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开文章之前,你是否正被这些念头缠绕:
脏衣服嘛,不急,攒几天一起洗。
图书宣传计划?还早呢!等书进厂也来得及吧!
天天忙,劳逸结合才是正道嘛,先刷会儿手机。
今天好累,明天再跑步……
嗯,尽管我们从小就知道要今日事今日毕,但拖延仿佛自带魔力——就你明明知道“拖”只会让事情变糟,依然放任自己推迟下去……
有啥方法可以治拖延症吗?
有人帮你总结了“ 2+3+5 ”公式来了!
01.
首先,不要觉得你没救了
拖延,刻在基因里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立 flag 最多的人往往拖延。但是,别沮丧,你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大脑科学和动物实验的结论都表明,“拖延”刻在人类基因里,将近一半缺乏自律的人受基因影响都更容易拖延。
图源:知乎
具体而言,“拖延”源自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两套大脑系统的对决。边缘系统注重眼前利益,对即时的快乐和满足反应强烈,比如逃避困难任务带来的短暂轻松感。而前额叶皮层则负责处理长期规划、后果评估和冲动抑制,促使我们关注长远目标,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眼前的舒适或乐趣。
所以,你拖延,也就是你的边缘系统干过了你的前额叶皮层的结果嘛。
02.
既然是基因里“病”,怎么治呢?
上DDL截止时间利器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对 800 多项关于拖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终找出了 4 个最可能导致拖延的原因:
① 对成功信心不足
②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③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④ 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
但是,所有借口在截止时间(DDL)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再没信心的考试,你最后还得临时抱佛脚呀。再没意思的任务,最后也得加班干呀。
既然反正是要做,如何自己掌握主动权呢?
研究证明,一个和拖延有强关联的影响因素,就是任务完成与现在相距的时间间隔——越到 deadline 时刻,越文思如泉涌;能拖的时间越少,执行动力越强。换句话说,克服拖延的最强利器就是截止时间。也就是说,用时间控制来治疗拖延症更有效!
03.
“2+3+5”,轻松搞定拖延
被誉为美国“时间管理之父”的阿兰·拉金,提出了利用零碎时间的“瑞士奶酪法”,即通过利用零散时间段见缝插针完成小任务,不断推进原本庞大的任务的进展,最终实现目标。
这个方法可以总结为“2+3+5”公式。
第一步:2 分钟,分解任务
将任务分解成足够小。
即使某项任务需要 10 小时来完成,也不意味你要等到能抽出一整块 10 小时的时间才能开始。实际上,很多步骤,你花 10 分钟甚至 5 分钟就能完成。
例如,今天花 10 分钟列清单,明天用 10 分钟整理资料,后天用 10 分钟草拟大纲。这样的分割不仅让任务变得易于着手,也让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记住:设定的时间限制越短,我们就越容易起步,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第二步:3 秒钟,动力破冰
万事开头难,往往是因为开始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对任务难度的预估不足,以及种种心理障碍。
如果鼓励自己破冰,开始呢?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破冰仪式,比如,在开始前来一个 3 秒倒计时:“3、2、1,开始!”这个简短而清晰的仪式感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强紧迫感,从而降低心理障碍。
第三步:5分钟,战略延长
有了任务分解和破冰行动,接下来就是如何持续推进啦。
具体而言,比如你正在写作,原本只打算花 5 分钟构思大纲,但一旦思路打开,那就可以再给自己 5 分钟来细化某个章节的内容嘛。如果你正在学习,原本计划用 5 分钟复习一个知识点,但发现掌握得还不够牢固,那就再延长 5 分钟来巩固记忆嘛。
为什么是延长 5 分钟,而不是一鼓作气延长 30 分钟或 1 小时呢?因为 5 分钟的时长,既不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也不会因为时间过长而导致效率下降。当我们知道自己只需要再坚持 5 分钟时,心理负担显著降低,反而更容易保持专注!
以上,就是“ 2+3+5 ”组合策略的核心内容。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作和学习,还能帮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动力哦!
学废没?哈哈哈,欢迎写留言哦。
本文编辑自:科普中国
科普苏州
ID: kepusuzhou
苏式生活,因科学更品质
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
动动手,加我们!
科普苏州Q3:9480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