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确的锁骨下静脉盲穿方法同样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同时不依赖超声引导可适当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
物品准备
外科手套、手术帽、口罩、碘伏、清创包、利多卡因、注射器、肝素盐水、缝合线、中心静脉导管包。
2
体位
平卧位,肩下垫枕,头后仰转向对侧,这样颈部肌肉牵拉锁骨可使锁肋间隙增大便于穿刺。
3
准备
取好针线,穿刺针吸取少量肝素盐水,肝素盐水预冲导管等,做好准备工作。
选取锁骨中点下 2~3 cm 处为穿刺点,避免离锁骨过近,以免进针角度不正确难以穿刺成功。
4
消毒铺巾
铺巾:
5
局麻
2%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6
穿刺点进针
左手指示穿刺方向,右手持穿刺针,负压状态下进针,针尖斜面面向内下方,指向胸骨上窝,与胸壁夹角小于 10°,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缓慢进针,进针约 4~7 cm 后刺入锁骨下静脉可见回血,停止进针。
7
顺入导丝
左手固定穿刺针,避免穿刺针来回移动以免针尖移位,右手顺入导丝,尾部留够长度以免撤出穿刺针时导丝滑入。
8
扩皮
撤出穿刺针:
沿导丝扩皮:
9
置入导管
将导管沿导丝顺入,深度约 13~15 cm,撤出导丝并迅速关闭导管,避免进入空气。
注射器回吸,检验导管是否通畅。
肝素盐水冲洗导管。
10
固定、包扎
缝合固定导管。
无菌敷贴包扎 U 形固定导管尾端,接入液体再次确认导管是否通常无阻。
最后,可拍片或彩超检查确认导管位置。
1
解剖基础
锁骨下静脉为第 1 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有颈外静脉和肩胛背静脉注入。在该三角内,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下动脉第 3 段前下方,在前斜角肌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二者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为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全长约 3~4 cm,宽约 1~2 cm,呈轻度向上的弓形结构,与锁骨内 1/3 段几乎呈平行走行。深度: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形成交叉点处 2~2.5 cm。
图源: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2
适应症
① 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测量中心静脉压);
② 严重创伤,各类休克的液体复苏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
③ 各类大中手术,尤其是心血管、颅脑和腹部大手术术中术后监护;
④ 需长期输液或接受完全肠外营养的病人;
⑤ 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补液病人;
⑥ 外周静脉置管困难;
⑦ 临时起搏电极植入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等。
3
禁忌证
① 穿刺部位的感染;
② 锁骨或近端肋骨骨折或可疑骨折;
③ 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相对禁忌症
① 凝血功能障碍;
② 病态肥胖;
③ COPD、高度肺气肿、呼吸困难病人;
④ 小于 2 岁儿童;
⑤ 躁动病人。
4
锁骨下静脉与其他穿刺部位比较
优势:
① 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时间较长;
② 导管相关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较其他备选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低;
③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于股静脉穿刺,导管移位、血栓形成都要低;
④ 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不易塌陷。
劣势:
①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难度较大,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如血气胸等)发生率高且较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
② 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误伤动脉,少量出血,血肿,导管异位)较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风险性高;
③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误伤动脉出血时,不易压迫止血。
5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① 穿刺进针回吸活塞柄回顶
多为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立即退针并局部压迫 15~20 分钟,只要不重复误穿,多数可压迫止血。
② 穿刺针进针回吸可见气体
多数为穿刺点选择欠佳或穿刺角度不正确误穿入胸腔,需退针,拍胸片或胸部 CT 确认胸腔气体量,如量少可自行吸收恢复,如量多,需进一步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引出气体。
③ 穿刺针回吸血液顺利,但进导丝不顺利
可能是针尖方向不对,转动针体调整穿刺针斜面方向再次顺入导丝。或穿刺针固定欠佳导致针尖移位,需重新穿刺。
④ 误入颈内静脉
如拍片或彩超显示误入颈内静脉,如短期补液用,可暂时不做调整,如长期使用或作他用,据情况需重新调整。
⑤ 穿刺点局部出血
术前注意检查凝血功能,术中避免反复穿刺,术后密切观察,早发现早处理,通常情况下可局部压迫止血,及时更换敷贴。
⑥ 穿刺部位红肿疼痛
可能出现穿刺部位感染,术中及术后护理注意无菌原则。如怀疑感染,可取穿刺点渗液或撤除导管后行细菌培养,必要时血液培养,据药敏给予抗生素治疗。
也可能为血栓形成,需进一步查彩超明确,如出现血栓,需据情况给予抗凝治疗。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并非适合每位患者,穿刺前一定要评估病情,了解穿刺装置,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入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穿刺点,动作要轻柔,不仅要会操作,更要熟悉并发症的处理,在临床实践中多操作穿刺,自然会更加顺利。
最后,为大家附上完整操作视频。
图片及视频 | 作者提供
题图 | 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