么中国会“产能过剩”?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数据来讨论这个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锂电池行业2023年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全球总量的70%,储能电池领域的占比更是超过了90%;而根据澎湃新闻援引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内容,全球光伏产业超过80%的产能都在中国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新能源产能占比这么高,肯定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也要进行出口——那么全球市场的需求有没有这么高?需不需要这么多的产能?所以是不是“产能过剩”呢?
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结构比例,很难说不是产能过剩。
实际上,关于中国是否“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人们认为:供给过多、产能过剩的现象,必然会造成结构性的失衡。这种失衡的具体表现,就是“产量创新高,价格创新低”。
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组件和原材料产量的官方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的产量,总体增速都超过60%,产量增速非常快。
与此同时,根据Wind万得的数据,自从2023年以来,光伏和锂电池的价格指数走势,已经持续出现了全面大幅度下降:
与锂电池、光伏行业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也是大幅下跌。
近些年来,在中国,数以百计的新生品牌,一窝蜂地涌入相关行业,泥沙俱下、大浪淘沙。这种情形,就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房地产与大基建,百舸争流千帆竞,遍地英雄下夕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顾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次下海浪潮的沉浮,每一个踌躇满志、中流击水、百舸争流、兴风作浪的中 国 男 儿,都是这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1949.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哲宗元符三年(AD1100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窝蜂的、产能过剩的现象呢?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中国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出现产能过剩,比如像是传统行业当中的煤炭钢铁行业,常年都是产能过剩,这也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产能过剩有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一系列的僵尸企业,降低整体经济运营的效率。
可能与一般老百姓关系最直接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产能过剩,就是中国房地产的产能过剩。这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商修建了远超总人口需求的房产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算是一种产能过剩。各种形式的产能过剩,它们的背后,都显示出同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结构,实际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它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果。
这种畸形发展的背后,是上面的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补贴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出现产能过剩;政策向什么地方倾斜,什么地方就会发生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产生相应的资源浪费。
现在的绿色清洁能源、光伏行业、新能源汽车等等相关行业,就像当年的房地产大基建一样,也正是因为提供了太多的政策和补贴,更容易获得融资贷款、获得授信、获得扶持,更能够从地方政府和银行手里拿到资源。
新质生产力好比洋务运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换汤不换药,人性是不会变的。
挣不挣钱都在其次,能拿到投资和补贴、能够活下来,这个是最为重要的。
我还记得那位小吃摊主的话:挣不到钱没关系,先把孩子生下来,家族里的大家长,你一把屎我一把尿,总能拉扯大,上天有好生之德。
现在整个大环境,不是很乐观,很多事情已经定型了。所以你先不要谈孩子将来有多大发展,让孩子先拿到上面的资源活下来,先存在一段时间,这个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您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族,一个个家族组成了国家。家族作为社会组织单位,第一要务是生存和发展,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家长首先要维持组织度,提供资源基础,形成一台机器,总体贯彻意志。人就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钢筋水泥预制板、螺丝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身居高位的家族,他们的第一要务,不是满足市场需求,也不是满足市场规律,而是遵从组织机器的意志,他们自己也是机器的一部分。巨机器想要干什么,就会干什么。机器的意志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以人性为导向的,更加服从于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和支配。
因为国情在此,所以产能过剩是一个必然现象。如果产能不过剩的话,这台巨机器本身的运作,都会自上而下的缺乏润滑而停滞,会出问题,甚至可能因为摩擦而分崩离析。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就需要从更为深层的一个社会结构来分析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巨机器背后的整个社会体系、社会结构来看一下,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说到产能过剩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推理。因为一般人总是把产能过剩视为一种不合理的、反常的现象,同时又把“产能均衡,供需平衡”看成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在搭建理论殿堂时,犯了自我感动的错误,走入了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误区。
知识分子,本来应该说理,结果往往变成了抒怀。
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总是把全球贸易系统视为一个“均衡+完美”的贸易体系,这本身就是自由贸易主义者想象出来的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他们在教堂高高的天花板上,画着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云S778都会骂我,理想主义者又抽风了,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现实并不美好,人的压力很大。
在现实当中,所谓的贸易系统并不是自主生成,也并非存在于理论和想象的真空当中。对博弈论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贸易的参与者,博弈的参与方,除了买方和卖方之外,除了上桌打牌的几个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庄家的角色。
全球任何一个贸易组织,它都具有某种“国家性质”:任何一个所谓的“自由市场”,背后都需要警察、工商和城管的强制力,主导秩序,维持市场,保护利益——否则这个自由市场,就变成了黑暗森林,内部勾心斗角、对外缺斤短两,很有可能打起来不说,还随时可能被外界的流氓强盗“零元购”。
最后就是没人买东西,也没人卖东西了。
贸易市场,离不开社会政治。总得有强制力,保证大家守规矩。自发强制力,也是强制力。
市场交易的外部,是强大的政治力量。市场和政治是相互交织的。
而那些极端推崇“自由贸易”的人,他们完全是无视了国家和政治在贸易当中的作用,这种观察视角其实是不对的。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所说: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认为,在遥远的将来,自由平等的王国一定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所谓的理想王国乌托邦,实际上永远都不会到来。”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
所谓的理想王国,实际上永远都不会到来。
所以我们只能来观察一下,现实的王国是什么样子。
在现实世界,由于国家也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因此经济运作并不完全是一个无国界的自由贸易分工和自由交换,维持秩序的城管,也要养家糊口吃早饭。实际情况更接近于所谓的“国民经济学”。
在国民经济学的学者当中,有一位十分重要,就是十九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李斯特认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就是一个国家要使它的国力,变得更加强盛。
在《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一书当中,李斯特写道:
“政治经济,或者国家经济,是由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的,它所教导的是,某个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定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国家就会在经济活动当中,采取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损害敌人的利益。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实行贸易保护”、“实行对外产品倾销”等等这些经济政策,都是力图造成一种“使自己的力量变强大,使敌人的力量变弱小”的效果。
如果从国民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的话,就能够看得非常清楚:目前的时局到底是如何。尤其是举国体制的国家,市场经济其实是国家机器当中的一个零件。
如果只研究经济,而不研究政治和政府,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总体来说,在举国体制的国家,经济只是一种政策,是国家用来解决一些内外部矛盾的手段。
因此,如果实行刻意的产能过剩,主要有以下几大作用:
1.缓解失业危机;
2.缓解脱钩危机;
3.创造外汇收入;
4.打击敌国的“再工业化”。
故意实行产能过剩的目的,首先是部分地缓解内部的失业危机。
从公开的新闻资料和日常的感受,我们都能了解到:由于供应链外移,传统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好多年轻人都不上来了,被吸引到核心城市的新能源上下游相关岗位去了——就算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新能源相关行业,就算是新能源岗位的增长不足以承接所有就业人口,那给新能源大哥端茶递水捏腰捶腿送外卖直播总可以吧?
大哥吃菜!大哥喝酒!大哥吃烟不嘛?
往日云烟,犹在眼前。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缓解贸易脱钩危机。在脱钩背景下,为了不被孤立,于是紧紧抓住新能源领域不放,用大量生产的方式,与全球的新能源经济,继续发生关系,通过光伏产业新能源电车等手段,继续保持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当中的地位,维持生存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23年,中国硅片出口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等,合计占到出口总份额的65%以上;而电池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是土耳其、印度、柬埔寨,合计占到总份额的68%以上;组件出口量最大的目的地是荷兰,占到出口金额整体的22.8%;法国进口的新能源电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摩洛哥,这背后如果不是广东浙江商人的智慧,我这么笨的人都不信。
这明显是转口贸易。之所以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这些东盟国家和欧洲边缘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转口贸易能力,可以作为中转跳板——从东南亚跳往美国,从荷兰摩洛哥跳往欧洲。
通过这些中间商,实际上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以美国为主实行的贸易壁垒。
第三个目的是获得外汇收入——补贴给企业家的是增发人民币,换回来的是美金外汇。这是一个很实际的、用来充实外汇储备、充实国库的方法。
202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总计23.7万亿,基本上维持住了稳定水准。
我们通过wind万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外贸出口总金额,它的同比增速,这些年来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的话,出口额的增速与2010年相比确实有所下降,但也不能说是“出现暴跌”。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刚才在“第二个目的”当中所提到的:中国改变了出口的比例。
通过统计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18年以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只占到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2%,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18%;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例,从过去的2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4~15%。
中美脱钩,是一个长期且慢速的脱钩。在此过程当中,中国还可以通过东南亚和欧洲的某些国家来进行转口贸易,用来规避脱钩的风险。
所以第四点就是,中国通过对外输出产能,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打击美国的制造业,减少美国的就业,对美国的“再工业化”造成不利。这也是一种打击对手的行为。
所以以上各个要点,就很浅显地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要刻意的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对出口企业的补贴是有意为之。这并不是在胡乱操作,也并不是多么令人费解的政策,反而非常好理解。这是非常明确的目的,是国家对外实行的经济战略。
谁获得了廉价商品的短期好处,谁就会承受高失业率的长期害处——制造业的利润来自于产品的附加值,而人是有惯性和惰性的。内卷是惯性,享受是惰性,低附加值的产品,就相当于垃圾食品。
所以,形成产能过剩➡️对外输出的背后,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过剩,归根结底是“人的过剩”——人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什么同样是人,有人在干、有人在看、有人在捣乱——因为人如果无法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搞别的事情去实现价值。
对那些流氓而言,他们成群结伙地捣乱,给别人添了麻烦,他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回顾马斯洛需求层次,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吃穿),安全需求(不被欺负和欺负人),社交需求(朋友),尊重和自我实现。
那么,随着工业信息化的尾声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全球的闲置人口在不断增加。所有管理者都想把这些闲置人口转变成容易管理的工人,整顿成生产力之后,出口抢占市场——使得别国的生产凋敝、工人减少、闲置人口增多、社会混乱。
所以现阶段,所有的国家之间,都必须是“以邻为壑”,守住自己的饭碗,这样才能在经济上实现自保。
其根源在于:这个世界的潜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弥合的巨额差值。产能过剩就会造成就业问题,这个雷迟早要爆,这种爆炸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冲击力。炸弹在谁手里爆炸,谁就只能为一切埋单。大家都在争取时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互相之间击鼓传花,没人想要承受这种爆炸的冲击。
回顾历史,如果工厂制造出来的商品没人买,那机器就会用来制造子弹——子弹一定是有人买的;如果矛盾无法通过口水调和,就会用鲜血洗刷。
相反,如果按照克鲁格曼的建议,政府对老百姓直接进行资金补贴,大力提高群众购买力、提高内需,就会让政府背负更加沉重的债务,无法实现增加外汇收入、减缓对外脱钩的效果,内部的失业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无法打击美国的就业。
当然有人会说,直接补贴老百姓,至少可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改善老百姓的收入。
但是请不要忘记:经济学的根本逻辑,是人的自私性;而举国体制的根本逻辑,是"一切以大局为重"。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克鲁格曼这个美国人,是在故意装糊涂——他故意把一些答案非常明显的问题,搞得好像非常难以理解。他之所以装糊涂,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虚伪的自由贸易经济学者,而不是国民经济学者。他要么是看问题缺乏政治维度和现实维度,要么是故意装糊涂。全球化时代诞生出的很多学者,其实是靠“忽悠人”为生的。这些市场经济学家,以后就慢慢地不会适应新时代和新的文明,统统要被淘汰。
什么样的学者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肯定不是伪君子。
总而言之,所谓“贸易均衡”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假象。全球化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但还没有完全落幕,制造业大国还有容身之地,还能够对外转移一些矛盾。在这个击鼓传花的过程中,各国都想转移矛盾、争取时间——等到撕破脸的那天,再通过制造产能过剩的方式去对外转移矛盾,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到那时,更残酷的内卷,会席卷回来。
归根结底:在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当中,我们能不能成为那个“击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