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谋划和确定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规划指引?
日前,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内容。这是广西首部“多规合一”的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纲领,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
《规划》范围包括广西全部陆域国土和管辖海域。通过研判广西自然与历史、基础与成效、问题与挑战、新要求与新任务,《规划》科学确定了广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与修复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创新规划理念:以“四高”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独特区位优势。《规划》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规划理念,提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举措。
《规划》明确广西国土空间总体目标:落实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战略定位,以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为总目标,围绕建设更为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广西,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美、民族融合人文美、陆海边江开放美、城乡活力人居美的壮美国土,将广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强区、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规划》明确加快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图为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新建水闸。褚迺钦/摄
到2035年,建成山水人文美丽中国典范、民族融合宜居家园,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好广西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高质量建成,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和转化,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形成良好示范;文化遗产保护空间进一步完善,文化价值在国土空间中全面彰显;支撑海洋强区、兴边富民战略实施的主要通道、枢纽平台和开放平台建设完成,沿海城市发展接近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平均水平,海洋和边境安全进一步得到巩固;南宁都市圈、北钦防等区域有效带动各级城镇协同发展,与国土空间格局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均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规划》还提出六大战略任务,即严守粮食安全底线,促进国土空间永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国土空间保值、增值、赋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国土空间集约集聚;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土空间开放协同;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要,彰显秀美壮丽的空间魅力;构建安全绿色智慧的基础支撑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规划》远景展望到2050年,建成新时代壮美广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广西力量。
《规划》提出引导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图为贺州市乡村稻田。
优化总体格局:构建壮美广西国土空间体系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规划》结合广西自然历史格局、国土空间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划定“三区(农业、生态、城镇空间)三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形成“绿色、集聚、开放、协同、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引导市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形成新时代壮美广西国土空间体系。
《规划》提出巩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一是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8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306万亩,重点布局在浔郁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以及南宁盆地等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区域。二是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04万平方千米,确保广西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海岸防护功能持续稳定。三是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摊大饼”式扩张。重点保障南宁市和多级中心城市,支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到2035年,全区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四是科学划定灾害风险防控线,确保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引导人口、设施、产业向更安全区域集中。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图。
同时,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区国土空间分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3类主体功能类型,并结合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边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的特点确定叠加功能区。其中,农产品主产区包括27个县级行政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30个县级行政区,城市化地区包括54个县级行政区,能源资源富集区包括分布有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和重点勘查区的41个县级行政区,边境地区包括8个重要边境县级行政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包括10个县级行政区,资源枯竭地区包括合山市和贺州市平桂区。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
《规划》明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遵循传统优势农业发展格局,构建广西盆地和河谷平原六大农业主产区;以生态筑底,构建陆域“一屏六区一廊”生态安全格局;抓住沿海、沿边、沿江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构建“两轴一区一带”城镇开发新格局;强化网络化空间组织,助力全域开发开放和互联互通,构建综合交通网、魅力游道网、活力碧道网三大网络,形成“六区集群强农业、八桂山水优生态、四片主导促集聚、三大网络助开放”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规划》还就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城镇化发展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划策略,强调要优化农业与乡村空间,引导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促进农业空间固本、提质和富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空间保值、增值和赋能;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到2035年,全区城镇人口约4000万人,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72个小城市组成的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规划》确定30个县级行政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图为龙胜龙脊梯田风光。
《规划》明确建设更为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广西。图为东兰县江平月亮河长寿村。
衔接“一带一路”:推动内外开放与区域协同
近10年来,广西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以东盟为重点,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立足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实际,《规划》对海洋强区建设、交通强区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全面开放发展等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全方位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构建内外联通、陆海统筹、双向开放的向海发展格局;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交通强区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和高质量利用传承,构建国家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魅力空间;推动内外开放与区域协同,支撑广西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规划》提出,强化国土空间陆海统筹,加快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为建设通航5000吨级船舶的内河航道和3000吨级泊位的内河港口提供空间保障。发挥江海联运优势,提高水陆联动效应,连通西江黄金水道和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增强运河廊道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打通面向东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连接西南中南地区、联系云南及孟中印缅地区的高效、便捷客货运输通道,与沿线省份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撑全区对外开放发展。
《规划》提出强化国土空间陆海统筹,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交通、港口等方面合作。图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作业区。
广西是独特而丰富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历史人文景观荟萃之地。《规划》明确,要充分发挥全区山水人文价值,加强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和高质量利用传承,构建国家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魅力空间,保护好广西的魅力山水。构建全域联动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实现全域联动、区域互动、节点带动,彰显全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地域特色;构建彰显广西“山水写意、边海壮阔、文化多元”的自然人文魅力网络,不断丰富自然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产品的高品质供给,推动构建广西高品质、多样化的魅力国土空间。
《规划》明确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图为柳州市全景图。
《规划》还明确了广西如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方向路径。面向未来,广西将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加快建成连接中国与东盟时空距离最短、空间效率最优的陆海新通道。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交通、信息、港口、园区、金融、内陆无水港、矿业和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合作,推动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推进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建设,到203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全方位发展格局,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新高地。
《规划》强调,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智慧技术与系统平台支撑,全面提升广西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下一步,广西将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规划》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中落地见效。
转自“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