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陈琳琳|文化意象的形塑、流传与衍变:以“东坡笠屐”为对象的考察
文化
2025-02-11 00:02
湖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3年第6期 总第235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文化意象的形塑、流传与衍变:以“东坡笠屐”为对象的考察
陈琳琳
【内容提要】
作为苏轼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东坡笠屐”在本土生成后较早传入日本,不仅在五山禅林广为流传,还颇受日本画家的青睐,被频繁图入画卷。对比中国本土的形塑历程,进入日本文学与绘画的“东坡笠屐”发生了改写、变异与误读等一系列现象。对苏轼戴笠的形象解读,五山禅僧的题咏具有禅意化的倾向,意在凸显“坡仙风流”的精神内涵;日本画家则引入幽玄静寂的风雪画境,在戴笠的基础上交叠“骑驴”等具有象征性的视觉意象,试图拓展“东坡笠屐”在地诠释的空间,借以传达对中国文人典范的认同。以“东坡笠屐”为例,亦可探索与总结东亚文化意象的生成衍变规律,重新审视苏轼这一文化典范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流播与影响。
【关 键 词】“东坡笠屐”;苏轼形象;日本五山禅僧;东亚文化意象
两宋之交的周紫芝曾在一首诗的长题中写道:
“东坡老人居儋耳,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一蒻
笠,戴归,妇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
”
[1]
这便是盛传不衰的“东坡笠屐”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性难以确证,但以其为原型的“东坡笠屐”形象,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成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不仅在中国本土广为流传,还较早就传入日本,深受五山诗僧的青睐与推崇,同时被日本画家频繁图入画卷,成为经典的东亚文化意象,在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内获得认同与追捧。“东坡笠屐”在东传之后出现了改写、变异与误读等一系列现象,其形象内涵随之发生显著的迁移与衍变。本文综合文本与图像两种材料,参照中国本土的“东坡笠屐”形象,探讨日本文人对苏轼形象的解读与重塑,考察作为文化意象的“东坡笠屐”在东亚汉文化圈内的传播特点,进而重新审视苏轼之于东亚汉文化史的典范意义。
一、“东坡笠屐”在中国本土的形塑及其意蕴
“东坡笠屐”的故事,并不见于苏轼本人的撰述,最早的记录者便是周紫芝。他虽然没有指明文献的具体出处,但较完整地记录了借笠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核心情节以及苏轼形象的大致轮廓,奠定了“东坡笠屐”故事的雏形。随后,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张端义《贵耳集》相继记载苏轼借笠之事。费衮《梁溪漫志》不仅补充了“着屐而归”的内容,使“东坡笠屐”形象更为丰满,还将苏轼借笠的原因直接落实为“过黎子云”
[2]
。张端义进一步细化苏轼过访黎子云的目的为“玩诵柳文”,并增加苏轼自赞《东坡笠屐图》的细节
[3]
。至此,“东坡笠屐”由苏轼偶然的个人经历衍变为一种公开性的文化扮装,轶事本身的戏剧化色彩得到增强。入元以后,苏轼访黎的事由、途中值雨的情境、借笠着屐的情节以及“人笑犬吠”的旁观效果逐渐固定下来,鲜见改易。
大概在南宋中叶,“东坡笠屐”开始进入画家的题材视野。结合画史著录与传世作品,除了颇受争议的李公麟以外,历代名家如宋元时期的张逵、赵孟坚、赵孟頫
、钱选,明代的唐寅、尤求、孙克弘、朱之蕃、曾鲸,清代的陈洪绶、黄慎、
华喦
等,皆有创作《东坡笠屐图》的经历。无论就创作规模还是艺术成就而言,
“东坡笠屐”都堪称绘画史上最富生命力的文学性题材之一。从传世作品来看,绝大多数画家对“东坡笠屐”的描绘与再现,与其说是“东坡笠屐图”,不如说是“东坡笠屐像”,他们袭用传统文人肖像画的造型程式,追摹苏轼头戴斗笠、足蹬木屐的视觉形象。与历史记载及文学想象相比,绘画作品在表现重心、情感寄托及审美追求上存在鲜明的差异:笠屐本事的日常化语境、东坡遇雨的戏剧性情节、乡民邑犬的质朴气息,在画面上难寻踪迹。后世画家仅依靠着“斗笠”与“木屐”这两种具有象征意涵的肖像道具,引导观者辨识苏轼流落海外的谪臣身份,联想其身处逆境的超脱精神,从而达成其视觉形象的理想化重塑。换言之,画家依据自我心目中的文士典范,创造了一个新的苏东坡形象。在这一创作主流之外,亦有少数画作体现了另类的审美趣味。譬如明代朱之蕃所绘《东坡笠屐图》(现存两种,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广东省博物馆,后者见图
1
),将苏轼塑造为忙于耕种的儋州老农,佝偻着背,双手提起袍角,姿态笨拙可笑,与常人想象中潇洒风流的“东坡学士”大相径庭。清代的黄慎、马咸、陆恢等民间画家,采用故事画的形式风格,生动还原苏轼借笠的轶事情境,他们不约而同地裁取“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群吠”的叙事场面,通过精心刻画围观路人的夸张表情,凸显苏轼戴笠行为的诙谐效果。
▼图 1 朱之蕃《东坡笠屐图》 纸本设色 92cm×29cm 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
▼
与这两种经典图式相对应的是后代诗人对“东坡笠屐”的两种解读倾向。一方面,诗人观看《东坡笠屐图》,往往将其与“坡仙”想象联系起来,关注视觉造型对苏轼旷达品格的具象表征,通过题咏文字讴歌苏轼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些诗人则侧重于发掘苏轼戴笠形象的诙谐内涵。苏轼生前就以幽默善谑闻名,这种性格特征不仅为士大夫所爱,还衍生出诸多风趣幽默的文人逸事,成为明清通俗文学改编的重要素材。不少题咏《东坡笠屐图》的诗文作品,倾向于对苏轼的幽默形象予以诠释与重塑,正是受到通俗文化的影响。如果说“坡仙”是后人对苏轼戴笠的神圣化解读,将其提升为具有象征意涵的士大夫精神图示,那么由戴笠逸事提炼出的“东坡幽默”,则是苏轼走向黎庶人间的集中反映。苏轼的好友、诗僧参寥子为其作挽词,对其性格精神做了精准的概括——“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再哭东
坡七首》
[4]
,这种独特的性情与童心,
正是经由《东坡笠屐图》的演绎而变得更生动可感。
总的来看,“东坡笠屐”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累积与衍变的过程。它的本事及早期文学书写,与
苏轼谪贬儋州的政治际遇密切相关。然而,这种政治色彩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在元代以后,关于
“东坡笠屐”的接
受与再阐释,开始朝向雅、俗两端分别发展。在雅的方面,
“东坡笠屐”与所谓的“坡仙”想象合体,后世文人雅士不再
深究这一轶事隐现的心迹与境遇,而是从中提炼苏轼超脱尘世的精神特质。与此同时,受戏曲、小说等通俗叙事文学的影
响,后世文人注重发掘
“东坡笠屐”形象背后的幽默潜质,刻意放大儋州借笠事件的戏剧效果,将其视为苏轼主动融入民
间的一次文化扮装。经由图像媒介的传播,这种世俗化、娱乐化的苏轼形象在市井坊间迅速流传。在文本与图像的合力之
下,
“戴笠着屐”最终成为苏轼最富影响力的经典形象之一,甚至比头戴“东坡巾”的翰林苏学士更深入民心。
二、笠屐想象:日本五山禅僧的《东坡笠屐图》题咏
最晚在平安后期至镰仓前期,苏轼作品开始传入日本
[5]
。尽管传入时间较晚,苏轼诗歌却因其禅意迅速受到僧侣的争
相仿效。苏轼之于日本文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五山禅僧的影响,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川光三郎的《苏东坡与日本文
学》中已有开宗明义的揭示
[6]
。五山禅僧对苏轼形象的文学塑造,以题咏《东坡笠屐图》的诗歌数量为首屈一指。据日
本学者救仁
郷
秀明的统计,五山禅僧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与苏轼相关的题画诗文,其中近三十首明确以“东坡笠屐”为
题咏对象,另十余首题苏轼画像的诗作亦以
“东坡笠屐”为书写中心
[7]
。因此,考察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形象的想象与
解读,围绕《东坡笠屐图》的题画作品是极重要的研究对象。学者朝
倉
尚《禅林の文学:中国文学受容の样相》一书设
有专章讨论《笠屐像》
[8]
。近年来,学者朱秋而关注到五山禅僧对“东坡笠屐”形象的诗歌再现,从宏观层面对这些诗篇
予以考察
[9]
。笔者尝试在前人论著的基础上,深入这些题画诗文本,参照中国本土的“东坡笠屐”,尝试还原与勾勒出五
山禅僧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并借此考察
“东坡笠屐”东传之后发生的形象衍变。
日本五山禅僧对《东坡笠屐图》的题咏,首先体现为对苏轼风流文采的热烈称颂。如翱之慧凤《戴笠东坡赞》云:“一生身在是非间,唯使文章千古删”
[10]
,横川景三《东坡笠屐图》云:“是是非非天下惊,文章与日月争明”
[11]
,从儋州借笠的外在造型转向文章才学的精神层面。五山后期禅僧之间普遍流传“东坡七世读书”的说法
[12]
,被援引到题画诗中,也为“东坡笠屐”的形象内涵开拓了新的阐释角度。例如天隐龙泽《笠屐东坡》诗云:“七世文章苏子瞻,朱
厓
儋耳雪吹髯。袖中东海波澜阔,洒作雨声鸣笠檐。 ”
[13]
先是盛赞苏轼的天纵文才,旋而定格于苏轼染满风霜的暮年面容,复又化用“袖中东海”的诗典
[14]
,将苏轼的横溢才思与谪居儋州的日常情境融合起来,对苏轼文学才华的钦慕表露无遗。事实上,“文章千古”并非儋州借笠轶事的叙述核心,之所以得到格外的强调,主要源于五山诗僧对苏轼文士身份的定位,这也从侧面反
映了苏轼在五山禅林间的重要位置。
关于“东坡笠屐”的文学题咏,在中国本土经历了一个去政治化的过程。宋元时期的文学书写,多考虑到借笠轶事背后隐藏的政治意涵。元人在题画诗中致力于塑造“风雨海上苏”的形象,讴歌苏轼忠贞刚正的政治品格,寄托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民族情感。这种政治化的阐释倾向,在元代后期有所消解。而在日本,以“东坡笠屐”为题材的诗文,大约是在室町(
1336
—
1573
)中期才开始盛行起来。五山诗僧对《东坡笠屐图》的阐释,甚少关涉“东坡笠屐”的政治隐喻,他们未曾追溯轶事真正的发生语境,亦不太在意轶事本身的离奇可笑,仅以《笠屐图》作为遐想的契机,揣摩苏轼贬谪海外的心绪况味。在五山诗僧的笔下,萧闲宁静才是苏轼暮年生活的主调。希世灵彦《东坡戴笠图》云:“胸次平生一险夷,不愁流落海南涯。暮归潇洒黎村雨,笠子戴头应有诗。 ”
[15]
该诗裁取了戴笠暮归的特写镜头,一扫凄风苦雨的贬谪气氛,代以潇洒澹远的诗意情境,暮年苏轼的平淡生活、豁达胸襟及安适心境俱由此见出。雪岭永瑾《东坡戴笠图》:“借笠黎家过海边,牛栏西畔送残年。乡关未觉七千里,风雨蛮村似蜀天。 ”[16]通过櫽栝东坡成句描画谪居儋州的日常情境,将蛮荒琼崖与回不去的蜀地作比,透露苏轼将他乡视作故乡的情感归宿。春泽永恩《东坡笠屐》抓住“曳筇前行”的姿态,展示苏轼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天为蓑笠地为屐,风雨蛮村吹不知。 ”
[17]
受到这一精神境界的感染,五山禅僧纷纷采取超越悲观的姿态观照苏轼的贬谪经历。譬如惟肖得岩《东坡先生画像三首》其一:“南来莫怪玉堂苏,乞与江山托称呼。不访诸黎归戴
笠,儋州何以上邦图。”
[18]
景徐周麟《笠履东坡赞》:“是是非非卒未休,海南万里付天游。
勿言蛮村笠檐小,盖覆皇家四百州。”
[19]
这种题咏的角度和意蕴,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即刻意美
化流落儋州的贬谪生
活,重塑苏轼旷达潇洒的暮年形象,尤其
标举其荣辱不惊的精神气质。苏轼曾将远窜南荒的经历视为平生壮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崛冠平生”
[20]
,在此意义上,五山禅僧的笠屐题咏堪称苏诗之遗响,随处流露对“坡仙”的追想与仰慕。
五山禅僧特别通过并置“琼海”与“玉堂”两重空间,将“儋州笠屐”与“莲烛归院”的轶事串联起来。这种对比式的表达,可以在苏轼本人的诗歌中找到渊源,同时也见诸元代文人的《东坡笠屐图》题咏。不难理解,囿于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以人物为核心的《东坡笠屐图》只能定格苏轼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刻,然而题咏文字却可突破画面的限制,勾连其他的人生片段,丰富与拓深苏轼形象的文化意涵。伴随着“玉堂”意象的出现,记忆的闸门由此打开,往昔的辉煌与现今的怀想交叠一处,苏轼贬谪海外的黯淡凄苦得到有效烘托。不过,在五山禅僧的笔下,“玉堂”与“琼海”的并置,并非只是追求一种戏剧化的情感张力,他们没有刻意强调庙堂与乡野难以调和的对峙关系,相反,在很多时候甚至有意识地弥合两者之间的反差:承载旧梦辉煌的“玉堂”与满村风雨的“琼海”,俱是苏轼人生中的真实面向。希世灵彦《东坡戴笠图》云:“琼海玉堂春梦痕,孰荣孰辱不堪论。帘前赐宴金莲烛,借笠黎家暮雨村。 ”
[21]
诗人无意将“玉堂”与“琼海”放置于盛衰荣辱的价值判断之下,而是借“春梦痕”之喻点破富贵功名的虚妄,抒写对山野之趣的向往。横川景三《东坡笠屐图》云:“琼海玉堂过即同,天将笠屐戏吾公。烂肠五斗发千丈,犬吠蛮村烟雨中。 ”
[22]
先以调谑口吻将“笠屐”视作上天对苏轼的故意戏弄,继而化用黄庭坚的诗句“烂肠五斗对狱吏,白发千丈濯沧浪”(《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其一)
[23]
暗指苏轼的贬谪经历,结句回归儋州借笠的本事,既是对画面的如实摹写,又呼应山谷诗“濯沧浪”的理想境界,意谓苏轼虽饱受人世摧折,仍葆有内心的澄澈明朗。
相比本土的题画诗,五山诗僧借“东坡笠屐”抒发归隐志趣的创作倾向更为明显。西胤俊承直接将苏轼塑造为一个厌恶朝廷纷争、心向山野生活的老翁形象:“白头久厌待金銮,一卧炎荒梦自安。借笠农家御风雨,也胜趋走着朝冠。 ”
[24]
江西龙派《东坡戴笠图》云:“戴笠褰裳秃鬓双,梦中不觉落蛮邦。牛栏西畔溟
濛
雨,醉眼玉堂云雾窗。”
[25]
借助错觉与幻境,成功消弭了“琼海”与“玉堂”的空间区隔,打破今与昔、实与虚、梦与当下的界限,回应苏轼“人生如梦”之叹。希世灵彦《东坡戴笠图》援用“春梦婆”传说,消解功名与虚妄的对立,为《笠屐图》注入微妙的禅意:“黎家何幸得东坡,解道一场春梦婆。醉里欲归唯雨笠,醒时应悔不烟蓑。 ”
[26]
如果说中国诗人对《东坡笠屐图》的题咏不避轶事发生的历史情境,如当时儋州地理位置的僻远、自然条件的恶劣及文化习俗的愚蛮落后,甚至借此反衬苏轼身处逆境的超脱姿态,那么五山禅僧则致力于将现实中的儋州美化为某种世外桃源,将其视为苏轼平淡心境的外化。由此,地处蛮荒的“琼海”与五山禅僧心目中的隐居之境叠合在一起,成为其避世态度与隐逸情怀的形象表征。稍加对照可知,五山禅僧题诗对“东坡笠屐”形象的解读与发挥,并非就画论画,而是基于个体生活经验的艺术联想。这种诗意的联想,既是从苏轼诗文汲取的创作灵感,亦在投射五山诗僧自我的审美追求。通过剥除苏轼垂老投荒的惨痛体验,回避其困顿多艰的贬谪境遇,五山禅僧或者盛赞苏轼的文章才华,或者追摹其清风朗月般的精神风貌,总之保留最为完整的是“坡仙风流”的一面。
五山禅僧对《东坡笠屐图》的题咏方式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首先,五山禅僧大多采用七言绝句吟咏《东坡笠屐图》,这大约受到南宋以来禅林诗偈以七言绝句为主的书写风气的影响
[27]
。一方面,绝句的诗体决定了叙事空间的限度,难以铺展儋州遇雨借笠的本事内容;另一方面,绝句多追求诗意的断裂和新奇,在拗折与映照之中见出诗心,五山禅僧的题画诗亦显示出此种诗艺上的追求。其次,社会身份与文化背景影响了五山禅僧对“东坡笠屐”的接受方式。对“坡仙风流”的标举,正是基于五山禅僧对待人生起落与世事变化的基本态度。这种解读方式,本质上是理想化的、去政治化的。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五山禅僧的这些题咏诗篇“作于苏轼谢世四百年后,他们不太关心苏轼的政治原则,与他坚持这些原则的英雄事迹”
[28]
。趋于理想化的形象读解,既是基于五山僧人对待人世浮沉的基本态度,也合乎政治性淡薄的日本文学传统。当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去政治化的书写倾向亦有差异:室町中期多侧重标举潇洒旷达的文士风流,室町后期多涉及荣辱节义的价值评判,旨在讴歌苏轼的高尚人格。最后,去政治化的创作态度,与特定的宗教背景不无关系。五山诗僧多为临济宗黄龙派传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由“东坡笠屐”形象中掘发禅意,进而上升到“人生如梦”的禅理揭示,不仅体现了五山诗僧的审美取向与诗学追求,更是其宗教理念的集中呈现。看似荒诞的戴笠着屐之举,
被纳入真实与虚幻的禅学命题之中,成为破除俗世成见、促人悟道的
“当头棒喝”。
三、异域之眼:日本画家对“东坡笠屐”的接受与改塑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东坡笠屐图》(见图
2
)出于日本画家之手,今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幅作品在简净
的笔墨之下暗藏着丰富的意蕴,尤其是独特的画面表现,生动呈示出
“东坡笠屐”传入日本之后的显著变异。与中国本土
的《东坡笠屐图》稍加对照,可发现如下特点。首先,画家效仿南宋画家梁楷的
“减笔”画法,譬如在梁楷《太白行吟图》
中,李白的周身近乎以一笔勾画,笔墨减缩到了极点,但简约的轮廓依然精准抓住了李白行吟运思中的微妙瞬间,将
“诗
仙
”洒脱飘逸的精神特质揭示出来。在这幅画像中,苏轼身形也由极粗放的线条勾勒而出,草笠与木屐信笔绘就,仅头巾
以浓墨染出,具有垂坠的质感。极为简净的笔墨定格了苏轼在风雨中前行的姿态:头戴草笠,足蹬木屐,手中持杖,步履
虽略有蹒跚,却又坚定地向前行进。其次,苏轼近乎全以背影入画,稍露几分侧颜,只见轮廓而不表细节。对苏轼面容神
态的回避,在中国本土的《东坡笠屐图》中极为少见。这种模糊化的处理,既可能是日本画家有意为之的改造,也不排除
是文献匮乏所致。含混的背影带来难以言说的神秘感,有限的笔墨诱发了观者无边的遐思:在目送的视野里,孑然一身的
苏轼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于一片无尽的空漠之中。最后,画作的背景设置亦别具特色。在以人像为主的画面植入自然山水
作为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是文士肖像画的惯用手法,《东坡笠屐图》亦不例外。苍石远山以疏放的笔法写就,中间留有
大片的空白,着意渲染了萧索清寒的氛围,透露苏轼风雨独行的寂寥黯然。这种空寂幽玄的画境,与中国的山水传统存在
显著差异,应是日本画家独特的审美投射,苏轼的戴笠形象因而被赋予了有别于本土的视觉内涵。
▼图 2 佚名《东坡笠屐图》纸本水墨 108.7cm×33.5cm 日本室町时期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这首画像上有题诗五首,考其作者,分别为竹香全悟、瑞岩龙惺、南江宗沅、九渊龙琛和翱之慧凤等五位五山诗僧。
这几首题诗均呈现明显的禅意化倾向,虽由笠屐本事延伸到政治话题,如苏氏兄弟的
“夜雨对床”之约、苏轼由玉堂到蛮
海的贬谪际遇,甚至是王安石退居钟山的政治生涯,但诗意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消除荣辱、利衰、毁誉之间的对立。五山诗
僧由苏轼头戴草笠、脚踏木屐的造型中掘发其超然于世的精神内涵,既配合着渲染荒寒萧索的山水境界,又揭示出
“东坡
笠屐
”形象蕴含的禅学意味。虽是苦雨寒风,苏轼依旧杖策独往,仿佛超越了有限的肉身,获得了精神上的不朽。
▼图 3 加藤远泽《苏东坡》 绢本水墨 97.1cm×35.7cm 日本江户初期 日本福岛县立博物馆藏
▼
这幅室町时期的佚名画作,是否参考了中国本土的《东坡笠屐图》,已难以考定。画家对苏轼笠屐形象的描绘,极有
可能仅出于对文献资料的大胆想象
[29]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幅具有奠基意义的《东坡笠屐图》,受其影响,嗣后的日本画家,多将戴笠着屐的苏东坡塑造为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士形象。例如,加藤远泽所绘《苏东坡》(见图
3
),以正面视角刻画东坡形象:足着木屐,头戴草笠,身着宽袍,肩披葛巾。双手拎起裾角,似有意避开雨中的道路泥泞。画面褪尽了笠屐本事的诙谐情趣,苏轼低垂着头,意气稍显消沉,面容有几分苍老。作为陪衬人物的童子亦以背影出镜,与苏轼之间的疏远距离,反衬其本人的落寞之感。京都大心院所藏《东坡笠屐图》(见图
4
)对苏轼状貌姿态的描画有细微差异,但山石古木所营造的荒寒萧索的氛围颇为相近。稍晚时期的鹤泽探索《苏东坡图》(见图
5
),笔墨尤为简洁,戴笠着屐的苏轼只留下一个策杖的背影,大片的留白暗示着风雪独行的孤寂心绪。据以上数例可知,日本画家大多偏好将荒寒的意境移植入《东坡笠屐图》。这种萧索冷寂的风雪“衬景”,既合乎日本绘画独特的审美传统,又达成了苏轼人生空漠之感的视觉表达。
独行于风雪中的苏轼,与日本禅僧的隐居意象叠合在一起,被注入了新的文化意蕴。
▼图 4 佚名《中国故事人物图》其二《东坡笠屐图》 纸本设色 73.8cm×42.5cm 日本室町时期 日本京都妙心寺大心院藏
▼
▼图 5 鹤泽探索《苏东坡图》 纸本水墨 112 cm×27.7 cm 日本江户中期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有意思的是,日本画家还糅合“诗人骑驴”的文化传统,由“东坡笠屐”衍生出另一画题——“东坡戴笠骑驴图”。
据文献记载可知,戴笠骑驴的苏轼形象被图入绘画,大约出现于
“东坡笠屐”绘画题材兴起的同一时期
[30]
。正宗龙统尝为
一幅《东坡戴笠骑驴图》作赞
[31]
,遗憾的是这幅画作早已佚失。存世的日本绘画中,最早以“东坡骑驴”命题的是雪村周
继的《东坡骑驴图》(纸本墨笔,藏所不详),据中村溪男的考证,这幅画像作于室町时期
[32]
,然而就画面来看,画家以简
笔勾勒骑驴文士的背影,其眉目神情未能详察,作为苏轼象征之“物”的草笠与木屐亦没有出现,因何命题为“东坡”似
不可解,或许只是冠以“苏东坡”提升画名。又如德力善雪作《东坡骑驴图》屏风(见图
6
),画苏轼骑驴穿梭于风雪之
中,戴笠着屐,作回望之状,二童子跟随其后,一人抱琴,一人打伞。其后的狩野派画家也热衷于创作“东坡骑驴”的主
题绘画。狩野探幽《东坡戴笠骑驴图》(见图
7
)将雪景山水与“东坡骑驴”融合在一起,引导观者联想唐人郑綮“诗思在
灞桥风雪驴子上”的典故。驴背上的苏东坡,被赋予潇洒自得的诗人风采。又如狩野尚信《东坡骑驴图》(狩野养信摹本,
纸本墨笔,
39.3cm
×
59.5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以极简的笔法勾出骑驴人物,面貌不甚清晰。卷上有翠岩宗珉的题诗一
画轴,请赞匣上,书作《坡翁像》。披之见之,则郁山主也。”将画上骑驴的苏东坡错认为“茶陵郁山主”,由此引申出一
段参禅故事:五代禅僧郁山主尝乘驴过溪桥,蹋桥板而堕,忽然开悟。虽是戏作,此番联想仍再次印证了日本诗僧将“东
坡戴笠”禅意化的阐释倾向。此外,狩野典信《雪中东坡图》(纸本墨笔,
34.5cm
×
55.8cm
,德国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藏)
亦将“东坡骑驴”置于寒林霜雪之中,奔波于宦旅的苏轼略显疲态,在风霜的映衬之下更具沧桑之感。在日本,有关“东
坡骑驴”的图绘一直盛传不衰,江户时期民间的雕花木匣上亦可见“东坡戴笠骑驴”的图案,足以令人想见其流播之盛况。
▼图 6 德力善雪《东坡骑驴图》屏风 日本江户初期 日本静冈县立美术馆藏
▼
▼图 7 狩野探幽《东坡山水图三幅》之《东坡戴笠骑驴图》(勝鹍摹本)纸本设色 134.7cm×47.5cm 摹作 1866 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日本绘画中的“东坡骑驴”题材,受启发于《骑驴人物图》这一传统画题。这一题材发源于中国本土,东传之后旋即
引起日本画家的浓厚兴趣,传世的日本绘画中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骑驴人物图》。这些画作中的主人公多为中国诗人,如
孟浩然、李白、杜甫、陆游等,其中选取苏轼作为主人公的画作,数量颇为可观。在中国本土,孟浩然才是公认的“诗人
骑驴”典范,早在宋时,孟浩然骑驴的相关画作就已出现。苏轼骑驴虽较早见载于诗文笔记,却未被主流接受,亦甚少进
入本土画家的笔端。因此,将“骑驴”与“东坡笠屐”融合为一体,乃日本画家具有独创性的艺术重构,是一种关于诗人
典范的异域想象。诚如张伯伟所述,日本文学与绘画中的“骑驴”意象乃虚拟之物,因日本是不产驴的,即使偶有,也是
从中国或朝鲜输入的舶来品
[33]
。作为诗人特有的坐骑,“驴”与中国诗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日本绘画中的“骑驴”形
象,反映的是对中国诗人传统的因袭,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向往。因此,日本画家选取苏轼作为“骑驴”的主人公,
表明在他们的心目中,苏轼是中国诗人的绝佳代表。他们利用“笠屐”的肖像性,将“骑驴”的传统画题具体落实到苏轼
身上,以苏轼为代言人,传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诠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骑驴”既影射“蹇驴破帽”的困顿命运,
又蕴涵“驴背诗思”的浪漫幻想,将这一传统意象引入《东坡笠屐图》,亦是对“东坡笠屐”文化意涵的拓展。在日本画
家精心营造的山水画境中,远谪蛮荒的政治失意,与灞桥风雪的诗思文采隐约交错,共同构成了异域文化中的“东坡笠屐”
影像,与中国本土的《东坡笠屐图》遥相映照。
四、作为东亚文化意象的“东坡笠屐”
除了日本,“东坡笠屐”还随着画作的流播传入朝鲜半岛,受申纬、金正喜等燕行使臣的影响,收藏与观赏《东坡笠
屐图》成为盛行一时的文坛风尚,不仅大量题画诗与画像赞涌现,还催生了一批由朝鲜画家绘制的《笠屐图》。经由一次
次的摹写复制、诠释重塑,“东坡笠屐”超越了最初的文本语境和肖像程式,被附着上丰富的情感寄托与文化内涵,最终
衍变为一个典型的东亚文化意象。
有关“文化意象”的概念,学界已有一些讨论。张伯伟在厘清“意象”内涵之后给出具体的解释:“如果其意义超过
了简单的指涉,还包括价值判断、立场抉择等更为深刻的内涵,其使用者的范围也超过一时一地,甚至兼跨了不同的艺术门类,这样的意象就可以称作‘文化意象’。”
[34]
在中国本土形成的“文化意象”,随着文学和绘画作品的传播而发散到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异,与发源地的文化意象相结合,其所形成的便是东亚文化意象
[35]
。石守谦将东亚文化意象具体划分为若干类型:理想世界的文化想象,胜景
/
胜境的文化意象,典范人物的文化意象,轶闻
/
传奇的文化意象,并借助一些美术史个案进一步阐发各类东亚文化意象的特点及其“意象化”规律
[36]
。追溯苏轼儋州借笠的本事可知,“东坡笠屐”最初存在于固定时间(北宋)、固定地点(儋州),并不是一种虚拟性的“意象”,但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视
觉重塑,“东坡笠屐”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兼跨了诗、画不同的艺术门类,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意象。
“东坡笠屐”传入日本后,关于“坡仙”的想象得到较完整的保留,五山禅僧普遍将苏轼视为理想文人予以接受,充
分发掘苏轼在才学与人格方面的典范意义;同时,由于被誉为“悟禅得道者”,苏轼的戴笠形象也被五山诗僧注入了禅意
化的宗教内涵,意在强化苏轼与五山禅林之间的关联。由于五山时期的苏轼集主要在僧人间流传,关于“东坡笠屐”的
观看与想象局限于诗僧群体,世人较少有机会目睹或接触到苏轼戴笠的形象,《东坡笠屐图》的广泛流行便进一步拓宽了
苏轼形象的接受范围,尤其到了狩野派画家的笔下,苏轼的视觉形象明显呈现出符号化的趋向。按石守谦的论述,肖像
性是“文化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物的体貌、服装、姿态等特征,让观看者可以辨识为某人形象的记录或与之确存
着“再世关系”
[37]
。斗笠与木屐之于苏轼形象典范化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种“肖像性”。只要出现“笠屐”的装束,人本土的《东坡笠屐图》尚有如实再现苏轼状貌或戴笠情境之作,那么日本画家笔下的《东坡笠屐图》则多属符号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日本画家对“东坡笠屐”的描绘与重塑,更像是对历史典故的一种艺术加工,他们并不知晓苏轼借笠轶事的文本细节,因而创作重心也由图像叙事完全转向抒情写意,亦即运用高度概括的“戴笠东坡”形象,传达对中国文人典范的认同,甚至以其自况。在形塑苏轼之时,日本画家有意融入了在地的艺术传统,如引进幽玄静寂的风雪画境,以增强苏轼形象在特定文化脉络中的可接受性;同时赋予苏轼形象更丰富的象征内涵,如在戴笠的基础上交叠、糅合“骑驴”等具有特定内涵的传统意象,既延展了“东坡笠屐”在地诠释的意义空间,也推动了“东坡笠屐”由文学事象向文化意象的衍化进程。
以“东坡笠屐”为例,我们可大致梳理东亚文化意象形成衍变的基本规律。历史记录与文学书写共同奠定了苏轼借笠的本事内容;经过后人有意识的转述与加工,“东坡笠屐”逐步脱离其本事语境,衍生为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文学事象”
[38]
,并被援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宋元文人笔下的“东坡笠屐”,不再指涉儋州借笠本事的完整过程,而是一种“经由诗性提炼的片段性存在”的文学事象,这种诗意的联想具有广阔性与灵活性,不单指向访黎遇雨、借笠农家的具体经历,更映射了苏轼在逆境之中的典范人格。经此转化,“笠屐”不再只是宋人笔记中的叙事元素,而是代表着苏轼文章与人格的某种肖像符号。“东坡笠屐”进入画家的创作视阈,最初也是以文学事象的形态存在的。画家对“东坡笠屐”的形象构建,与诗人对“东坡笠屐”本事的剪裁颇为近似,或截取单一场面,或择选特定道具,皆以高度概括化的方式重塑苏轼的戴笠形象。不过,由于绘画媒介的介入,“东坡笠屐”获得了崭新的视觉生命,成为一种可复制、迁移的可视化符号,进入文化实践的层面,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伴随着《东坡笠屐图》的广泛流传,“东坡笠屐”最终定型为具有特定意涵的“文人典范”形象,并在传播中介的辅助下进入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受到东亚诗人与画家的共同推崇。在不同的文人观念与文化土壤影响下,传入异域之后的“东坡笠屐”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写、变异或误读等一系列现象。东渡日本之后,“东坡笠屐”既被移植到五山禅林的宗教领域,作为苏轼诗学成就与典范人格的象征,又与在地的艺术传统有机融合,被日本画家接纳为具有自况意义的视觉符号。正是经过图像与文本两方面的典范化程序,“东坡笠屐”最终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东亚文化意象。
综上所述,有别于其他“轶闻
/
传奇”类型的文化意象,“东坡笠屐”在东亚汉文化圈的衍变与流播,与苏轼作为文人典范的“意象化”进程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从诗文笔记中的历史本事,到“文学事象”的生成,再到“文人形象”的定型、“文化意象”的流播,图像与文本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在既往的文学研究中,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本旅行”已得到较多关注;“东坡笠屐”这一案例则提醒我们,图像的形塑与流传也是极为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一环。图像以其独特的媒材特点与传播方式,成为“东坡笠屐”走向典范化的重要推力。实际上,即便五山禅僧对“东坡笠屐”的想象与诠释主要有赖于语言文字,但图像所担任的隐蔽角色仍然不可轻视。题画诗未必有一一对应的图像作品,但“观看”的视角却贯穿于诗文创作的整个过程。可见,在东亚文化意象的形塑过程中,随处可见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微妙张力,无论中国本土抑或日本、朝鲜,绝大多数的《东坡笠屐图》其实是“东坡笠屐”轶事的简化、提炼或者说是再创造,在图像与文学之间始终存在着选择与舍弃、重演与改装、契合与背离等多重关系。这一系列复杂的互动与交流,固然根植于绘画与文学各自不同的艺术传统,但也折射出画家与诗人不同的观照角度与审美选择,同时在不同向度上彰显了苏轼之于东亚汉文化史的典范意义。
【注 释】
[1]
(宋)周紫芝著,徐海梅笺释:《太仓
秭
米集诗笺释》卷七,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页
58-59
。
[2]
(宋)费衮撰,金圆校点:《梁溪漫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页
48
。
[3]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页
11-12
。
[4]
(宋)释道潜撰,王心喜点校:《参寥集》卷十,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9
年版,页
113
。
[5]
参见〔日〕早川光三郎:《苏东坡と国文学》,《斯文》
1954
年第
10
号。
[6]
参见王水照:《苏轼作品初传日本考略》,《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7]
〔日〕救仁
郷
秀明:《日本における
苏轼
像——
东
京国立博物
馆
保管の模本を中心とする
资
料
绍
介》,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国立博物馆美术志》,
1992
年
5
月,页
4-22
。
[8]
〔日〕朝
倉
尚:《禅林の文学:中国文学受容の样相》,清文堂
1985
年版,页
379-417
。
[9]
朱秋而:《日本五山禅僧诗中的东坡形象——以煎茶诗、风水洞、海棠等为中心》,石守谦、廖肇亨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
的艺文互动》,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版,页
331-364
。
[10][24]
〔日〕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思文阁
1973
年版,页
2805
,页
2715
。
[11][22]
〔日〕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社
1967
年版,页
841
,页
574
。
[12]
参见张淘:《苏轼转世故事的异域回响:日本五山禅僧对文人僧化典故的引用及误解》,《四川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5
期。
[13][15][16][17][18]
〔日〕以心崇传等编:《翰林五凤集》卷六一,佛书刊行会编《大日本佛教全书》第
146
册,名著普及会
1983
年版,页
1182
,
1182
,
1182
,
1182
,
1176-1177
。
[14]
化用苏轼诗《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中“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二句。见(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
1982
年版,页
1651-1652
。
[19]
〔日〕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四卷,思文阁
1973
年版,页
283
。
[20]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版,页
2367
。
[21][25]
〔日〕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二卷,东京大学出版社
1968
年版,页
310
,
335
。
[23]
(宋)黄庭坚著,(宋)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九,中华书局
2003
年版,页
347
。
[26]
〔日〕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别卷一,东京大学出版社
1977
年版,页
304
。
[27]
参见周裕锴《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四川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1
期。
[28]Yoshiaki Shimuzu John M. Rosenfield. Master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
8th-19th Century. New York: The Asian Society Gallery: Japan House Gallery, 1984
:
136.
[29]
参见〔韩〕朴载硕撰,邱士华、谢宛谕译:《宋元时期的苏轼野服形象》,石守谦、廖肇亨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的艺文互动》,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版,页
478-486
。
[30]
本文对现存《东坡骑驴图》的调查分析,主要借鉴救仁
.
秀明与张伯伟的研究成果。详见〔日〕救仁
郷
秀明《日本における
苏轼
像——
东
京国立博物
馆
保管の模本を中心とする
资
料
绍
介》(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国立博物馆美术志》,
1992
年
5
月,页
4-22
);张伯伟《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例》(《清华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1
期)、《东亚文学与绘画中的骑驴与骑牛意象》(石守谦、廖肇亨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的艺文互动》,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版,页
271-330
)。
[31]
〔日〕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四卷,东京大学出版社
1970
年版,页
119
。
[32]
参见〔日〕中村溪男:《新出雪村笔〈东坡骑驴图〉》,《古美术》第
91
号,三彩社
1989
年版。
[33][34]
参见张伯伟:《东亚文学与绘画中的骑驴与骑牛意象》,石守谦、廖肇亨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的艺文互动》,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版,页
325
,
274
。
[35]
参见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页
307
。
[36][37]
参见石守谦:《由文化意象谈“东亚”之形塑》,石守谦、廖肇亨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纪间中日韩三地的艺文互动》,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版,页
7-32
,
18
。
[38]
关于“事象”概念的界定与解,参见周剑之:《从“意象”到“事象”:叙事视野中的唐宋诗转型》,《复旦学报》
2015
年第
3
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图像视域下的宋代文学阐释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
20CZW015
)的阶段成果。
陈琳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 丁
延伸阅读
☆
《艺术评论》2023年第6期目录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终审:
王瑜瑜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最新文章
收藏!中国瓷器纹饰大全,看完你就是半个专家了
周宇:中国官方文物调查历程
1923年蒋百里对中日战争的预判
易红:明代琉球王国与东亚国家的交往及其生存空间
谢照明 潘民中:叶公、鲁阳公、墨子关系论略
方诚峰:朱熹的仕途与系衔
仇鹿鸣:高允与崔浩之死臆测——兼及对北魏前期政治史研究方法的一些反思
家民:古籍中的静电
李骏:《申报》上的李鸿章赤金赏牌
张之望 张嵋珥:康有为佚诗智怼过云楼主人
万小英:《红楼梦》中“书”之密码
韦兵:日本新发现北宋开宝五年刻《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星图考——兼论黄道十二宫在宋、辽、西夏地区的传播
林保尧:以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七宝阿育王塔为例谈宁波与宋代佛教艺术
陈琳琳|文化意象的形塑、流传与衍变:以“东坡笠屐”为对象的考察
松井太:东西察合台系诸王族与回鹘藏传佛教徒——再论敦煌出土察合台汗国蒙古文令旨
清初画坛“四王”与“四僧”之比较
戎龙超:元代僧人书法艺术述评
徐正英:《论语》所记孔子评历史人物
柯渱:日本高僧书法赏析
武绍卫:从读经、抄经到解经,敦煌僧人经典的传与习——以敦煌摘抄经为中心
中日高僧PK书法,谁更胜一筹?
杨曾文:刘秉忠既为高僧也居三公之位,建立了元朝典章制度
美国《排华法案》:卷不过华工,白人就赶人走?
民间收藏人士眼中的新文保法
看完电影不过瘾?哪吒题材连环画、年画、插图盘点(全网最完整)
“哪吒闹海”,闹得是哪样?
王春林:不对称的博弈——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
谢振华:南朝“以淮为界”疆域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张春海:臣服蒙古后高丽精英的阶层分野与认同分化——兼论他们对元朝法态度的分歧
刘玉权:玄奘图像之滥觞及早期玄奘图像
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
树音:如何与科技怪兽相处?——书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韩天雍:十一至十三世纪日本禅宗书法的发展摭要
晦菴:宋元禅宗東傳墨跡和千利休的茶掛
宋元禅宗绘画为何大多在日本?
龚缨晏:明清鼎革之际中国天主教徒朱宗元及其同伴——读《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有感
常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
王笛 ‖ 故事讲述与历史建构:洪门传奇背后的政治与生存艺术
李宝明 ‖ 秉轴持钧:淮海战役总前委常委决策述论
张皓 ‖ 从北上“敲门”到迎接解放:民国元老颜惠庆的道路抉择
马俊亚 ‖ 清至民国黄淮地区中产缺失与社会衰变
顾建娣 ‖ 拒援临淮:同治二年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战略分歧
周倩 ‖ 由“敬”至“用”:《御批通鉴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及变化
张晶萍 ‖ 近代学人观念、身份、范式的代际嬗变——以叶德辉与杨树达师徒为例
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
新春“祈福” 限量首发!《佛典浙韵:历史上的大藏经文化》丨黄宾虹旧藏敦煌写经、 历代版刻藏经集结,呈现千年佛典传承脉络!
祝重寿:大唐周昉周家样影响日本佛画
林正秋: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王中旭:唐宋佛画转型
杨冰华:元代西夏文佛经版画对明清水陆画的影响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