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1934.5.26-1997.12.27),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苏州一个旧式大家庭。
父亲潘子起,号艮斋,曾任吴县县商会主席。母亲高嘉懿,江苏常州人,出身贫苦家庭。
自2020年7月10日,苏州科学家日设立以来,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苏州”将继续给大家带来苏州院士系列。从苏州院士故事,读懂苏州。
潘承洞小时候十分爱玩,棋、牌、足球、乒乓球、台球……样样都喜欢,玩得高兴时就什么都忘了。因此,上小学时曾留级一年。
潘承洞于1946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1949年毕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读高中时,教他数学的是上海、苏州地区有名望的祝忠俊先生。
一次,潘承洞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遂作了改正。这使教了20多年书而忽略了这一点的祝老师对他不迷信书本、善于发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的才能与个性十分赞赏。
1952年高中毕业后,潘承洞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当时,中国高校刚调整院系,许多著名学者如江泽涵、段学复、戴文赛、闵嗣鹤、程民德、吴光磊等为他们讲授基础课。
以具有许多简明、优美的猜想为特点的数学分支——数论,一直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大师着迷,但是,这些猜想中的大多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潘承洞。
1952年,潘承洞(后排中)考入北京大学
与父母、姐弟合影
02.
1956年潘承洞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翌年2月,成为闵嗣鹤的研究生。其间,弟弟潘承彪也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兄弟二人深造于同一学校同一系科,并先后成为数学巨擘,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1961年潘承洞毕业后,分配至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副校长。1986年11月起,任校长。
刚到山东大学的最初几年里,潘承洞对于解析数论研究的执着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王元通信60多次。
往往因为一个问题,双方在信上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学术上的争论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这种真挚的友谊一直延续下来,又成为数论界的一段佳话。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潘承洞、
王元(左)、陈景润(中)合影
03.
潘承洞学术造诣深厚,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与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王元、陈景润一起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中国数论派的代表。
在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首先确定命题{1,C}中C的具体数值,证明了命题{1,5}和{1,4}成立,为后来的命题{1,3}和{1,2}的证明打下了基础。
在简化陈氏定理{1,2}时提出并证明了一条新的均值定理,是对Bombieri定理的重要推广与发展。
为了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典“圆法”的新的探索途径,其中的误差项比“圆法”简单明确,便于直接处理。
现在,中外所有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及相关课题的学者,都无一例外地参考和引用潘承洞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作为数学家,他的名字已经镌刻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年表上,镌刻在数学巨星的璀璨长廊里!
潘承洞与学生探讨问题
04.
潘承洞非常热爱教学工作,即使是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工作十分繁忙,身体也不好,也坚持抽出时间,担任一部分本科生教学任务。
在他的带领下,数学系的教师不仅对科研非常重视,对教学也非常认真。1992年,山东大学数学系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他特地提出要求,让数学系的教务员给他安排了“阶的估计”课,由他本人亲自讲授,足见他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潘承洞在讲课
结合多年科研工作的体会,潘承洞与于秀源合著了《阶的估计》一书,与潘承彪合著了《初等代数数论》(1991)、《解析数论基础》(1991)、《初等数论》(1992)三本教材。
这几本书作为数学系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选修教材,是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深刻总结。
其中,《阶的估计》一书综合了各种阶的估计方法,如Euler-MacLaurent求和公式、鞍点法、Tauber型定理、Fourier积分等,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本讲述阶的估计方法的专门教材,对数学专业分析类各研究方向都是非常有用的。
05.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潘承洞更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从1978年国家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起,至1997年潘承洞去世,他一共指导培养了14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其中包括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的于秀源。
我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潘承洞的博士生于秀源
论文答辩会在山东大学数学系举行
他不仅教授学生们知识,传授他们独立开展科研的本领,还以自己对数论研究的执着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示范做人,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数学家应有的素质。
1978年,潘承洞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因在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中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组长等职。
END
文章来源:《苏州院士》
撰稿:陈凤娟
编辑:尘灯
科普苏州
ID: kepusuzhou
苏式生活,因科学更品质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
动动手,加我们!
科普苏州Q3:9480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