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新城“新”动力 》,本书正在编校中,网络版抢先看!作者 | 金美灵
1. 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流动的人口正在寻找“新故乡”!
2. 让“新城”成为“新故乡”,用“品牌思维”指导营城思路转型!
我国的新城建设,已经从早期以投资为主的建设阶段,快步进入到如今以运营为主的经营阶段。
新阶段中,早先投入的经营性资产是否能够持续性带来收益,成为新城后续能否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而这就要求城市经营与管理者关注的核心人群,从过去“以资入股”,买房、投资的“新城股东”,转向“以身入住”,用脚投票的“新城居民”。“人”作为新城中持续展开消费、生产的主体,作为新城可持续运营收益至关重要的发展保障,成为赢下本轮新城“大逃杀”的关键!“引人”,将是新城竞争下半场的核心战场!
▼
我国的新城已进入运营为主的经营阶段
(来源:图虫创意)
01
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流动的人口正在寻找“新故乡”!
过去几年,全国各级城市、新城与新区纷纷开出千万补贴、打折购房、开放落户、创业支持等强有力的政策优惠,拉开了城市经营时代“抢人大战”的帷幕,“引人”“留人”的竞争正式爆发。
而我们很容易发现的是,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最先下场且态度最为积极主动的,往往并非人口已然大量流出的中小城市,而是过去投资的热点大城,尤其是大城中的新区、新城片区。是什么让这些大众心中一直以来的“香饽饽”,人口“虹吸”的优势片区们如此强烈地不安呢?答案是日益增强的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多“用脚投票”的流动人口正将城市竞争推向白热化!从人口流动趋势来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约1.55亿,流动人口增长69.73%,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快速扩大。而人户分离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普查结果显示人户分离人口约为4.93亿,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而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也达到1.25亿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提出,“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从政策方看,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正式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国家政策放宽落户限制,既是应对我国人口流动、迁移越发频繁的趋势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也是进一步鼓励人口自由流动的一股推力。常态化的迁移流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影响了人们“择城”时的心态。伴随人口流动变得越来越快速,以往“乡土中国”时“安土重迁”的思维定式被逐步淡化,人们所思考的,已经从能不能、要不要进城,变为选一座怎样的城市“落脚”。对于大量流动人口而言,身后是“回不去的故乡”,前方是“融不进的城市”,对城市归属感的缺失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说,在过去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中,中国的新城们仅靠快速的规模扩张及政府信用背书下的规模增长与公共服务预期,就能轻松实现人口、人才的聚集与发展。那么,随着各地新城建设水平提升带来的建设水平“同质化”,如火如荼的“老城更新”让老城加入引人战局,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放缓,都将城市人口竞争正式推向白热化。新城曾经引以为豪的规模增量优势在现阶段变得不再重要。只有更积极主动地回应“人”的情感需求,创造归属感,为流动人口创造“新故乡”,新城才能在越发激烈的“抢人厮杀”中找到一线生机!
▼
“老城更新”将引人战局推向白热化
02
让“新城”成为“新故乡”,用“品牌思维”指导营城思路转型!
从当前激烈的“抢人大战”来看,很多地方政府早已意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与增长的乏力。但纵观各地提出的“大手笔”政策优惠——“送户口”“送房补”“送就业/创业补贴”等等,仍停留在直白简单的“促销”式思维与“价格战”的内卷,与“双十一”期间的“骨折大促销”无异。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曾发文指出,当前的抢人大战本质上是“以行政力量干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搬迁”运动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布局的影响,陆铭教授发现,这场由行政主导的人力资本均衡政策,虽然在当时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人力资源布局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弱化。由此可见,人口与人才的导入并非一劳永逸的“一锤子买卖”,靠行政力量影响是一时的,长久可持续地“引人”“留人”,还是要看“人心向背”,学会“顺势而为”。择一城而居时,人们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自身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的时间、精力、情感的投入,因此,做出的选择会更加审慎且主观。当前,随着各新城基础设施、教育与娱乐功能等硬件条件逐步同质化,新城竞争从“硬实力”的比拼转向“软实力”的竞争,能否构建出与人需求相契合的城市“软实力”,就成为本阶段新城竞争成败的关键。这种“软实力”便是“城市品牌”。战略品牌管理的国际先驱者凯文·莱恩·凯勒,在其著作《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即城市可以被品牌化”。他指出“城市品牌化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晓某一城市,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座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品牌是新城重要的无形资产,好的新城品牌可以对内增强已入住“新城居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强化凝聚力与本地粘性,带动居民向上向善发展;对外可以增加对潜在“新城居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新城知名度与商誉,从而优化投资环境,带动有形资产升值。用“城市品牌”塑造新城软实力,以“品牌思维”看待新城产品,对我们的新城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面向短期的“政策抢人”战术思维,到面向长期的“品牌引人”战略思维转变,围绕“人”的诉求营城,让“新城”成为人们情感归属的“新故乡”,强化新城“软实力”!
▼
城市品牌强化新城“软实力”
03
进阶新城“品牌力”,强化新城“归属感”!
要让新城变得更具辨识度与向往度,打造独特的“城市产品”,就要以商业化的视角全面“更新”新城品牌建设与营销思路。
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R.F. Lauterborn)在1990年提出了营销的4Cs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而非经营主体出发的营销策略制定。它强调经营主体应该把消费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努力降低消费者的获取成本,还要将渠道向消费者倾斜,充分提升产品获取的便利性,同时展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有效营销沟通。新城品牌的营销更应如此——要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新城的体验、感知与想象,让其能够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更轻易地满足自身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欲望,强化与“新城居民”的互动沟通,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强化其品牌粘性与忠诚度。将新城建设成为更具辨识度,更有知名度,人们“心向往之”“钟情于斯”的“新故乡”。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都知道,新城建设要有明确的城市定位,以铆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展示城市发展图景。过去,新城们的愿景定位往往都是2G与2B的,客观、理性且功能导向。
而进入到新城运营阶段,过去自上而下,从宏观格局、城市功能角度出发的城市定位变得难以打动潜在“新城居民”。因此,我们的新城应从C端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塑造城市的发展愿景定位,面向C端重塑新城价值。而对于“新城居民”而言,城市愿景承载的价值可以是什么呢?首先要清楚,“新城居民”是城市的“投资者”更是“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既有资产增值的投资性价值;也兼有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基础生活服务等功能性价值;更有文化认同、自我实现等复杂的主观情感价值,即“有家有业有牵绊”的“新故乡”。比起“老城”,“新城”虽然普遍在容器硬件建设和新兴产业机会上有更多优势,但在文化底蕴、共同记忆、生活丰富度上往往有较大不足,难以给予精神与情感上的回应。因此,新城更应学会巧妙发挥后发优势,瞄准标签人群的需求构建独属自己的向往度与归属感,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情感型”城市品牌愿景,构建深层的“人城”情感纽带,实现“以情动人”。世界著名品牌营销公司Brandimage的合伙创办人与前执行长马格·戈拜在其所著《情感化的品牌》中指出,品牌创建战略“永远事关‘头脑和情感份额’”,而“今天的消费者期待他们的品牌深切地、个人化地懂得他们,对他们的需求和文化倾向有实实在在的理解”,因此“产品及其销售体系的情感因素,会成为消费者最终选择和他们愿意付钱的关键因素”。新城愿景,就是要回应“新城居民”内心的“渴望”,找准其“头脑和情感”中的精准“定位”,为其选择注入内在的动机。
▼
打造“情感型”新城,实现“以情动人”
如何创建情感化的新城品牌,找准其“定位”呢?马格·戈拜认为,品牌打动消费者可以通过“本能”、“心灵”以及“头脑”三个层次。总结而言,“情感型”新城愿景可以有以下三类——
此类愿景要创造有别于“旧生活”的“新生活”,将人们充满“新鲜感”的未来生活畅想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要知道,新城引人的基本面和最为重要的“基石”还是要回归到“普通人”的“普遍需求”上——直观地让“新城居民”感受到新生活的“召唤”。
面向“本能”渴望出牌,关键是要理清新城面向的主要“新城居民”是谁,并创造“切换感”的生活体验。举例而言,对于从钢筋丛林里“出逃”的老城外溢人群更容易被与主城“差异化”的环境所吸引,如生态低密、亲近自然的田园环境,畅通便捷的生活,慢节奏、疗愈感的生活节奏;而对于村镇城镇化人群而言,更具打击力的新城形象则并非生态低密、慢活疗愈,而是写字楼林立、霓虹灯闪烁的都市活力感,是不输于大都市的繁华感。显然,“普通人”远不止上述城、乡二元的简单分类,各新城还是应找准自身核心“消费者”的痛点,结合自身环境优势、建设基础,塑造更为独特、更具“切换感”的情感定位与生活愿景。以我司顾问服务过的建德高铁新城为例——随着杭黄高铁通车,与杭州主城区时间距离进一步压缩,建德吸引沪杭“都市人群”开始具备条件。对此,我司建议放大其因上游千岛湖水库而变得常年稳定的17℃的新安江水独特优势,面向沪杭人群健康需求,充分挖掘水温及极高植被覆盖下独特的局地“小气候”优势,打造“气候健康城市”的品牌形象,为建德塑造出独特的识别度与向往度。面对这一建议,建德政府及时、持续地开展了多项品牌营销工作,为沪杭客群绘制出了一副远离都市雾霾,在17℃新安江独特的小气候中自由畅快地呼吸,健康慢活的生活畅想,勾勒出与沪杭城区截然不同的“切换感”生活图景。
▼
建德湿地风光
(来源:图虫创意)
第一步,“争第一、落牌子”。2017年12月,中国气象局发布《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建德政府紧抓机遇,立即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开展对接申请,及时发力,成为国内首个“吃螃蟹”的城市。
在2018年的“国家气候标志”评审大会上,建德获评中国首批“国家气候标志”城市,成为我国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有了国家气候中心授“牌子”的背书,建德政府坐实了“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的称号,获得了“唯一、第一”的优势。第二步,“抓机遇、引话题”。拿下“牌子”的建德并未停歇,而是紧抓串联起名山名湖名江名城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杭黄高铁”通车前,区域关注度高涨的话题窗口期,面向沪杭地区围绕“宜居建德”展开了猛烈的宣传造势,重塑高铁时代城市新形象。高铁通车前,建德便在上海电视台正式发布旅游宣传片《宿建德江》,宣传城市文旅,更宣传17℃新安江带来的气候宜居新生活。为加强与上海市民的情感联系,更推出“建德小上海,记忆老照片”上海寻缘活动,号召上海市民凭本人上世纪80、90年代在建德景区或标志物前拍摄的老照片2019年免费游大慈岩、灵栖洞等景区;更在微博展开抽奖活动,在分享建德老照片与新安江故事的参与者中,寻找10位建德上海“有缘人”,授予“17℃建德新安江锦鲤卡”,给予终身免费游特定景区的权利。系列活动预热并激发了上海市民的关注度与游玩热情,而伴随杭黄高铁通车,建德市在上海火车站开展了“建德新安江号”专列揭幕活动,不仅专列车身、车厢内头枕巾、行李架、桌板、车门上标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更在车上派送《建德旅游指南》和建德明信片、首日封,邀请中外游客拍照打卡宣传,多角度展示本地宜居、宜游,生态诗意的城市魅力。而杭黄高铁通车后,建德更是推出了“三个月内免费游、六个月内半价游”的优惠活动,游客可凭借杭黄高铁建德站的到站票,获得建德大部分景区的票价优惠,吸引沿线地区游客深入体验建德宜居魅力。第三步,“造话题、树标准”。对城市品牌的建设是长效持续的。一方面,建德围绕“17℃新安江”的独特气候,连年举办“新安江‘夏日冬泳’国际挑战赛”,以极具反差感和话题度的城市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挑战者与自媒体从业者前来体验与传播,进一步锚固和推广“17℃新安江”的清凉健康形象。另一方面,建德不断锚固自身“气候宜居”的优势,通过与浙江省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李正泉、农夫山泉水源勘探师方强等专家合作,权威发布“建德2018宜居指数”、《2019年建德气候宜居指数白皮书》,树立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的专业标准形象,并在后续每年更新建德气候数据,让“气候宜居”数字化、更直观地得以展示。
▼
宜居、宜游的“诗意”建德
(来源:图虫创意)
而同样以我司服务过的丰县为例,面对县城品质提升的课题,我司给出的建议是以新城建设为主抓手,用增量盘活存量,强化人气聚集与繁华外显,让高品质的建设可感知、可触摸,呼应本地进城发展的“小镇青年”们想要活得更像个“城里人”的渴望。
更加深切地呼应新城潜在居民的“本能”诉求,可以成为诸多新城重塑城市愿景的思路之一。
志同道合的朋友,家人的陪伴,文化精神的认同,归属感是新城打动“心灵”的品牌进阶之路。如果说打动“本能”的是震撼直观的“新鲜感”和“切换感”,打动“心灵”就要靠细水长流的“陪伴感”与“包容感”。
从“乡土中国”转入“迁徙中国”时代,过去靠血缘、地缘维系人们“心灵”的组织化氏族群体,逐渐被常态化迁移的“原子化”个体替代,“空巢青年”增多,“单身经济”的崛起……但人们对人际关系、家族亲缘陪伴的诉求并未消失,只是转移为对“小家庭”培育的关注,对“同好”圈层社群的维系。比起“老城”,“新城”们虽然会缺少文化积淀,但同时也没有历史包袱,因此更具备营造新社群的潜力。因此,构建新城精神归属感时,可以结合其特质,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一方面,可以凸显社群“包容性”,将新城打造为新生活的“最佳承载”。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深圳,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凸显出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是“深漂”而是“深圳人”,给外地移民市民身份,共享城市发展红利,降低落户门槛,对来自全国上下乃至全球不同文化地域、社交圈层的“原子化”个体敞开怀抱,创造可以落脚扎根的新平台。当然,新城吸引力难以与国际化大城市深圳媲美,但仍可以用“小而美”的方式,细水长流地展示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
深圳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以美国洛杉矶都市群的尔湾市为例,尔湾的城市愿景是“一个人们可以在安全、活力、美丽的环境中居住、工作、娱乐的社群”。
这座被美国市长会议评为全美“最宜居”城市之一的新城,正是通过践行其城市愿景,致力于使一个社区不仅宜居,而且是一个真正的生活、工作和养家的好地方,用心塑造本地活力多元的“社群”生活,吸引着来自全球、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居民在此培育新生活。一方面,尔湾十分注重支持文化多元性,构建互相尊重的国际化社群。受尔湾联合学区庞大的国际生源影响,尔湾的产业吸收了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在本地就业生活,这就形成了尔湾居民多元的文化背景构成。根据尔湾城市手册,2016年尔湾拥有45.31%的亚洲人口,45.3%的高加索人,4.5%的混血人群,3%非裔美国人,被认为是美国民族最多元文化融合最好的城市之一。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城居民,尔湾联合本地诸如南部沿海华人文化协会、尔湾韩国家长协会、埃克塔印度艺术与文化中心、犹太社区中心、尔湾伊斯兰中心等社群文化协会,日常积极支持诸如中国春节、尔湾韩国传统文化日、圣保罗年度希腊美食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更在每年举办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活动——尔湾地球村节,庆祝50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每年秋天,国际美食、嘉年华娱乐、亲子活动、文化展览和国际市集,成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展示自我、互相了解的盛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在多元的活动中逐渐熟络、互相学习和理解彼此文化,超越文化背景的限制,快速融入尔湾既多元又融合的新社群之中。这一盛会每年都能吸引2万多人,既是本地社群的文化盛会,更成为尔湾城市独特的风景线,生动地诠释着尔湾包容多元的城市愿景。另一方面,尔湾十分注重培养生活多元性,用不同的生活场景承载不同爱好人的需求。开放多元的户外空间,为热爱自行车、骑马、登山等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们提供了自然中探索的空间;尔湾光谱中心、时尚岛等商业空间提供了国际餐饮、时尚生活、亲子活动等活动场所;橘郡公园、儿童博物馆、尔湾艺术中心等城市公共设施,举办高品质、多元化的社群活动,承载了尔湾文化、艺术、娱乐生活,让不同爱好、不同取向的年轻人都能在尔湾找到归属感与新朋友。尔湾公司更是打造了本地社群生活类报纸“尔湾标准”,以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性报道和分享尔湾优秀的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户外、商业、活动等方面历史与新闻,将本地社群内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新鲜兴趣活动资讯,城市荣誉及时分享给新城居民,描绘出值得自豪、缤纷多彩的尔湾新生活。尔湾市官方则出版Inside Irvine杂志,该杂志每季度出版一次,除报道更新部分城市新闻,更重要的是分享未来一季度即将举办的多种社群活动。人们可以查到未来一季度内详细的城市节庆、婴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艺术、海洋、残障人士、宠物、户外与自然、球类运动等方面详细的课程与活动信息,任何新城新居民都能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群活动,结交新朋友,轻松融入城市生活。由此,尔湾被多方杂志、机构评选为“全美最适合年轻家庭的城市第五名”“最适合速食主义者的城市第三名”“全美最适合积极退休的城市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
尔湾的生态宜居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营造文化“既视感”,将新故乡“神似”老家乡。新城自身虽然缺少文化历史,但可以主动迎合并营造“新城居民”所熟悉的文化生活氛围,创造归属感。
比如昆山,为吸引台商台胞落地创新创业,当地政府不仅要落实好中央“惠台31条”“26条措施”,昆山“68条措施”“服务台胞台企20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更用心、真诚地聆听台胞诉求,塑造台胞更易融入的文化生活环境。2012年5月,昆山市政府提出“除了对台商经营方面的支持之外,还要把昆山打造成台商在大陆的‘精神家园’”,让台商台胞少一些在外漂泊的“外来感”,多些融入本地的“归属感”。一方面,昆山在生活服务上细致入微地对接台湾标准,便于台胞台商“无缝衔接”地适应本地生活。由于台商台胞汇聚,昆山本地有许多十分地道的台湾特色美食店铺,而台湾老街、宝岛又一村慧聚夜市等台湾特色文化街区的建设,则通过还原再现台湾老街建筑风貌、植入台式特色生活用品专卖店、土特产等生活细节,还原了“台味”生活氛围,给台胞回到故乡的感受。子女上学方面,昆山先后引入了大陆第二个台商子弟学校华东台商子女学校,该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跨越15年级的一贯式台湾学制教育,台商子女随父母工作往返大陆与台湾就可以与台湾本地教育衔接,吸引了本地及沪、杭、苏等地台商子女来此就读。医疗方面,昆山引入采用台湾医院管理模式、参照大陆三甲医院标准创立的综合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采取一人一诊制、药品拆零模式等台湾特色医疗模式,设立台胞健康服务专线,提供台湾专家坐诊服务与志愿义工咨询服务支持,为台胞提供熟悉的就医体验。运动生活方面,2011年昆山开发区建设慧聚慢速垒球公园,为台湾地区广受欢迎的慢速垒球运动找到昆山“根据地”,慢速垒球公园先后举办了中国慢垒球总决赛等影响力较高的赛事,满足了广大台胞打球、看球需求。甚至连换发大陆驾照方面,昆山都努力争取到苏州车管所放权,支持台胞本地一周换发。另一方面,昆山在民俗文化方面大胆靠近台湾特色,给予台胞精神上的慰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妈祖文化的本地植入。妈祖是闽台地区最普遍的民俗信仰,妈祖文化超越了宗教,是深入台胞人心的民俗活动。为回应台商台胞祈愿妈祖的需求,昆山开发区2008年建设慧聚广场,建成了华东地区首个“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每年汇聚天后宫的妈祖诞辰祭典吸引华东地区台胞共襄盛举,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月是故乡明”,中秋是中华儿女思乡团圆的传统节日,昆山则将借鉴台湾中秋民俗灯会,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与台胞共度中秋佳节,构建美好团圆的共同记忆。“此心安处是吾乡”,昆山通过将自身生活品质与文化氛围主动向台湾省靠近,赢得了“小台北”的美誉,成为了台胞们精神归属的“第二故乡”,“回昆山,去台北”成为了本地台胞的新生活。
▼
具有“闽台”风格的昆山慧聚寺
(来源:图虫创意)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人户分离的4.93亿人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约为1.17亿人,省内流动人口约为2.51亿人。
进入“迁移中国”时代,人口流动时仍会优先考虑文化相近、地缘相亲的市辖区、省内选择目的地。因此,创造让“新城居民”们既有熟悉度,又有新归属的“心故乡”,可成为新城“攻心”之上上策。
从“感官”到“走心”,再到“入脑”,新城品牌的受众逐渐从大众走向更加细分的标志性产业群体。此类型的城市愿景,就像是一场定制的“招股”说明书的封面,要清晰地传达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向聪明的“投资人”发起“募股”邀约。
只不过在这场投资中,“投资人”是“产业人才”,而“入股”的是这些人的最黄金的“奋斗岁月”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因此这注定是场多方衡量的“斤斤计较”和理性客观的“走脑”抉择。那么,要如何让这些聪明人对一座城市“入脑上头”呢?就是要主动将城市的发展与他们的事业绑定,成为他们自我实现、自我升级路上的“伙伴”与“助力”,成为成就其事业与梦想的舞台。首先,要让他们“师出有名”,用城市的声量背书支持他们的事业。以合肥高新区为例,早在2009年,在社会整体对量子科技要么不甚了解,要么怀有质疑的大环境下,“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的创始人潘建伟及其团队决定围绕量子通信展开产业化探索。而合肥高新区成为了其坚强的支持与后盾——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这是一场城市与人才的互相成就,十余年的缓慢起步与艰苦创业,高新区见证了量子产业从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聚集为20多家量子科创企业聚集的飞云大道,与这群在孤独科学道路上死磕的科创人员们一路同行。发展至今,合肥高新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论文达151篇,居全球首位,相关专利占全国12.1%,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 。随着量子产业能量的逐步汇聚,云飞路成为了高新区的“量子大道”,“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金字招牌也被高新区高高挂起。通过积极主动的传播声量,合肥高新区进一步成为量子科技创新投资热土,最佳量子产业创业舞台。
▼
云集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
(来源:图虫创意)
其次,还要做到“口惠实至”,以实实在在的城市功能助力人才的自我发展。只有愿景定位转化城实际有效的城市服务或附加值时,高水平的人才才会真“买账”。
正如刘湘萍(2004)所述,“品牌城市定位就是把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市场上对目标受众特色和个性的承诺……只有当城市的文化与其存在的功能合理交融时,城市的品牌魅力才能得以发挥。”以美国洛杉矶的卡尔弗城为例,作为美国加州新兴的文创经济区,卡尔弗城从内至外,全面将自身打造为洛杉矶最具标志性的新媒体创意公司及数字媒体创意人才的孵化圣地,吸引了大量文化艺术创意人才与企业聚集。根据2017年4月发布的《卡尔弗城创意经济报告》,至2014年,这个人口仅4万的小城有8540+人从事创意经济,创造了超过11亿美元的收入。首先,卡尔弗城十分注重城市艺术资产的增长,通过打造极富想象力与现代感的城市建筑与灵感空间,为创新人才营造了一个背书自身创意性的城市舞台。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早在1988年便创意性地提出了公共场所艺术计划(APPP),政府立法规定本地开发商必须至少将建筑许可证估值总额的1%用于缴纳仅限于添置城市公共艺术装置的文化信托基金,亦或是在建设项目中添置永久使用的画廊、剧场等艺术创意场所,以及建筑自身的艺术化设计及建设投资。收录至APPP计划的相关永久公共艺术品将保留安装至少20年,并由项目所有者进行持续维护修缮,并由政府集结成册发布《卡尔弗城公共艺术·中心城区文化徒步手册》,引导并开放大众及业内人士探索本地艺术家作品。由此,卡尔弗城实现了将创意“写在脸上”,自然营造出一种创意文化氛围,社区内的公共艺术提高了本地创意社群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乐于表达自我的艺术人才聚集。其次,卡尔弗城很注重对创意人才事业的全方位支持。卡尔弗城拥有十分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除了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更有针对中青年的职业艺术教育——社区大学西洛杉矶学院、非营利性的艺术学院安提亚克学院,提供媒体、艺术、表演、互联网等专业职业教育课程,助力创意产业工作者获取职业技能,不断自我升级、创新转型。面向演艺人才,卡尔弗城推出“表演艺术资助计划”,面向为本地提供音乐、舞蹈和戏剧方面非营利性表演的艺术组织提供资金资助。面向文学美术人才,卡尔弗城政府与卡尔弗城艺术基金会合作推出“艺术家桂冠计划”,选聘在卡尔弗城工作和生活,来自三个艺术学科类别(美术和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之一的优秀个人艺术家,担任卡尔弗城的文化大使和艺术倡导者,给予20000美元奖金与10000美元活动经费,鼓励支持其艺术创作。面向影视及自媒体创意人才,卡尔弗城开放城市公园、娱乐和社区资产用于拍摄取景,通过简单便捷的申请手续,便可以免费在非节假日时间从事多种拍摄活动(包括架设和拆除拍摄设施等),把城市打造为影视创意人才高品质、低成本的“天然影棚”。通过针对性的功能植入与资金项目支持,卡尔弗城以城市背书事业前景,以服务支持个人发展,逐步成为了为洛杉矶媒体及创意人才趋之若鹜的事业舞台。根据《卡尔弗城创意经济报告》,2005年至2014年,卡尔弗城创意产业机构的数量增长了30%,创造了大量高收入的产业岗位,人员同期薪资水平增长了66%。
▼
卡尔弗城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建筑
制造业人才的聚集也是如此,再看国内的昆山,就是通过重视和发展高端国际职教,突破了国内广泛存在的职业教育脱离实际、含金量不高的问题,用“双元、双师”的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产业实际需求对接。
通过为本地的“新城居民”创造职业成长的“跳板”,助力其成为有出路、有面子的“国际精工人才”,昆山吸引和孵化了大量高级精工人才。
2. 以退为进,以惠引人!提供易得的城市“试用装”!
找到了新城在“新城居民”心中的定位,就要进一步从成本和便利的角度,让“消费者”心中的潜在价值提升或获取成本降低,同时便利度提高。我们已经知道,入住一座城市,是一种金钱与时间的双重投资,那么如何降低其心中的“试错成本”,提高“便利度”呢?在此,笔者提出两个策略以供参考——
我们看到,进入到激烈的抢人时代,许多大城市学会了用重金“砸”人口,通过给一笔大金额购房补贴,换取年轻人较长一段时间内本地工作生活。
而对于自身条件有限,希望进一步扩展引人范围的新城经营者们而言,就更要放弃“既要银子,又要人资”的行政思维,学会“以退为进”的互联网式商业运营策略——先放弃“银子”转向“人资”,主动降低资金上的“试错门槛”扩大“流量池”,进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投入“时间成本”。只要走出了新城“消费”的第一步,投入了时间、精力与情感的“新城居民”们,就必然有更高的几率在更久远的时间内长久居住下去。更遑论他们所居住的这段“试用”时间内,仍能成为城市重要的消费活力与经济动力!那要如何提供城市“试用装”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提供廉价、易得且高品质的租赁式居所,这也是为何华高莱斯坚持不厌其烦地强调“蜂族公寓”的原因。建设廉价租赁房这件事,在国内各大城市内似乎已不再新鲜,但本就拥有大量空置商品房的新城也有如此操作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新城的商品房在当前只能做“容器”,承载本就决意在本地常住的人;而商品房即便以租赁房的形式回归租房市场,在个体房主投资收益的取舍下,往往很难保障其居住品质。而如今的年轻人恰恰是一群乐于奋斗却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对居住品质有较高要求。因此优质且廉价的“蜂族公寓”无疑是低门槛的新城生活“试用”门票,是降低“选择困难”的最佳推手。过去,住宅是城市预支建设投资的“股票”;而如今,住宅不只是生活设施更是生产设施,更应成为城市吸引人力“入股”的强力武器!不要总以为“只有写字楼才是生产力”,留住年轻人才的“蜂族公寓”更是生产力!那么,要怎么做好这个“试用装”,事倍功半地强化其引人效应呢?首先,既要“廉价”又要“足量”,就是要想尽办法创造足量仅靠平均工资就能轻松租得起的房子。一方面,要保障足够的“试用装”供给,另一方面还要降低“试用装”的成本。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研究数据,在北京和深圳,2020届毕业生的住房成本占工资比已经超过了40%,其次是上海、杭州,分别占比38%、32%。如今,很多年轻人常会发出“在哪赚钱在哪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感慨,过高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居住成本,会挤压生活品质提升的日常消费需求,还会进一步削弱其“试用期”后长久居留本地的意愿与可能性。
▼
大城市的高住房成本,削弱年轻人长久居留的意愿
再看洛杉矶尔湾,根据洛杉矶住房和社区投资署就给人才保障房的租金划定了限制,租金管制计划确保租金不能够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30%;同时以密度奖励计划,用建筑密度和资金支持,鼓励开发商保障新建住宅项目中30%用于人才保障房。
一方面提高保障房数量,另一方面控制保障房的租用成本,极大降低了新城新居民的“试住”经济压力,提高了其本地消费的积极性,提升了本地文化商业活力。进一步,要让“试用体验最优化”,越是繁华地带越要更多布局此类“蜂族公寓”!“试用”的逻辑,就是要向“潜在消费者”提供“消费者”所获同质,甚至更廉价、更便利的“产品体验”。虽然如今各地都在加快租赁式住房的建设,但我们都习惯于将高价值的土地留给办公、商业、高价商品房,而将租赁式居住空间放置于边缘地带,新来的“试用者”们只能居住在边缘地带,很难便捷直观地体会到新城的魅力,这难道不是对新城建设的最大浪费吗?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北美最宜居小城市的尔湾是如何做的——为了让尚处奋斗初期年轻人群更安心地在本地工作生活,尔湾政府鼓励开发商在建设面积有限但配套优质的“单人公寓”(SRO)。SRO单元是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形式之一,一般SRO是一个多租户建筑,每个房间可租住一个或两个人,租户通常共享浴室或厨房,而一些SRO房间可能包括小厨房、浴室等功能,并限价按月出租。为鼓励开发商在建设商业住宅项目时配建一定比例的SRO单元,此类项目根据《城市密度奖金条例》可享有建设规模鼓励。这些SRO多数处于尔湾商务区核心片区,年轻人们通过廉价的资金不仅可以享受核心地段高品质且便利快捷的都市生活,在车轮上美国亦能体验到步行也能与其他同项目的住宅单元享受同品质的社区服务。优质的社区商业,健身房、游泳池等配套,Parc Derian Apartments、Metropolis、Rize等高品质住宅区及中心城区的知名酒店都提供SRO住房单元。登录尔湾官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得政府机构整理的本地SRO租用信息,根据个人需求筛选申请适用项目。低成本、高便捷、优品质的“城市试用装”吸引并留住了大量高知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又进一步成为尔湾吸引国际。尔湾商务区52%的居民为18-34岁的年轻人,这群高知且充满活力的“新城居民”支撑起当地每年超过60亿美元的经济贡献。
▼
尔湾社区短距离步行范围内的商业、休闲配套
除了要在繁华地段多布局,还要进一步强化“蜂族公寓”定制化功能。要让公寓“设计更酷炫,功能更复合,配套更高效”,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居住体验。
以华润有巢国际公寓为例,一方面,以开放式街区形态串联居住组团,明亮的色彩,活力多元的公共空间,营造活力开放的社区形象;另一方面,植入共享咖啡活动区、会客区、多功能休息区、游戏娱乐区、书吧区、健身房等交流娱乐设施,营造复合便利的社区生活;利用便利的智慧公寓管理体系,创造更加现代便捷的居住体验。当然,不是所有新城都要建设极致酷炫,拥有高端国际社区功能的租赁公寓。具体要建设什么样的外观,划定多大的居住面积,植入什么样的生活配套,都要结合本地基础因地制宜,根据“试用者”实际的需求,量身定制“好生活”才是关键。当前,全国各地都了解并开始积极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未来杭州30%的新增住房将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北京更是率先开始探索集体土地租赁住房,2017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将北京市全域纳入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政策范围。有了越来越多的政策保障,新城更要主动做好谋划与建设,让城市的“试用装”发挥最大效用!
不仅要设计城市的“试用装”,还要精心设计城市的“试用体验”,让潜在的“新城居民”能够更直观便捷的体验到新城的活力与未来。
李忠先生常常强调,鉴定一座新城是否成功,就要看其是否能够“白天熙熙攘攘,夜晚灯光明亮”。确实如此!斯堪的纳维亚谚语说“人往人处走”。可以说,人,是“人最大的乐趣”,也是“人的归属感与信心”。丹麦著名建筑大师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空间》中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人是很直观和感性的动物,直观体验比经济数据往往更有说服力!工业厂房能创造GDP却很难创造烟火气,而人气带来的都市繁华感,恰恰是潜在“新城居民”对新城当前发展成果,乃至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判断依据。要知道,新城聚人气、拥繁华的美好未来,不仅要靠政策和规划勾勒,更要靠人来“烘托”,形成“以人引人”的势能!试想走进一座建设新城,即便高楼林立、马路宽阔,却鲜少见有人骑车、行走、生活在其中,你会如何评价这座新城?“鬼城”之类的字眼大概率会在脑海中浮现。而我们当前仍有很多新城,忙于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城市载体,却用松散的功能布局和人行不友好的交通环境与公共空间,冲散了人群,冲散了人气。诚然,城市人气的聚集往往是延后于城市建设进度的,但“新城居民”最需要的,恰恰是更加“唾手可及”的繁华体验。因此,要让新城的热闹和人气唾手可获取,便捷好体验,就要主动谋划,让人气“外显”,让“人”看到“人”——生活着的人,工作中的人,来造访的人,幸福的人。首先,可以打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售城处”,用复合的功能让不同目的的人“聚起来”,让他们彼此看见。这就要求我们以开发的思路反向影响规划,将新城标志性的产城功能集中布局,强化功能的横向、纵向混合,让工作的人、生活的人、造访的人彼此共享同一个片区,共同形成易于感知的“人气场”。还要以“小街区、密路网”的人行尺度规划街区,让街区“宁可窄一点不要宽一点,宁可短一点不要长一点”,不需要很多人也能形成“人挤人”的热闹氛围。韩国首尔的DMC数字媒体城便是如此,通过强调用地功能混合,以“上宅下店”的方式,实现楼上住宅加办公,楼下购物与休闲,集中展现新城多元丰富的产城魅力。
▼
韩国首尔的DMC数字媒体城
同时突出宜人的街区尺度,用更窄的街区界面,增加人群碰面的可能,让本地居住的人,商务造访的人,探访美食的人,来此追星的人,本地工作的人穿梭于其中,显得DMC时时刻刻都充满着人气。
而对应的反例,也同样是邻国韩国的松岛新城,作为韩国举国重金建设的“未来之城”,松岛新城无论是投资还是建设理念无疑都在韩国内首屈一指,然而建设近20年来,人口导入及产业发展效率欠佳,陷入“鬼城”的舆论风波。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松岛新城人口至2019年已达14.3万人,虽未达到最终规划目标的25-30万人口,显然并不算是个小数目。那是什么让《每日邮报》的报道断定这座新城已成为“切尔诺贝利式”的“鬼城”呢?根据彭博社深入考察后发现——“很多人住在这里,但你看不见他们,这座城市是有生命力的,但这种生命力是看不见的。”规模宏大的城市尺度意味着人类活动彼此相距甚远,10车道的宽大路面、规模巨大的中央公园冲散了人气,但“某一刻,我们发现在一条更狭窄的街道上,松岛突然活了过来。这里感觉有点像我们在首尔……和首尔一样,这些建筑是冈萨雷斯所说的高密度混合用途建筑,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商店……这是松岛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新城就是“新故乡”,DMC成功的关键,无疑在于用空间和功能的集中布局,引导了创新社群的连接与构建。类似的,笔者曾经造访考察过深圳前海地区,片区道路宽敞整洁,大厦林立,建设的品质和规模令人震撼,但考察之行让笔者留下深刻记忆的则是其中规模并不大的基金小镇。傍晚时刻,基金小镇中欢快奔跑的孩子们,悠闲“溜娃”就餐的老人,拍着网红照的年轻人,伴随着步履匆匆的城市白领,品着咖啡的商务人群,有着不同目的的人共处在其中,共同构成了前海片区独具烟火气与人文活力的一幅画面。显然,这个“售城处”并不需要很大的规模,关键要从人视角出发,设计出丰富且具有新城自身特色的产城体验。同时,也可以用丰富有趣的“城市活动”,吸引室内的人“走出来”,让他们更容易被看见。规划与功能固定了怎么办,还能用活动和公共空间功能的植入,让室内的人没事“走出来溜溜”。以宁波的鄞州南部商务区为例,写字楼林立,经济数据高企,在宁波人心中很长时间内却仍是到了晚上就没人的办公地。但恰恰是在2020年疫情肆虐的逆境之中,鄞州快速抓住“地摊经济”的热点话题机遇,在商务区水街等公共空间举办“鄞州之夜YEAH YEAH夜市”。主题夜市通过沉浸的场景、青春的主题、精细的管理,充分吸引了大量本地写字楼里、高教校园中的年轻人群主动“走出来”,参与其中、秀出自己,引爆了南部商务区人气,成为宁波市民口中的热点话题,甚至受到央视等媒体的争相报道。通过人气活动的举办,鄞州商务区在宁波人心中的形象得以转变,从晚上没人的办公区,变成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市民夜经济磁极。
▼
鄞州之夜YEAH YEAH夜市
重塑了新城愿景,策划好城市“试用装”,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城市品牌应该如何传播,以实现在潜在“新城居民”圈层内“知名度家喻户晓”。
而探讨城市品牌的传播,我们首先要完成认知上的两个转化——首先,不同于企业/个人品牌,城市品牌利益的主体由其利益相关者所共有。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城市是由多元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创造并共同分享的产品,因此,城市品牌与普通的企业品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权利主体并不是明确的个体,而是由城市利益相关者所共有。对于“新城”这种特殊的“产品”而言,其消费者的构成是十分复杂且多元的——本地生活的“新居民”,造访休闲的“游客”,投资置业的“炒房客”,因公而至的“商旅”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往往也恰是城市品牌与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者。区域品牌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基思·丹尼(2014)在其著作《城市品牌 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强调了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中的关键性作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城市品牌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最有效的城市品牌化措施会将大范围的当地成员纳入到地方新信息的制作和传递过程中。同样地,也有很多有力的证据表明,那些没有融入甚至疏离当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城市品牌化措施注定会以失败告终。第二,在现代城市发展和管理中,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于人们能否接受把城市品牌化作为重要的知识领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城市品牌化策略融入的群体越广泛,对其产生的怀疑也就会相应地减少。”也就是说,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并深信其理,城市品牌就具备越强的传播力与说服力。再者,从大众传媒走向分众传播,新城品牌比以往更容易实现自下而上的传播与共建。进入“智媒时代”,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定制化,大众传媒被逐渐被更多小圈层的分众传播所取代。随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被更多圈层渠道所替代,更为广泛的城市利益相关者们获得了传播及塑造城市形象的能力,新城品牌的“共创时代”正式来临。每个生活、工作、造访的人,在一座新城的体验,对一座新城的评论与传播点赞,都能成为丰富、延伸并传播新城品牌内涵的助力。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崛起的网红城市们,也纷纷印证了这种城市品牌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主体从官方到民间,叙事方式从宏观到个体,传播形态从观看到参与”。4Cs理论中最后一个C——沟通,给了我们一种城市品牌传播新方法论——即新城要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让内外营销同频共振,让更广泛的人群加入进来成为新城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声形成品牌合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城人沟通强化连接,让居民自发成为城市的“自来水”。对新城运营者的考验从传统的媒体实力,转变为动员、沟通和服务“城市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也就是通过“人民城市为人民”,带动“人民城市人民建”。
▼
通过城人沟通,扩大城市品牌传播
那么,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强化沟通,调动居民的力量,共创新城品牌呢?
▍“卷入”一切能“卷入”的人群,构建城市形象“共建体”
毛主席曾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今天,新城品牌的建设亦当如是。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新城经营者们应成为引导者与发起人而非制定者和管理者,通过与广泛利益相关者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上的沟通与合作,吸引更多人主动“卷入”城市庞大的传播共同体之中。
新城可以主动设置议题,通过制造与城市品牌调性相关,且利益相关者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激活和鼓励更多的城市相关利益者们积极参与城市品牌的传播与表达。日本柏叶新城也是如此,通过让多元社群主体参与新城社会工作,新城展开了全民社工化的创新实践,将更多的新城居民“卷入”柏叶“未来新城”的城市品牌建设之中。一方面,通过在居住社区内建设社区儿童综合体并鼓励举办各式趣味的家庭活动,构建年轻家庭的互助联络社群;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养老医疗体系服务老年群体的同时,举办“长者沙龙”等活动,鼓励老年群体发挥余热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同时,通过社区设计沙龙等社群活动的组织,鼓励市民参与到未来城市的畅想与规划工作之中。通过城市经营者的倡导与引导,让更多人“投身其中”,相信并主动建设、维护城市形象,让城市形象与文化精神不是“空中楼阁”,而能“见人见事”,将为城市品牌增添更多动人的“人情味”!
▼
日本柏叶新城
▍持续回应“居民代表”的诉求,塑造新城“营人”好口碑
俗话说“谁不说俺家乡好”,人们自发的宣传与维护,是城市的“口碑”,是品牌传播与危机公关时的有力后盾。正如马格·戈拜(2011)所述,“口碑具有可信性,被人信任,因为它依据的是人自己的亲身体验。”
对于外部群体而言,判断一座城市究竟是否如与其所宣传的一致,最佳的参考就是生活其中的人最为直观的评判。如今,各地政府纷纷将“营商环境”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设重点。如果说良好的政商关系有利于“以商引商”,为城市吸引更多产业投资,那么良好的“城人关系”,就事关城市形象的“口碑”传播,乃至“以人引人”的成败。因此,“营人环境”建设同样重要!我们已经知道,城市引人不是“一锤子买卖”,要靠长久的服务与持续地回应,赢得并塑造“好口碑”。而打造良好的“营人环境”,关键要抓好善于且乐于传播体验,对城市口碑具备较强影响力的KOL(关键意见领袖)与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即“社群意见领袖”与“关键意见居民”,与之构建良好长效的沟通模式。先看美国尔湾新城,构建起了一个长效沟通机制——CHAT WITH THE MAYOR(与市长聊聊),市长会定期与当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领袖会面沟通,就交通安全、校园建设、食品安全、少数族裔权利、防疫措施等多种城市运营主题进行意见交流。每一期“与市长聊聊”的沟通过程都上传至Youtube(油管)官方账号上,并同步更新至尔湾政府官网,便于市民观看了解。新城的运营者可以通过主动设置城市议题,将这些“关键意见者”们的关注点引导至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和推进的品牌主题内容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带动社群讨论和“口碑”传播。再看国内,以芜湖市为例,自2021年3月起,芜湖市持续举办“畅聊早餐会”,至2022年12月9日,“畅聊早餐会”已组织74场,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键部门会邀请本市企业、市民、团体共商城市发展相关话题,每期主题都有不同,构建政府与各行各业“居民代表”间的沟通桥梁。而让这一长效沟通机制“破圈”的,是2021年8月的第十九场——围绕“芜湖如何提高城市软实力”的话题,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市长宁波,邀请了知名电竞主播@芜湖大司马韩金龙等6位本地自媒体工作者共同讨论。“芜湖,起飞!”这一网络热语就是出自韩金龙之口,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的他在直播时常常向网友热情宣传自己家乡芜湖,直播中喊出的“芜湖(呜呼谐音),起飞”更成为了全网热传的热梗,可以说是互联网世界的芜湖市“野生代言人”。凭借韩金龙庞大的粉丝基础,以及电竞主播参加政府会议的冲突性,这场“畅聊早餐会”快速在年轻群体内引发热议,网友们在打趣韩金龙的同时,也为芜湖市政府主动与年轻人沟通,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的行为点赞。在哔哩哔哩上,网友转载芜湖新闻网报道这场早餐会的新闻至今(2023年2月)已达成600+万的点击量。而随后,芜湖市宣传部更是趁热打铁,主动“下场玩梗”,与@芜湖大司马共同制作宣传歌《芜湖起飞》,MV一经发布快速获得广泛好评与转发,网络播放量超过2000万,网友纷纷表示“种草了芜湖”,“一定要去看一看”。话题并未就此昙花一现,延续这一热度,芜湖市相继委任韩金龙为“芜湖市青联常委”,2022年1月更是成为市政协委员、当选市政协常委,参加芜湖市“两会”,2月受聘担任镜湖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招商大使,4月作为引才嘉宾参加2022年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紫云英人才云上双选会”人工智能专场,6月参加飞young江城青春留芜专场活动,成为“青春芜湖推介官”……以韩金龙作为城市与年轻创新人才分享政策,与电竞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沟通发展机遇的“桥梁”,芜湖市顺势而为,将此次事件转化为城市长效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
芜湖夜景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当前有很多小城市与新区已经注意到了“意见领袖”的价值,主动邀请本地“腰部网红”和外部“头部网红”参与到城市品牌的活动中,协助宣传造势,但并不是所有此类行为都能够获得成功。可见,仅仅意识到要抓住“社群关键意见者”还远远不够,更要学会如何“沟通”。
一方面,要放下身段以社群大众喜爱的方式平等“沟通”;同时,要积极“响应”“社群关键意见者”们所代表的社群对城市的认知与诉求,调整城市品牌与建设策略;最后,还要形成长效可持续的“沟通”机制。进入“抢人”的城市“大逃杀”时代,新城建设从“硬实力”的比拼转向“软实力”的竞争,只有转变思维,从“心”出发铆定愿景,降低门槛“先试后居”,让城市与“居民”成为共创的伙伴,才能更好地“以情动人”,让新城变成新居民的“新故乡”,引领新城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欢迎关注、设为星标★及时掌握精彩内容!
转载注意:注有全景网、图虫创意的图片,属于华高莱斯购买版权使用(仅限华高莱斯使用),转载请删除!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企业微信
中国城市发展智库·城市内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