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报告来源:报告研究所)
一. 最新化债方案对国内经济影响几何?(2024 年 2 月)
1. 最新化债方案
2024 年 1 月中旬,据财新网报道,中央对 12 个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 文件已下发,划出了严控新增项目、支持保障项目、停缓在建项目等具体领域或条件。 这 12 个重点省份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 甘肃、青海、宁夏,即此前地方化债所说的债务高风险省份。 这是 2023 年 7 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 子化债方案”之后进一步明确的化债方案之一。2023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 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35 号),旨在从融资端对地方政 府融资平台化债做出指导。2023 年 10 月起全国多省/市密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用于 偿还存量债务。截至 2023 年末,贵州发行规模超 2000 亿元,天津、云南、湖南和内 蒙古也超过 1000 亿元,全国 29 个省/市共发行 1.39 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以借新还旧 的方式,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为显性债务,占用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
到 2023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国办发[2023]47 号),办法要求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12 个重点省份在地方债务风 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需控制新建政府投资项目,清理规范在建项目。这就是本文开头 财新网所报道的最新化债方案内容。我们在前期发布的各省经济分析系列报告中统计出 前十五名负债率较高的省(直辖市)。可以看出,这 12 个省处于前 15 名 之内。
从受影响的项目投资领域看,12 个重点省份的交通(如机场、运河、城轨)、社会事业 (除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外)、市政(除电热气水)、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除国家算 力枢纽外)、楼堂馆所、棚户区改造等领域新增投资受到较强管控;此外,相关领域完 成率不足 50%的在建项目可能面临缓建乃至停建。不过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 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房地产三大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以及 50%完 工率以上的项目还有一定的投资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2024 年化债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之下,政府投资的发力点一则可能更倾 向于支持经济强省维持一定的基建投资增长;二则可能由传统的基建(交通、市政、 产业园区等)更多转向房地产“三大工程”等重点领域。
2. 基建投资受限,影响几何?
基建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又是 GDP 的重要组成 部分。重点省份基建投资受限或将对相应省份投资形成一定制约,投资对 GDP 的拉动 也大概率受到影响。 化债背景下,2023 年全国多个省份投资已经受到一定影响。2023 年 31 个省份中,仅 浙江、上海、北京、内蒙古、新疆和西藏 6 省(市)完成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 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为负的省份共有 9 个,除了湖南、山西、江西 3 省之外,其 余 6 个省份均属重点化债省份,可见 12 个重点省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我们将目光聚焦到 12 个重点省份,2023 年其基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已 多数不及全国水平。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看,11 个省份(广西暂未公布数据)中仅辽 宁、内蒙古、黑龙江实现 10%以上的增速,其余增速均未明显超出全国,而云南、天 津、甘肃和青海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11 省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按其 2023 年基建投资体 量作为权重,加权平均也仅为 0.8%左右1,明显低于全国 8.24%的水平。同时,2023 年 12 个重点省份中仅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达到目标,而半数省份固定资产 投资出现同比负增长,12 省同比增速按其 2023 年固投体量作为权重,加权平均值为1.8%,也低于全国 3%的水平。投资增速相对较低,对 GDP 增长形成一定掣肘,对应 的,2023 年 12 个省份 GDP 合计占全国比重为 17.2%,比 2022 年的 18.4%也明 显下降。
那么如何看待 2024 年化债省份基建投资受限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 12 个重点省份基建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统计。由于统计局 2017 年后 不再公布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建投资的绝对金额,我们以 2017 年各省统计局公布 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热气水、交运仓储邮政、水利环境等)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数额 为基准,通过历年同比增速推算 2017 年后的绝对金额2。2022 年,12 省合计基建投资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 30.4%,2017-2022 年平均为 29.9%。与全国对比看,2022 年 12 省合计基建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约为 25.7%和 30.4%,2017- 2022 年平均比重分别为 25.3%和 27.5%。
综上,可以看出 12 个重点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约占三成,同时 12 省固定 资产投资约占全国的三成。以此为基础测算,若 2024 年 12 省份基建投资同比下降 10%-20%,可能拖累对应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 3-6 个百分点,同时拖累全国基建投 资下滑 2.5-5.1 个百分点,进而拖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 0.8-1.7 个百分点。 投资受限的趋势在今年各省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12 个省份除内蒙古外, 2024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均维持不变或调低,而重庆、广西、天津、吉林、甘肃 5 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调降幅度甚至超过 3 个百分点。
3. 政府如何弥补?
虽然 12 个省市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出现了下调,但 2024 年其 GDP 目标加权平 均值仍在 5.5%左右,略高于全国 31 省加权平均目标的 5.4%。因此如何完成各省确定 的较高 GDP 目标,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消费与投资是政府发力的两大方向。我们在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年度展望《遵循市场, 提振信心》中,预计 2024 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比 2023 年进一步加快,或能达到 10% 以上,鉴于重点化债省份基建投资或将受到一定限制,这一预期目标可能需要下修。除 非政府投资发挥“托底”作用——一则增加经济强省一定的基建投资增长;二则将传统 基建(交通、市政、产业园区等)转向房地产“三大工程”等重点领域,否则较难抵消 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若其余指标维持不变,按照全国基建投资 2024 年同比增长 6.5% 测算(相当于化债拖累全国基建投资下滑 4 个百分点),或将拖累 GDP 下滑 0.17 个 百分点,2024 年 GDP 同比达到 5%有一定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仍需重视消费支出对 GDP 的拉动作用。我们在年度展望中分别预计 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分别同比增长约 6%和 5.5%,最终消费支 出对 GDP 拉动 3.7 个百分点。若要进一步提高消费带动 GDP 增长,大约需财政支出同 比提高 1 个百分点至 6.5%或社零同比提高 0.5 个百分点至 6.5%。 就 GDP 的拉动效果来说,提高私人消费比提高政府消费更好。我们关注重点省份 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也可以看到拉动私人消费的取向较为清晰。重 庆、天津、吉林、甘肃 4 省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明显调降,但其 GDP 目标并未 调低,我们观察到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目标均设置在 6%及以上的较高水平, 其中重庆甚至设置在 7.5%,较 2023 年目标值调高 1.5 个百分点。12 个重点省份整体 看,2024 年社零同比增长目标调高的有 3 个(重庆、辽宁、黑龙江),目标维持不变的 有 2 个,其余省份调降幅度也均未超过 3 个百分点。
那么 2024 年政府如何刺激地方消费支出?我们尝试从地方两会报告中寻找答案。 不论是经济强省广东、浙江,还是化债重点省份如重庆、辽宁,2024 年促消费的着力 点一在于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以旧换新; 二在于发掘新消费增长点,包括数字、绿色、健康、文旅体育等新兴消费。 政府消费券仍然是促进消费的有力工具,能起到较强的撬动作用。广东省政府报告提 到 2023 年省市联动举办重大促消费活动超 340 场,发放消费券 5.7 亿元、拉动消费 83.9 亿元(撬动倍数约 14.7);黑龙江政府报告指出 2023 年开展促消费活动 500 多场,发放政府消费券 6 亿元,带动消费 120 亿元(撬动倍数为 20)。若 2024 年全国发行消 费券达到 150 亿元,按照 15 倍的“乘数”估计,有望撬动全国消费增长 2250 亿元, 相当于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 0.48 个百分点。
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回顾与前瞻(2024 年 6 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这是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观点。同时会议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 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 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今年 4 月政治局会议召开,宣布今年 7 月在北京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市场对本次三中全会的改革重点较为关注。我们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一轮方案的谋划绝非从零开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 来围绕经济体制已经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成果,2023 年 4 月以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 化改革委员会已经召开五次会议,涉及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农村改革等多 方面议题。本文我们尝试从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涉及的部分重点议题出 发,结合近年来经济领域重点问题改革成果以及当前经济形势,讨论下一步可能的部 分改革举措。
1. 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深化 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出要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 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 向发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高,从我国 16 个省份以及全国 2022 年数据来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越高,其人均产出也往往更高。而构建 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就是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之间 寻求平衡,重点一则在于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产权保护、现代企业制度和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二则在于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公平准入、市场定价, 支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实际上 2012 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和产值不断增长。国家发 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较 2012 年的 1085 万户翻了两番, 增长至 4457 万户。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在 2012 年已经超过 了 6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 年-2015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脚注)完成额增 速一直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不断上升,2015 年 5 月 达到阶段性高点的 65.4%。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日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优化产 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除了民营经济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也得到较快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 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2014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 1.26 万亿美元,比 2013 年下跌 8%。中国 2014 年吸收外资规模达 1196 亿美元(不含银行、证券、保险 领域),同比增长 1.7%,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实际 使用 FDI 资金(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值)在 2013 年-2022 年连续 10 年维持正增长,2021 年同比更是达到 14.9%。
2023 年,国内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中前进特征。但也要看到,受国内房地 产市场调整、国际贸易环境逆风的影响,我国民间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明显放缓。 2023 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为-8.8%、9.9%和6.2%,增速均不及同期全社会投资同比数值。外商直接投资也在 2023 年同比转负至8%。2024 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略有回暖,但外商投资增长仍在下滑。国家统计局数 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 0.5%,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4.5%;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 7.7%,民营经济发展有所回升,民间投资潜力得 到释放。但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人民币值)同比下降 26.1%,降 幅较去年进一步扩大。
在此背景下,中央对鼓励民营经济、推进对外开放等作出进一步指示。2023 年 4 月召 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的意见》,指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 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2023 年 7 月通过的《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指出 要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 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2023 年 7 月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国办 等发布多份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法治保障等多方面入手, 为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并将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等领域鼓励民间 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对于吸引外商投资,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
4 月 30 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我们认为进一步激发民营、外资企业信心与活力,后续可能 会重点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或可关 注强化基础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提高各级政府服务意识与能力、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2. 财税体制改革:财权与事权进一步匹配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财 税体制改革”议题下提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制改革和地方税体系、理顺中央 和地方的事权关系这三大问题。而在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 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也讨论了进一步理顺统一税制和分级财政的关系、理顺中央和 地方职责关系,以及预算决算监督管理。 2019 年 9 月,为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 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三项主要改革措施,一是保持 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即中央分享增值税的 50%、地方按税收缴纳地分享增 值税的 50%。二是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三是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 步下划地方,以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
2013-2023 年,财政的“两本账”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占比在 85%以上, 2022 年上升至 86.4%,而同期地方收入占比在 54%上下波动,未明显上升;政府性基 金预算支出地方占比在 95%上下波动,而地方收入占比在 94%上下波动,并且一直低 于支出占比。地方职责相对较多,而财税收入能力差异较大,加之央地税收分成,地 方财政收支缺口逐年扩大。2023 年地方两本账收支缺口扩大至 14.9 万亿元,比 2013 年的 4.3 万亿元提高两倍以上。 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一则需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二则需要地方政府 发行专项债等进行筹资。但要看到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能力受自身收入所限,无法覆 盖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的增长。2017 年后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两本账收入比重明显增加, 2022 年上升至 98%,明显高于 2013-2017 年平均 68%的水平。2017 年后转移支付占 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的比重出现明显下滑,表明仅靠中央转移支付尚不足以支撑地方财 政支出。也是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开始明显增长,从 2018 年新增 1.25 万亿元,到 2023 年新增 4.19 万亿元。 随着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扩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也在不断增长,2011 年后地方政府杠 杆率反超中央政府杠杆率,并且整体增长相对较快。截至 2024 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杠杆率分别较 2011 年上升 16.5 和 7.9 个百分点至 32.8%和 23.9%。并且近 年来部分省份隐性债务压力也有所加剧。我们认为从改革角度出发,财政支出如何增 质提效固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财政收入如何更好优化央地财权与事权分配或许也是改 革应有之义。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 2024 年经济工作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其中之一 就是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对“谋划新一轮财税体 制改革”做出部署,指出要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后续大概率会继续提出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如何期待?我们认为可以关注省以下分税制落地、减轻地方政 府支出责任、推行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细单、加强地方财力稳定可预期程度、地方税收 来源优化、个人所得税进一步规范等。
3. 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加 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议题中提到要完善主要有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 系。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 见》,提出依照一是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健全制度,创新监管、问题导向,分类施策 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等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 快培育、发展数据和技术要素。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央 行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健全市场化利 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建设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 率传导机制;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2022 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我国存贷款利率、债券市场利率有所下降,而央 行在引导市场、预期管理方面也更加积极,例如 2024 年 4 月、5 月央行多次在例会或 媒体访问中提示关注长期国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认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 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我们认为增加政策与市场交流、优化预期管理 固然有助于提高政策前瞻性和可预期性,但作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供需匹配的信号指标,利率的市场价格仍需得到政策端足够的重视与顺应。
资本市场是一个经济体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反映 的是预期,体现的是信心。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股债融资稳步增长,上市公司行业 结构明显优化、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 健全。2023 年 2 月份,经过 4 年的试点,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全面实施,这标志着我 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从央行公布的社融数据看, 全面注册制改革实施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不升反降,而企业债券融资占社 融比重自 2020 年中开始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并未扭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依然可谓“任 重道远”。 2023 年 7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3 年 8 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 IPO 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2024 年 4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 见》(即新“国九条”),涵盖发行上市准入把关,上市公司、证券基金机构、交易等多 方面监管,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内容。我们认为后续或将再次部署深化资本市 场改革,平衡好“放管结合”的力度,除了进一步落实监管层相关措施,也可关注市 场和法治约束的强化,而提高股债等直接融资占比或仍将是一个重要抓手。
除了金融资本市场,其他要素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 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 2023 年 7 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电 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 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 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11 月召开的二十届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 实施意见》,指出电力、油气、铁路等行业的网络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是我国国有 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要对自然垄断环节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 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5 月 23 日山东座谈会上,国电投、深创投等多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发言,就深化电力体制改 革、发展风险投资、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优化外资 企业营商环境、推动香港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推动城乡融 合发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提出意见建议。我们认为,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夕,本次座谈会相关议题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4. 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当前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资本投入增长放缓,我国经济发展或许要更多依靠全 要素生产率提高。现代经济体制下,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表现为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组 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的作用。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或许指 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正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认为,后续可能会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发展。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 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生产要素自由 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生产要素中土地、人才、资金在城乡、省际的流动渠道已经 愈发畅通。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 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的基本原则,第一即是市场决定,有序流动。 这应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有为政府”一 方面需要提供一定的宏观调控、必要时托举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以市场为主,建设 “服务型、响应式的政府”,让城市产业自行寻找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此外,除了传统 要素的转移,技术和数据等新型要素的共享使用也愈加重要。 我们理解,新型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当前较为优先的抓手或在于国有企业改 革的深入实施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广。 对于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围绕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可关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制度保障等方面深化改革。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着力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强化刚性兑现和考核。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围绕农民财产权益的核心可关注以下几点。一、承包地“三权 分置”(“三权”指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制度完善:包括土地流转 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扩面等;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如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 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4 月 30 日政治局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作为今后五年甚至十年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风向标,二十届三中全会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作为基本 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高水平迈进,中央与地方、省以下政府间事权财权 匹配的进一步优化,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都将有助于在新 时期促成新型生产关系和形成,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三. 消费税改革——财税改革系列研究之一(2024 年 8 月)
本报告文件将分享到报告研究所知识星球,扫描下方图片中二维码即可查阅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入群方式:添加助理微信【touzireport666】,发送「个人纸质名片」或「电子名片」审核后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