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M. Pirsig 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节奏很慢,我断断续续花了两周时间细看了两遍,第一遍看我看的是风景,第二遍感觉是上大学的哲学课了。此书是乔布斯推荐的书单之一,据说乔布斯深受此书影响,苹果产品的卓越和这本书有没有关系?——看完之后,我觉得是有的。翻译有点卡顿,不过这是翻译作品的普遍通症。
以下我打算分三部分讲述,第一部分讲小说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讲小说的结构、优缺点。第三讲我的看法与收获。
(一)小说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个人心灵成长的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斐德洛去谈及生命中的重要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描写父子俩横跨半个美洲大陆的摩托车之旅,最终抵达思想高峰,实现自我和解,与儿子克里斯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也消融了,恢复了互相信任的父子关系。
小说内容丰富深刻,涉及摩托车维修、写作、登山、中西方文化、哲学、宗教、教育、科学、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甚至提供摩托车旅行物品清单(居然还带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小说中提及许多哲学概念和哲学家的理论,例如一元论、二元论、良质、逻辑归纳法、演绎法等,还有康德、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旅行的开端,主人公观察到同行旅伴约翰和他的太太思薇雅畏惧科技缺乏人性,对科技产物持抗拒态度。同时,主人公也发现修理行业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疏离,对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和工作疏离、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
旅行之初提到肖陶扩(Chautauqua),这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一个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我认为作者的是暗喻这次旅行带有“思想改革”的意味。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摩托车维修技术的探讨,来阐述良质的概念。他指出,良质是人们在追求技术精湛、艺术创作、哲学思考和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改进、创新和超越的动力。斐德洛还进一步提出,
良质是超越传统二元对立(如主观与客观、古典与浪漫)的统一力量。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事物分为古典(理性、逻辑、分析)和浪漫(感性、直觉、整体)两大类,而良质则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它能够帮助人们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斐德洛对良质的概念不断的思考、追问,斐德洛发现这和道德经讲的“道”是相通的。
用二元论的科技的方法接近真理,只会越走越远。科学造成社会价值混乱,这是理性的缺憾,理性会导致情感空虚、灵性空白。人在文明的理性结构下生活,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那么,如何解决现代二分法的科技缺乏的一体感?——简单来说就是制造者对产品没有认同感,使用者也一样,就是没有良质的存在。艺术家没有科学的知识,科学家没有艺术的知识,两者都不重视精神的层次。
斐德洛给出的方法是要打破传统的二分法。提出要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能使人平静的就是高级手艺,反之,则是低级。当做自己身正想做的事情时,对工作有认同感,就会有耐心和专注,工作者与手上的工作融合为一,内心得到安宁,就会有良质出现。相反,如果人与工作的关系是疏离的,则会产生劣质的产品。
斐德洛认为,做事情最重要是培养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宁静(去除个人的杂念)、价值方面上(个人没有贪念。)——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得别人看到做事人的内心的宁静。产品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上的状态。
乔布斯打坐禅修
除了保持内心宁静,做事情还需要进取心,斐德洛讲述了进取心的陷阱,并提供躲过陷阱的技巧。到了这里,我才猛然醒悟,这本书才是真正的成功学书啊!
值得一提的是,斐德洛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写作的实践。——他有个学生写不出任何东西,他就说:“你根本没有观察,把主题缩小,就拿歌剧院为例,从左手边上面的砖块开始写。”他的学生就开始从第一块砖然后第二块砖,一直写下去……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最后交了五千字的文章。
斐德洛还在课堂上让所有人花一个小时写大拇指的背面。另一个班的题材则是钱币。一旦学生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值得写。这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他人之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文章都流畅且有趣多了。斐德洛对作文的种种规则表示怀疑,他避免在课堂去谈论这些规则。
(二)小说的结构、优缺点。
小说结构是用两条主线穿插描写,一条是主人公的摩托车旅程,另一条是斐德洛的回忆。主人公和儿子的摩托车旅行是次主线,斐德洛攀登思想高峰之旅是主线。两条线并驱,空间交错变换。也就是说将个人传记与现实旅行互相嵌入来描写。依我看,斐德洛代表了主人公的过去。摩托车旅行是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写照。
作家思考问题很较真,研究的哲学概念比较多,节奏有点紧绷,好在他懂修辞法,懂得调节文章节奏。他写得很真诚,愿意掏空脑袋的结晶和你分享,这是一个好作家的基本要素。
但小说也有烦人的地方,到了骨节眼上他却放烟雾弹,设置障碍物,显得故意延长节奏,有点啰嗦和拖沓。这个过程如同伴随作者攀登他的思想高峰,越往下看越难,漫长的山路上不免遇到不少的困难,中间也有劳累、枯燥、乏味。例如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如果这本书不是乔布斯推荐的,我可能就放在一边不看了,粗看了一次,细看了一遍,读书笔记写了30页。
(三)看法与收获。
首先,小说让我对科技的看法有所改变。以前我觉得理性思维是冷冰冰的、机械的,没有人性。但如果在科技其中注入良质的话,科技产品也可以拥有“灵魂”。——就如我现在手上的mac笔记本,其他产品和它相比大相径庭,区别在于这部机器仿佛灌入了乔布斯的灵魂“良质”。我在使用中能感受得到这份人性化的设计,对用户的体贴与关心。
也就是说,设计者和产品与我之间,不是分离的,设计者用心做出卓越的产品,希望能给予客户良好的体验。而我在使用产品时也能体会到这份用心。这就是我对“良质”的真实体验了。
其次,良质概念加深了我对做事情态度的认识,做事情要内心宁静才有良质的出现,这在现代讲求高效的社会中是不容易做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心急气躁。但无论如何,懂得这个方法就去修炼吧,尽量把“禅”的理念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做事情着重点是把静下心来事情做好,而不是赶效率,赶效率是反其道而行,只会制造出劣质的产品和劣质的服务,服务的主体因此会被社会淘汰。
再者,我对于修辞学和写作的看法产生了新视角。例如作者提到的作文的种种规则、对模仿写作的方法对于我个人写作上的利弊,得重新审视。我想,写作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聆听内心的声音,不受阻碍地表达才会有流畅性。
最后,看这本小说本身犹如一场思想上的登山体验,是一种思维的磨练。在作者对历史上哲学家理论的批判方面,我从中也吸收到批判性思维的方式。由此,我的阅读经验和思想也更丰富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无论在实用性和心灵成长方面,还是在技法和心法上,都可以给读者增加新视角和精神进步,在科技时代里,是非常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小说。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找到与科技怪兽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