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创新导向下的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开发理念与规划管控实践

学术   2024-10-30 15:39   广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181)

【作者简介】

魏 成,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职于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谭景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沈 静,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俊,硕士,湘潭市政协研究室综合调研科科长。

何卓书,通信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以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在分析纬壹科技城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纬壹科技城创新导向下的开发理念和规划管控经验,研究发现: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在多年的运营建设中建立了“跨部门、综合性”的园区开发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的公私合营开发模式,构建了“规模共享、以租代售”的低成本园区网络。从园区开发管理主体、产业规划设计引导、微观创新空间营造3个层面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转型升级与新时期规划管控提出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创新发展;开发理念;规划管控;纬壹科技城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6-0081-07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魏成,谭景柏,沈静,等.创新导向下的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开发理念与规划管控实践[J].规划师,2024(6):81-87.


0 引 言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向,以及新的生产力体系的形成。布鲁金斯学会探究了科技与知识背景下创新带来的3种改变:一是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改变了城市物理空间的价值、功能上的密度与邻近性;二是知识创新区域的开发更倾向于从研究实验室到研究协作空间再到探索多用途开发;三是创新区域不断变化的人口、家庭结构推动创新区域向住房、工作空间及便利设施交织的社区转变。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发生地,普遍作为知识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载体,发挥着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创新、空间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与知识创新给城市经济发展载体(如产业园区等)带来的变化正在重塑空间地理,在此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

国外关于科技园区的创新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产业集群对科技园区空间形态与区位选择的重塑、科技园区空间功能、科技园区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型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等。例如,KU等认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需营造舒适的生活与生产空间,包括提供生活性服务设施与生产性服务设施。国内关于高科技园区的创新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层面,多数学者从定性定量方面创造了多类理论模型。例如:张克俊认为高科技园区具有三重空间属性,分别是产业区、创新区及文化社区,这三重空间属性通过三重螺旋的空间构造实现产业集群创新。郑德高等基于创新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空间发展的“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理论模型,并总结出圈层发展模式、园区社区化发展模式和融合发展模式3种创新空间模式。在案例实践上,创新导向科技园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经验判断式的总结上,张孝开等分别以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与深圳华为科技城为例,提出通过规划引导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推动经济发展。部分学者从城市层面构建了由结构韧性、控制韧性与过程韧性共同构成的韧性规划理论,塑造创新空间。同时,科技创新等技术革命对传统城市规划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的城市功能与日常活动在后现代社会场景中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在此背景下,对产业集群空间载体规划的管控引导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研究多立足于中宏观尺度,集中在创新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研究,侧重于该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空间需求,对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内的微观创新空间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索与讨论较少。同时,微观创新空间是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研究载体。以创新空间研究为起点,创新产业空间在产业发展与土地开发两个方面都需要规划的良性引导,但学界对高科技园区的开发、规划管控,以及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创新的交叉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文以新加坡纬壹科技城高科技园区为例,在回顾纬壹科技城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导向下纬壹科技城的开发运营理念和规划管控经验,以期为我国的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演进与纬壹科技城的诞生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10  km2的城市国家,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国家经济主导形式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到资本与科技密集型经济再到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变,工业园区建设经历了较为深刻的转变。新加坡政府通过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提倡建设工业园区,将其作为本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有效载体,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表1),建立了裕廊工业园区、大士生物医药园、国际商务园、新加坡科学园、机场物流园、樟宜商务园、罗央航空工业基地、晶片工业园和洁净科技园等工业园区。


表1  新加坡工业园区代际演进一览

纬壹科技城的构想起源于新加坡1991年的科学技术走廊概念规划,该概念规划利用新加坡科技园I和II、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沿新加坡西南海岸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地带,在此区域开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为了推动新加坡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朝着创新经济的方向发展,新加坡政府在1998年宣布建设波那维斯达科学中心,随后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纬壹科技城”。

纬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女王镇,南部与新加坡科学园相邻,北部与郊区中心荷兰村邻近,总占地面积约为200 hm2,地处新加坡科技走廊的中心,对外联系紧密,区位优势明显。纬壹科技城临近中央商务区与西部工业区,拥有机场及港口,交通便利,同时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等众多大学,这使其在创新创意发展方面拥有人才优势。


2 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2.1 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

纬壹科技城建设始于1998年,总投资约150亿新元,开发周期近40年,园区的建设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规划设计与筹备阶段、分区建设与培育阶段、功能完善与提升阶段。

2.1.1 规划设计与筹备阶段(1998—2001年)

在1998年的“TechVenture 98”科技创业大会与1999年的“21世纪技术创业计划”的推动下,建设波那维斯达科学中心成为新加坡向“知识创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措施。2000年,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下辖的法定机构——裕廊集团承担了纬壹科技城的规划、建设、宣传及管理工作。2001年确定扎哈·哈迪德的规划设计方案,任命扎哈·哈迪德为项目总体规划顾问。同年,裕廊集团联合多个部门成立督导委员会,协调纬壹科技城在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在纬壹科技城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竞标期间,裕廊集团实施了一个临时的科技初创企业孵化项目——起点创业园,该园区为创业人才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和办公场所。

2.1.2 分区建设与培育阶段(2002—2015年)

纬壹科技城总体规划公布后,2002年,启奥城作为第一期建设项目正式开始建设,功能为生物医学中心。2003年,启汇城开始动工建设,主要发展信息通信产业。由此开始,纬壹科技城后续建设了核心商务区、生态居住区。为促进创新知识的流动与交流,纬壹科技城配套了生活与生产服务设施,如星悦会购物中心、威塞克斯LOFT公寓与联排住宅、实验剧场等。同时,融合艺术、商业、科技等功能,提供住宅—家庭办公室、艺术画廊、餐厅、酒吧和咖啡馆,并为创意型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2.1.3 功能完善与提升阶段(2016年至今)

第三阶段为功能完善与提升阶段,起始于2016年,纬壹科技城开始建设位于南部的淡马锡传媒区。该区域主要发展传媒信息业,并启动预留发展区的发展方案,如在预留开发区建设启动台以及孵化器片区等各类保留发展空间。同时,继续建设和完善纬壹科技城的其他配套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如在中央弧形公园建设期间,持续加强公共空间的沟通功能,强化片区社区的整体营造。目前,纬壹科技城主要发展知识创新导向型产业,如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及新闻传媒等,基本形成了新型园区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研发与城市生活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这样的功能高度混合模式为纬壹科技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纬壹科技城的现状

纬壹科技城项目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建设各类功能建筑190余栋,基本完成了园区主体建设,为园区内的机构及企业提供产业、娱乐、教育、居住等全方位的服务。核心商务区、生命科学区、信息通信区、生态居住区等4大主体功能区已基本完成建设,淡马锡传媒区、中央公园及预留用地3块用地还处于建设与完善中(图1)。纬壹科技城通过对高端企业、商业、住宅、高校、研究机构、娱乐等功能设施的一体化统筹,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在这样精心设计的物理空间内,不同的人、组织和公司的联合能够促进思想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激发创新。

图1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已建设项目分布


3 纬壹科技城开发理念


3.1 “跨部门、综合性”的园区开发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为快速高效建设新一代的实体园区,正确引导知识密集型活动与人力资本,在纬壹科技城项目中成立了一个独立、打破边界的跨部门、综合性管理运营机构,统筹园区开发建设。为确保纬壹科技城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宏观目标与国家战略,成立了纬壹科技城E-21部长级委员会,由其从宏观角度监督研发、科技和企业的发展。

为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项目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打破传统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壁垒,允许私人部门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成立了具有综合指导、咨询、审查、改造4大功能的工作管理小组(表2),多部门合作承担纬壹科技城的规划、开发、管理及运营等工作事务,为新加坡创新经济园区的规划发展提供新视角。


表2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管理组织框架一览


3.2 “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的公私合营

为避免纬壹科技城在由私人部门开发后沦为一场房地产的交易,裕廊集团作为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下属机构被任命为主体开发商后,政府一直鼓励私营部门参与纬壹科技城的开发与运营,以“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的公私合营方式来营造新一代科技园区。因此,裕廊集团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邀请私营部门在未来的15~20年内开发纬壹科技城内部80%的土地,仅保留20%的土地由政府管控,在其开发目标上实现80∶20的平衡。在保留的20%的土地内,政府部门打通私营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通道,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服务,营造创新氛围浓厚的工业社区;另外80%的土地由更具活力的创新性私营部门实施工业园区项目。这种公私部门共同参与工业地产开发的方式,标志着新加坡在开发科技园区实体空间思维上的根本性转变。在公私合营理念的指导下,纬壹科技城在其80%的地块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园区两级开发模式。裕廊集团作为首级开发商,根据各地块发展目标的差异,向社会各界展开“概念规划与相关价格”的竞标,与次级开发商一起对纬壹科学城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图2)。

图2 纬壹科技城开发建设流程


3.3 “规模共享、以租代售”的低成本园区网络共建

为了吸引知名研究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纬壹科技城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专业设备时段共享、以租代售,降低了科研专业工程和工艺设备以及原材料的供应与处理成本。此外,纬壹科技城还供应共享的餐厅、球场、活动场地、会议室等支持科技城内部协同可持续的企业生态系统,从而打造独特的纬壹文化,培育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社区,共建纬壹社区网络。同时,通过平台共享增强园区各集群作为研究中心的吸引力,并利用其研究专长和共享设施吸引商业研究伙伴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公司。


4 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经验


4.1 新时期科技园区的创新空间规划理念

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第三代园区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核心目标是开发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特色的创新工作社群,并将其打造成人们工作生活的理想场地。这种新的目标需要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将科技园区作为一个整体新工业空间模型,发挥城市生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将其打造为集商业、研究和城市生活于一体的第三代园区模型,并有望将这种规划理念与模型应用在新加坡其他工业区。

(1)“活力社群”理念。在对工作与城市生活(社区)之间的空间和社会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后,纬壹科技城突破传统工业园区建设的既定思维,力图打造一个未来的产业生活空间。纬壹科技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活力社群”规划理念(图3),积极打造集办公、学习、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创新氛围空间,以聚集、发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企业,吸引国际精英,为商业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空间。

图3 纬壹科技城“活力社群”规划理念

同时,为了更好地彰显科技园区的活力,纬壹科技城在横、纵两个维度上对职、学、住、游等功能进行精细的混合布置。在横向上,混合安排工作、居住、娱乐、学习等功能;在纵向上,提出了“一楼一居”的概念,对工作、居住、娱乐、学习等功能进行精细化的整合,在功能区域中形成垂直一体化布局,以实现人在各创新功能区的分布均衡,以及不同类型的活动组合。

(2)绿色可持续理念。创新科技园区对环境与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往往追求绿色生态环境,打造低密度的园区。纬壹科技城受限于园区的面积,一直在探索引领环境可持续的创新方法。例如,在园区内部提供建筑集成光伏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区域冷却系统,以减少园区用电与空调的能源消耗,为用户节约运营成本;为了创造一个更清洁、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政府在园区内部署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以优化能源的使用,还在园区安装智能垃圾箱等设施,这也使得纬壹科技城成为新加坡一个有前景的环境技术示范展示区域。

(3)道路交通理念。传统园区道路设计多以高通行率为目标,但忽视了园区道路在非高峰时期的使用情况,不利于激发街区步行活力。纬壹科技城的道路交通系统对园区商业的发展与社区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快速交通不仅降低了步行体系的活力,还削弱了道路社区交往的功能。因此,规划追求行人、汽车、公共交通和其他个人出行方式的平衡,特别注重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和空间,增进互动和交流。在规划路网上,叠加快速公交系统、停车策略,提供可替代的个人交通工具,构建多元完整的交通体系框架(图4)。在行人网络上,规划加强街道、空中廊道、地面人行步道等与公共空间、功能区的联系,并为行人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以及交往与互动的可能,促进园区内部的要素与空间流动,强化公共空间的交流功能,打造园区内部的高频创新空间。

图4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道路交通网络设计

资料来源:http://www.zaha-hadid.com/masterplans/one-north-masterplan/。

综上所述,纬壹科技城在多重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从传统园区向企业集群区域的转型。园区内部在横、纵两个维度高度混合工作、生活、娱乐、学习等功能,实现园区由传统的组团发展转变为基于城市功能与研究导向的协调式发展(图5);传统功能分区的地块实现了功能的混合,将传统的道路对地块的“机械”分割转变为具有“活力”的绿色公共空间划分,形成组团内部的聚合力,促进园区企业的交流。

图5 传统组团式发展向协调式发展转型

资料来源:http://www.zaha-hadid.com/masterplans/one‐north‐masterplan/。


4.2 挑战传统的规划管控与控制指引

纬壹科技城作为新加坡第三代工业园区的创新试验,扎哈·哈迪德的总体规划创造了一个原始的城市天际线。扎哈·哈迪德将园区想象成一个空间,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聚集在一起,园区点缀着绿色植物和水体,人们不受限制地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为了实现这一构想,裕廊集团从土地分类与使用管控指引、建筑指引及地块开发指引3个方面落实创新的规划管控指引。

(1)土地分类与使用管控指引。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与生产要素,纬壹科技城在实施总体规划的空间安排时所体现出的弹性与灵活度得益于精细化的土地供应管理,以及打破常规的土地试验。新加坡传统的用地分类根据土地用途可以分为工业、空白、居住、交通、中央商务用地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细分形成新加坡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为了在纬壹科技城实现空间创新发展,规划创新了土地分类,如加入白地、混合使用用地等新型用地类别,为规划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

其中,白地也突破了传统白色用地供应管理方式,增强了园区用地安排的弹性。新加坡传统的“白色地段”土地类型赋予了开发商更大的建设发展空间,“白色地段”是指所有未开发土地的法定区划,开发商可以在“白色地段”的范围内,对土地的性质、用途和功能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这种利用方式的改变,是为了让市场去选择,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由房地产价值驱动,调整纬壹科技城内各建设用地的综合使用率,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2)实体建筑管控指引。为了将纬壹科技城内部的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关于建筑后退的指导标准也有所放宽。以生命科学区内的建筑为例,四期的建筑一直建到路的边缘,未进行建筑后退处理,以确保建筑之间能够紧密联系;通过空中连廊增加建筑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其他组团内部都设置了不同的建筑后退距离;建筑与道路之间应提供有盖的公共空间用于行人流通与活动。

为了确保科技城内部起伏的建筑形式,规划通过控制不同建筑的高度来创造起伏感和连贯性。建筑高度上柔和的变化、允许不同形状及大小的建筑结构都被纳入总体规划,连续的屋顶将各种建筑类型融合在一起,在城市尺度上保障建筑形制一致。在建筑立面方面,严格控制连续的街道界面,不得破坏街墙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面向主要公共道路和主要公共空间的立面,不得设置任何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其他街道和公用设施区域应完全隐蔽,并与建筑立面设计融为一体。

(3)数量化的地块开发指引。扎哈·哈迪德团队制定了纬壹科技城的城市和建筑规划设计指引,该指引采用了数据化的方法来规范项目开发建设,以塑造园区的建筑形式与环境等,对园区的用地、建筑、环境、管控等提出了数量化的设计指引。同时,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更加细致、精确的设计指引。例如,位于预留发展区与淡马锡传媒区交界处的MP8地块的规划指引包括土地用途、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退线等。


5 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启示


5.1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两级园区开发管理

实现以科技园区为管理单元的功能合并与机构重组是突破传统园区开发边界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进行“在地制度调整”,以私人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为运作主体开发建设园区,共同建立独立、统一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跨部门管理机构,为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了管理单元的合并与机构重组,园区也应从传统的产业政策介入,以多元化的方式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在科技园区的产业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采取市场化共同培育、产业政策干预和创新服务机制等3种模式来促进园区开发(表3)。我国传统园区一般通过大量普适性的优惠政策进行定向性的扶持,如企业贴息、人才奖补等,这种政策在园区发展初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属于不可持续的政策。创新科技园区不仅要在水平上实行更普惠性的产业政策,覆盖各种创新主体和行业,还要重视在专业领域、研发活动和特定的技术部门的垂直纵向干预,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活动及研发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协作来形成一种动态的内部集聚网络,从而实现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流动,实现企业与就业人员的有效沟通,并培养创新创业文化。


表3  园区产业开发培育3种发展模式


5.2 产业集群培育规划设计引导

世界范围内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处于从第二代科技园区向第三代科技园区的转型和升级阶段,科技园区的规划理念也应适时转变。首先,在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中,应构建一个动态、灵活的实体空间,重新定义园区的密度与功能的可接近性,从而构建更为稠密、充满活力的创新区,这也是第三代科技园区转型的关键所在。其次,为企业及区域创造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如建设研发中心和协同空间、实施多功能开发等,打破企业之间的隔离,培育开放的创新文化,构筑园区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最后,加强园区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协调,为园区提供休闲、零售、学习等生活性服务设施,使园区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设施融为一体,将园区打造成高科技人才聚集地。


5.3 微观创新空间营造

传统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属于垂直分级体系,在同一个用地大类下不断细分。为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除对其使用分类和许可进行创新外,还可对居住、商业和科研用地等不同类别的创新用地进行交叉分类供应,以适应园区的用地需要。例如,美国克拉拉郡的土地与创意工业有关,其用地在住宅这一类别之下又被划分成3个中等类别,即家庭办公室、办公室、实验室。

科技园区是一种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新经济地理现象,它既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又需要活力的都市生活,这种活力表现在园区对各种支持设施的包容以及充分融合的多元服务空间中。科技园区通过单一功能群向多功能群的转化,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研究群形成独特、动态、多功能的链接,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与社会交互。除了常规的办公、生产等功能,还提供商务、公寓、会议、酒店、娱乐等多种功能空间,为园区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


6 结束语


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相似,我国的经济主导类型也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再向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发展的阶段,由于既有的园区发展惯性与路径依赖,我国目前的科技园区很难适应这种创新导向下的园区发展模式,在创新驱动发展、“双创”等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各类园区正在寻求创新突破与转型。基于此,本文以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新加坡工业园区及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纬壹科技城在园区创新方面的经验,从科技园区的开发管理、产业集群培育及微观创新空间营造3个方面为我国高科技园区创新转型提出建议。

在创新阶段转换过程中,我国的科技园区一直是集聚企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与空间载体,在开发运营及规划管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趋势下,为了实现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从规划管控等交叉学科领域着手,推动科技园区内部创新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然而,我国对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以及规划管控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开发与规划管控体系,需要通过科技园区的“在地制度调整”来促进科技园区创新转型。


新媒体编辑:李木子

审读:邓倩

终审: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4年06期

创新导向下的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开发理念与规划管控实践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生产逻辑转变与编制管理响应

【规划管理】供需视角下的深圳创新型产业空间政策评价及优化建议

【规划广角】高原滨湖城市社区低碳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规划广角】跨境合作区的尺度重构与空间响应——以横琴为例

【规划广角】无人经济趋势下的未来城市空间创新与规划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s@planners.com.cn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规划师

微信号|guihuashizazhi

更多精彩,记得扫码关注

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创刊于1985年,现为“五核心+三认证”期刊,服务宗旨:立足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一线人员;传递行业信息,关注热点难点;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拓宽理论视野,促进学科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