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和孙武、孙膑见过面吗?

文化   2025-02-08 00:01   湖南  

01

题目的疑问,源于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这段话:

吴子问孙武曰:敌勇不惧,骄而无虑,兵众而强,图之奈何?武曰:诎而待之,以顺其意,无令省觉,以益其懈怠。因敌迁移,潜伏候待,前行不瞻,后往不顾,中而击之,虽众可取。攻骄之道,不可争锋。

(此外,《通典》卷一五九也有以“吴子问孙武曰”开头的若干抄录)

第一次看到这段对话时,我有点激动。吴起居然跟孙武见过面,还讨教了兵法?有可能!史称“孙吴”的孙武和吴起,一前一后,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数一数二、有兵法传于后世的将领。

02

但仔细推敲发现不可能。因为两人的活动范围不同,没有交集。吴起是卫国人,先后去了鲁国、魏国,终于楚国;孙武是齐国人(一说卫国人),史书上只记录他在吴国的活动。即使吴起曾拜师孙武,而孙武作为“兵家至圣”,这样的师徒缘分应该为世人所知才是,然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中仅提到吴起“尝学于曾子”(另《史记·儒林列传》提到吴起“受业于子夏”)的师承关系。更不可能的原因还在于,两人不是同一个时期的。史书对孙武的生卒年记载不详,但可以从其他史料中旁为考证。

首先,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同时,而吴王阖闾卒于公元前496年,伍子胥卒于公元前484年,有孙武参加的著名战役——吴楚两国的“柏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假设前506年孙武将兵打那场重大战役时才25岁(则献吴王兵法十三篇是在孙武25岁以前,也算天纵英才了),且孙武活到了75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推算孙武约卒于公元前456年。

再看吴起,吴子卒于公元前381年,生辰不详。据《史记》记载,魏相李悝把吴起推荐给了魏文侯,时李悝已是一国之相,而吴起在鲁国刚闯出名堂,则李悝必年长于吴起。李悝的生卒年是公元前455-前395年,故吴起不早于公元前455年出生。结合上文推算孙武的逝世时间,可以判断吴起出生的时候,孙武已不在人世,两人不可能见面。

再细考《通典》中“吴子问孙武曰”这句话,其与银雀山竹简所载孙子兵法、传世本兵法的遣词用语皆不类,汉简或传世本中凡涉及两人的都作“吴王”、“孙子”。“吴子问孙武曰”这句话,把吴王免“王”而称其“子”爵,把孙子免“子”而称其本名,把吴王和孙子的称谓都降了级,所以,《通典》的摘录应该不是引自兵法原文,而是另有所本。查《通典》中其他涉及阖闾、夫差的记载,确实多称“吴子”而非“吴王”,所以此“吴子”应该是“吴国之王”的代称,而非指“吴起”将军。

03

既然《通典》所载,是吴王问兵法于孙武没错,与史实也匹配得上,可还是启发了我另一个猜想:吴起见过孙膑吗?

经过一番考校,梳理了文本、事件、地点、时间四个方面,我认为可能性是有的。

首先,从文本上看,《孙膑兵法》中的用兵思想、遣词造句,有三处与《吴子》(吴子兵法)非常相似。

相似一,

《孙膑兵法·威王问》: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

《吴子·论将》: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又见《通典》载——战国魏武侯问吴起曰:两军相当,不知其将,欲击何如?起曰:令贱而勇者,将而击锐,交合而北,告而勿罚)

以上两者在思想上,都体现了“孙子十三篇”中的安能动之,故策之、作之、形之、角之,以知得失之计、动静之理、死生之地、余不足之处。在两人回答语言的组织上,尤为一致。

相似二,

《孙膑兵法·陈忌问垒》:

……是吾所以取庞o而禽泰子申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

《吴子·料敌》:

……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以上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投机”二字,都表达以“投机”之势擒拿敌方将领之意。《孙膑兵法校理》注释“投机”:指弩机而言,言其发射迅速,又能及远,敌人陷入这种阵地,如鸟兽被机关迅猛捕捉,猝不及防,不得逃逸。这个解释与孙膑、吴子的文意相合。“孙子十三篇”的“势篇”,有“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以“发机”释“投机”,即用前人注后人,也让人能心领神会。《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有“孙膑贵势”,以此度之,孙武岂不贵势?吴起岂不贵势?无怪乎茅元仪(明朝文学家茅坤之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盖一言以蔽之了。

相似三,

《孙膑兵法··将德》: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

《吴子·治兵》:

与之安,与之危……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起之为将……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战国策·齐六》: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以上相似之处,在于孙膑和吴起带兵都先以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孙子十三篇”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又见孙武、吴起、孙膑三人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只找到三个相似。好像很少,其实不少。因为吴起兵法仅存6篇,而孙膑兵法中目前能够绝对确定是孙膑的只有5篇(其他的有不少疑是孙武82篇的佚文)。而以上三个相似之处就有两个是在吴子6篇和孙膑兵法5篇中发现的。

仅从文本上看,吴起、孙膑的用兵思想有一致之处,但同时,孙武、吴起、孙膑三者的用兵思想也有一致之处。作为优秀的将领,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好用兵……学兵法以事鲁君……)和孙膑都学习过史上最强的孙武兵法,稍晚的孙膑还研读过吴起的兵法,那么三个人不用见面无需彼此认识也可以做到思想趋同,这是极有可能的。因此,要证明吴起见过孙膑存在可能性,单凭文本的相似,仍不够。

04

还得继续深挖信息。接下来从事件和地点两个方面,看看吴起有没有可能见过孙膑。关键之处来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这么记载的: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孙膑第一次出场,就是被庞涓秘密抓起来用刑,断两足加毁容。这是多么大的仇恨啊!庞涓痛下毒手的理由是这句话: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仔细推敲,文意竟有冗错之处,可略加调整为: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疾之。乃阴使召孙膑。膑至……然后就发生了后面的事。这样调整,更为通顺。庞涓早就知道自己不如孙膑,所以半约半骗他到自己的地盘,要废了他,显然是早有预谋的。

可为什么庞涓怕孙膑贤于己?天下贤于庞涓岂止孙膑一人?一定是两人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什么冲突?当然是“上位”的冲突。

即使庞涓得为惠王将军,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代,没打过一场胜仗,没帮魏国立下军功,也是一个无名之辈罢了。从史料上看,吴起为魏国开疆拓土、战功赫赫,他离开以后,魏国的主要将领是公叔痤,而公叔痤卒于公元前361年。从前361年,到前354年桂陵之战庞涓挂帅总共7年时间,魏国的高级军事将领处于空白期。当政的魏惠王,自然要寻觅一个优秀的人来帮魏国打硬仗。问题又来了,动机不足。庞涓为什么那么担心孙膑跟他抢C位?说明形势已经迫在眉睫:孙膑已经到了魏国,并且他一身的本领,满腔的热血,就等着见魏惠王大谈特谈一番然后被聘为大将,像当年吴起前辈见魏文侯一样(《吴子》: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于是文侯身自布席……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所以庞涓才嫉妒了,着急了,最终发狠了。

05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孙膑优秀到足以直接威胁庞涓的地位吗?庞涓明明已经捷足先登成为魏将,论资排辈也是他先上位,说不定还能提携孙膑,为什么要废了孙膑?在前354年参加了桂陵之战以前,史书没有记载过孙膑的其他军事经历。魏惠王时期,与孙膑、庞涓同时的尉缭子,举名将的时候也只提到孙武和吴起,这说明当政的主流圈子里还没有孙膑这号人物。那孙膑是如何显露出天纵英才而招来庞涓嫉恨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在史海中捞针,终于找到一点线索。东汉人王符(略晚于班固)在《潜夫论·贤难》中写道:

孙膑修能于楚,庞涓自魏变色,诱以刖之。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中,东汉人高诱(略晚于王符)注:

孙膑,楚人,为齐臣。

以上可以说明,孙膑可能曾在楚国活动,并且在楚国展现出军事才能。而吴起生平的最后一站,就是在楚国。他不仅在楚国做了将军,还做了令尹(相当于“楚相”),主持全国变法,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卒于公元前381年。

假如孙膑在楚国曾追随吴起,得到吴起的真传,愿意回魏国替吴起圆未竟之志,而魏王也正好需要另一个吴起式的人物帮助魏国重回巅峰。那么孙膑,作为兵圣孙武的后代,一旦到了吴起的老东家魏国,魏王会如何对待?大将之位,甚至国相之位,给庞涓还是给孙膑?这里还需补充一个史实,吴起当年是抱憾离开魏国的,之后魏的国力一年不如一年,魏惠王非常着急,见了许多游说之士寻求良策。

见《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记载:

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又《孟子·梁惠王上》魏(梁)惠王自述: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毫无疑问,魏惠王必然选择有祖先光环又师承吴起的孙膑。后来孙膑去了齐国而齐强,就证明孙膑的确是难得一遇的人才。我想,这才是庞涓要废了孙膑的充分必要动机。这比司马迁在《史记》中提示我们的隐含故事——“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两人曾经同学一场,但庞涓因嫉贤而贼同窗,要合情理许多。

06

事件、地点、动机,都有了,最后还要看一下时间能否匹配。

前面已提到,庞涓与孙膑有可能争夺魏国大将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61年~前354年这7年,所以孙膑最早大概在前361年到魏国打算向魏惠王自荐。而公元前361年,距离吴起在公元前381年去世已过去整整20年。为什么?《史记》记载: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公叔就是公叔痤,他设计把吴起逼走。吴起走后,公叔痤继续做魏相,又兼任魏将20多年直到公元前361年去世,期间魏国没有其他知名的将领。孙膑想到魏国担任大将,在魏惠王面前谈论恩师吴起如何如何,拿回当年吴起的大将之职,必定绕不开公叔痤。所以,吴起去世后,孙膑没有立刻前往魏国,他需要一个正确的时机。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孙膑避开了陷害他师父的公叔痤,却遇到了戕害他的庞涓。

07

吴起见孙膑的故事,作为一个周边资料、拓展阅读以飨读者就达到我的目的了。其实吴起、孙膑、孙武,三人是否见过,是否认识,实在不重要。正如几百年以后,今天的富豪是谁也不重要,但他们身上共有的优秀品质才是我们要效仿的。孙武、吴起和孙膑,他们留下的用兵思想是在伟大实践中成功检验的结晶,其中与领导力、管理能力、战略战术等相通的知识,从未过时,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后记

这篇小文不是学术文章,但是凡引用皆正经史料且标注来源。小说、野史等无稽之谈一概不采,因为我不喜欢胡编(科幻小说例外)。比如我曾看到庞涓和孙膑是师从鬼谷子之类的说法,然而鬼谷子都还没考证确有其人。诸如此类,皆谬论。

最后再说一个发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

二十四年,(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我注意到齐威王提到的“黔夫”,除了史记查无此人。而齐王提到的檀子、肦子,都是正常的称谓,且有据可考。难道“黔夫”就是被庞涓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的孙膑?黥与黔,字义相通。古文中以此代彼,比比皆是。齐王故意不把孙膑名字告诉魏王,或者孙膑在当时以“刑余之身”而选择欲隐勿见,也于理可通。这里暂备一说吧。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