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安徽史学”微信公众号。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作者简介:李宝明,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副教授。
一、意料之外的国民党军全面战略收缩
二、提前而至的华东决战
三、中野首要歼敌目标的选定
面对南线国民党军三兵团,中央军委下令中野分兵迎敌。具体分工是:以第二、第六纵队钳制黄维兵团,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迎击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兵力分配显然着眼于敌人远近。李、刘兵团距离宿县约50公里,刚刚抵达阜阳的黄维兵团则相距150公里。另外,前者借助津浦路背靠蚌埠,行动便利且无后顾之忧,后者长途行军只有公路可以利用,且被多条河流分割,须架桥方能通行。
不同于中央军委,总前委三位常委更看重各兵团实力。黄维兵团的前身为整编第十八军,成立于一年前,其下属第十八军是国民党军主力之一。李兵团成立不足十日,刘兵团在淮海战役之初即损失第一八一师,战力均远逊于黄兵团。考虑到黄兵团“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便于中野发挥运动战特长,三人希望其集结阜阳、太和之后北上永城或宿县。中野的兵力部署是:第二、第六纵队直驱涡阳,第一纵队前往蒙城、板桥一线,以上三个纵队阻击黄兵团;第九纵队阻击李、刘兵团;第四纵队由徐州南下,与第三纵队驻扎于宿县西南,视敌情发展再赋予作战任务。
华野方面的进展依然不令粟裕满意。11月16日凌晨,苏北兵团未能切断邱兵团后路,总攻碾庄时间又推迟一日。当晚,对碾庄的强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次日晚,徐东阻击部队后撤,苏北兵团和碾庄作战依然未能完成计划。粟裕意识到“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而此时“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达五千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如司号、通信、侦查员等人员)……不少连队只剩十余人”。总攻碾庄被第四次推迟。
不仅如此,华野很可能受到南线敌军威胁。11月17日,李延年兵团由固镇北上,奉命于两天后进至宿县以东30公里的大店集(今大店),并向褚兰(徐州东南40公里)攻击。为保障侧翼安全,粟裕于18日21时提议: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再派出三个纵队南下。中央军委则建议华野第一纵队立即南下,配合中野第三、第四纵队引诱李兵团至大店集地区而歼灭,之后续歼刘兵团,打开南线局面。粟裕复电同意提前分兵南下。然而,中央军委的想法有了反复,认可粟裕18日21时电,即消灭黄兵团前暂不分兵南下。
与粟裕、中央军委不同,三常委认为华野应立刻抽调四五个纵队南下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兵团,而后攻击徐州;强调中野无法独自同时对付南线三个兵团,只能以第九纵队与李、刘兵团纠缠,同时集中五个纵队先歼灭黄维一两个军,尔后再协同华野对付李兵团。之所以集中主力对付黄兵团,缘于该兵团到达蒙城,已有沿公路北上宿县迹象,这正是三常委之前所期望的。中央军委同意三常委的兵力部署,指示华野由碾庄地区抽调部队南下迎击李兵团。
三常委围歼黄维兵团的决心愈发坚定。11月19日晚,他们先斩后奏,下令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西进,仅留下豫皖苏军区独立旅阻击李延年兵团。这一决定随即得到中央军委追认。至此,中野主力六个纵队迎战黄维兵团,结束了长达20余天歼敌目标变换不定的局面。中央军委随后追认了三常委的决定。
毫无疑问,抽调华野四五个纵队南下,势必影响续歼邱、李兵团。对此,三常委的意见是:“如华野能于哿(20日)夜以前解决黄百韬,战局即可过关。届时如果已将邱、李包围,自应继续歼击”,然而“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十二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歼击较黄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且可能陷入被动。”建议待歼灭黄兵团后,对邱、李兵团实施监视,主力转入休整。“我们认为,徐海作战必须从三五个月着眼,必须分作三四个战役阶段。”中央军委并不甘心罢手,指示缩小歼敌规模:“以歼其四五个师为目标,心愿不要太大。”11月20日2时,华野攻破碾庄圩核心阵地,粟裕报告已不可能分割包围邱、李兵团。22日,历经四次延期后,终于全歼黄百韬兵团。
为支持三常委的决策,粟裕提议南下各纵队分兵对付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则指示中野、华野南线各纵队独立作战,强调后者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兵团。据此,粟裕放弃参与围歼黄维兵团,拟部署七个纵队歼灭李兵团。在中央军委看来,华野分兵南下,敌军可能止步不前:“敌前进则可歼李、刘大部,黄维一部,敌停止则可取得短时休整”;如果十天以后,徐、蚌之间还无战机可寻,“可以考虑派出一部兵力攻占两淮(淮阴、淮安)的意见”。
三常委一度同意粟裕的最新计划。然而,敌情迅速发展,相比李延年兵团,黄维兵团攻势凌厉。23日22时,三常委收回指示,命令华野至少派出四个纵队围攻黄维兵团。因情况紧急,三常委表示:“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陈、张分别指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
粟裕、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关于先打黄兵团的决策。粟裕率先表态:“我们当遵命首先以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对刘、李暂采阻击与歼灭其一部之方针……除王张十一纵队请钧座直接调用外,仍请令二纵控制西寺坡两侧,担负阻击刘、李兵团,我们正令六、七纵及苏十一纵兼程向宿县急进,准备加入歼灭黄维之作战。”中央军委随即指示:“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再次重申:“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综上所述,在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兵团进逼宿县之际,三常委视黄兵团为最大威胁,并先斩后奏,集中主力予以阻击,同时建议华野放弃续歼邱、李兵团的计划,分兵南下;中央军委则强调李延年兵团是南线最大威胁,在华野是否立即派兵南下问题上一度反复;粟裕经历了暂不分兵到立即分兵的思考过程,对是否参与围歼黄兵团有过反复。三常委的判断和决策终获中央军委、粟裕认同。
四、获取决战主动权
华野分兵南下后,战场形势势必有所变化。黄维兵团北上速度出人意料,其一半兵力北渡浍河,且重点部署在蒙城至宿县公路东侧。三常委判断该兵团有可能靠拢李、刘兵团,命令华野出动一个纵队予以阻断,另以三个纵队与中野东西对进。对此,粟裕表示完全服从,部署6个纵队南下,分析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最有可能南下,与刘、李、黄各兵团合力打通津浦路。
战局发展如三常委和粟裕所料。11月24日下午,蒋介石令邱、孙兵团由徐州南下,与黄维、李延年兵团三方合力进攻宿县,以打通津浦路交通。不过,这一计划出台伊始即面临挑战。当晚,国民党军飞机侦察发现华野大约4万人向宿县、任桥、固镇等地前进,威胁李延年兵团侧背。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建议黄维兵团靠拢李兵团。这与黄维的想法不谋而合。因遭到中野顽强阻击,11月25日16时,黄兵团退居浍河南岸双堆集地区,拟全军东进。三常委第一时间获悉情报,中野迅速构筑起包围圈。不过,由于距离较远,华野南下各纵队未能在黄兵团改变行军方向前到位。
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国民党军阵脚大乱。11月26日晚,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星夜后撤。次日晨,华野南线各纵队发起追击。至此,蒋介石打通津浦路的计划宣告失败,不得不调整部署: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放弃徐州,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率领,绕经西南山地,拟解黄维兵团之围。蒋的考虑是:“(以)强大力量固守徐州,原可支撑时日,惟黄维兵团被围,急待解救,且徐州后方联络线中断,补给困难,政府乃决定放弃徐州。”也就是说,黄维兵团被围是蒋放弃徐州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最新计划完全在粟裕的意料之中。华野先是调整部署:南线各纵队放弃追敌,集结宿县、灵璧、固镇地区待机。接着全军除三个纵队协助歼灭黄维兵团外,其他各纵队追击、拦截杜部。杜部奉蒋介石之命停止撤退,迎战华野,12月4日拂晓被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与此同时,李延年兵团再度出动,拟救援黄维兵团,遭到华野第六纵队和中野第二纵队的顽强阻击。
至此,华野、中野兵分三处,短时间内均难以取胜。有无必要区分歼敌的先后顺序?这取决于是否有战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时,国民政府参谋总长顾祝同建议增兵华东战场。第十四兵团宋希濂部所属第二十、第二十八军等由湖北经长江船运浦口,这意味着李延年兵团很快会得到增援,施压于中野;如黄维兵团突围,可能增援杜部,威胁华野。总之,黄兵团能否率先被歼灭关系重大。
基于上述担心,粟裕提议: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兵团;尔后由中野负责阻击李、宋兵团,华野解决杜部。当即得到三常委电话复示同意(包围黄维兵团后,三常委与粟裕之间架设电话线)。12月10日晚,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两个纵队南下增援。
粟裕并非杞人忧天。12月11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建议增调华中第三兵团张淦部进出阜阳、蒙城,“与黄、李并进,俾能与杜部呼应,收夹击之效”。两天后,蒋介石召集将领商讨第二十军加入蚌埠方面作战。好在中野于12月15日全歼黄兵团。此时,华野反倒希望敌人援军北上,以扩大战役规模、增加歼敌数量。不过,蒋介石无意北上,12月16日下令李延年兵团迅速后撤。3天后,该兵团由蚌埠南下,着手放弃长江以北防区。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全军覆没。至此,历时两个月的华东决战结束,少于中央军委此前三至五个月的估计。
继围歼黄百韬兵团后,三常委选定黄维兵团为续歼目标,从此,中共方面接连正确预测国民党军动向,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不难推想,没有黄维兵团被围困及由此引发的国民党军连锁反应,淮海战役的歼敌范围很可能局限于黄百韬兵团,华东决战很可能推迟到来。
余论
END
原文载《安徽史学》2022年第5期,注释从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史学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