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在东亚文化圈范围之内,说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徐福必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对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日本而言,徐福东渡故事早已内化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渗透甚深,上至庙堂神祠,下至民间俗说,无不有其身影。
徐福东渡的诸多细节,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又皆有渊源。因此,徐福东渡故事的形成史,几乎就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史。细细品来,颇有趣味。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的徐福登陆纪念碑
图源:新宫市市政网页
关于徐福东渡日本故事,日本历史上可见最早的记述是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
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仙方,求長生不死之药于日本。日本向彼国(注:即秦)求五帝三王遗书,始皇悉送之。其后三十五年,彼国焚书坑儒,孔子全经遂存于日本。此事异朝(注:即中国)之书中有载。(笔者译)
北畠亲房(1293年–1354)是日本南北朝时期(1337年–1392)的公卿与历史学家。其所著《神皇正统记》一书,上起神话时代,下至后村上天皇践祚,是日本中世史上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由此可知,徐福东渡日本一事是当时日本上层贵族与统治者的基本认识。而这个共识,又是怎么来的呢?恐怕还要从徐福事迹开始谈起。
重要文化财 《神皇正统纪》白山本为写本中最早版本
图源:白山比咩神社
一、徐福传说的来源
徐福事迹,首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与淮南衡山列传。根据《史记》的记述,徐福(秦始皇本纪作“徐巿”)是一名齐地的方士,以海外有仙山、仙人为说辞,获得了始皇帝的信任与资金、人力支持,出海寻找仙人仙药。徐福第一次寻访仙山神药回来后,欺骗始皇帝,说遇到了神人并抵达了蓬莱仙山,但是神人以徐福所携带的人力财物不足,因此神药只能观看而不能取得。因此,始皇帝给予徐福男女三千人及各种物资工匠,使其二次出海。但徐福在途中寻得一片平原与湿地,遂留居称王而不回。
司马迁的这段叙事,存在一个非常重要且具体的语境:汉朝初期对秦朝暴政的批判。或是受此影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徐福事迹多作为论据以用来对始皇帝的暴政以及对求神仙尚鬼怪等行为进行批判。
魏晋南北朝时期,徐福的神化在不断加速,成为了神界的送迎使者。到了唐朝,情况又有变化。在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新乐府 · 海漫漫》中,徐福的结局有所不同:
……
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
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
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
不見蓬莱不敢归,童男髫女舟中老。
徐福文成多狂诞,上元太一虛祈祷。
……
而诗中徐福的结果也更加具体,更具有悲剧色彩:徐福及其所携童男童女因没有见到蓬莱而不敢返航,竟都在船上老去。由此可知,历经六朝至于唐代,徐福的神仙形象逐渐丰富饱满。虽然尚未与日本发生联系,但已经基本具备了形成一个完整故事体系的基本要素。
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小说《妖猫传》中曾出现白居易
图源:陈凯歌电影《妖猫传》剧照
众所周知,唐诗不仅在中国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对于整个东亚文化圈而言,也有着超然的影响力。以唐诗为代表的诗歌文学中的徐福形象,无疑对徐福故事的变化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在《紫式部日记》记宽弘五年(1008年)某月故事中,分别化用了白居易这首《海漫漫》中的“童男髫女舟中老”以及“徐福文成多狂诞”,白居易诗词载日本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今年日本大河剧《致光之君》的主角紫式部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在其作品《源氏物语》中对白居易诗词的引用多大150余处
图源:《致光之君》海报
二、东渡与日本产生联系
徐福事迹的广泛流传已经知晓,但是,东渡一事又是怎么与日本挂钩的呢?
五代时期,僧人义楚耗时十余载编成佛教类书《释氏六帖》。其中“日本国”条云:
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指中国)。……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即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彼国古今无侵夺者,龙神报护。……
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是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于日本定居,因此日本人与中国人外貌相似。他将富士山称为蓬莱,后代也以秦为氏,并且日本国受到龙神保佑。至此,史籍中终于出现“徐福东渡日本之事”。然而有趣的是,这个记载竟然是义楚从自日本僧人宽辅口中所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释氏六帖》是后周显德元年(954)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博采经论、旁及儒道诸书所撰成的佛学辞典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日本僧人宽辅,自公元927年来到中国巡礼五台山,此后便留在中国从事宗教活动数十年之久,而且受到了较高评价。从宽辅叙述“倭国”人物至今与中国相似,及受到“龙神”护佑的行为,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的自豪与形象的维护。不难推测,将日本神山富士山与传说中的神山蓬莱相结合,将传说中曾经东渡寻神仙的徐福与日本相结合,并将日本的秦氏附会为徐福的后代,都有可能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而到了到了北宋时期,大文豪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提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这里所谓的“百篇”,指的是百篇古文尚书。传统而言,孔子裁定《尚书》一共百篇,然而经始皇焚书,到伏生所传,只得二十九篇,此为中国古代文人一大憾事。欧阳修所言徐福携带大量始皇焚书之前的典籍渡日一事,则为徐福东渡传说本身加入了保存上古文化典籍这一内涵。
两宋时期,中日之间多有往来,这个说法很有可能经由两国往来人员而传入日本。日本弘安二年(1279),受镰仓幕府八代执权北条时宗之邀,临济宗僧侣无学祖元禅师(1226年-1286,今浙江宁波人)东渡日本担任建长寺住持,后来又成为圆觉寺的开山祖师,最后终老日本。
重要文化财 镰仓时代 无学祖元坐像
圆觉寺藏
约在弘安四年(1281),无学祖元禅师来到纪州熊野新宮(今和歌山县新宫市),作《徐福祠献晋诗》一首:
先生採药未曾回,
故国山河几度埃。
今日一香聊远寄,
老僧亦为避秦来。
无学祖元诗碑,位于今新宫市阿须贺神社参道右侧,立于1981年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诗中没有出现徐福之名,但采药、避秦等语所指向的毫无疑问是徐福。这说明此时的熊野地区似乎已经存在祭祀徐福的宗教设施。此时去欧阳修去世已有二百年之久,而距北畠親房的《神皇正统记》成书尚有六十年,说明徐福东渡日本之说在日本已有一定基础。
徐福像
徐福墓
在隶属于古熊野地区的在和歌山县新宫市,翻整一新的徐福相关遗迹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而徐福之名,则通过新宫市市歌,铭刻在了这块土地上。
徐福相关文化产品
图源:新宫市市政网站
而在《神皇正统记》成书近百年之后,日本僧人惟肖得岩(1360年-1437,日本临济宗僧)在其《东海琼华集》中的蓬莱小隐诗的叙中说:
世传秦徐市上书秦始皇,请与童男女五百人入海,求三神山不死藥,而得海岛,遂留不还。即我朝尾州热田神祠是也。或曰纪州熊野。
至此,徐福东渡日本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皆已具备,东渡日本一事乃全面化入日本文化之中。徐福传说出于史记,东渡日本之事出于五代时义楚记载,保存典籍之事出于宋代欧阳修诗词。由此观之,本节开篇所引北畠親房《神皇正统记》中“此事异朝之书中有载。”的记叙所言非虚。
徐福是如何成为日本人祖先的?
通过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徐福东渡的传说流传至日本的过程。但这个传说,又是怎么在日本生根发芽,甚至演变到徐福本人成为日本人祖先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线调整到江户时期(1603–1868)。宽文十年(公元1670),由大儒林罗山、林鵞峰父子主持编纂的江户幕府官方正史《本朝通鉴》一书告成。其中有一段记述:
<壬午>七十二年,秦人徐福率童女千人、赍先王坟典以来游,求仙药,遂留不归。或云,福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福子孙在本朝,号秦氏。
大意是说徐福携带人员及典籍来日求仙药,据说最后留在富士山,而在熊野山则有徐福的祠堂。大致内容与前文《东海琼华集》差不多。
《本朝通鉴》全书以汉文(文言文)编年体写就,上起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下至后阳成天皇,共有三百二十六卷。
图源:ジャパンナレッジ
因此,不难推知,林氏父子书中所言徐福东渡及其为日本带来大量典籍图书之事,在江户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实际上,徐福一度被江户时期的儒学者们视为日本古代史上文化传来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受到了相当的推崇。除书籍典章、礼仪制度外,还有时人以为五谷农具等亦系徐福带来。
更有意思的是,徐福东渡之事还与富士信仰、熊野信仰等日本本土民间信仰以及日本各地的民间传说相互交织,深深扎根于地方传承之中。比如,在传说中与徐福关系颇为密切的富士地区,就曾发现过一批名为“富士古文书”的资料。
“富士古文书”,亦称“宫下文书”,发现于历代担任北东本宫小室浅间神社(位于今日本山梨県县富士吉田市大明见地区)宫司的宫下家。宫下文书中,《支那震旦国皇代历记》关于日本的诞生另有说法:伏羲自蓬莱山高天原(即富士山)下界于大陆大中原,生七子,有黄帝等人,后传为三皇五帝;而黄帝第四子又为徐福祖先;又有二子,之后子嗣传至天照大神至于神武天皇,是为日本祖先。而且这批文书最早的书写者就是徐福,其后的许多史事亦是由徐福后人所不断增写。
《支那震旦国皇代历记》原卷部分图版
图源:伊藤健二《富士古文献の謎を解く -宮下文書研究の現在-》2018年11月24日
按照文书的记载,徐福真的成为日本人的祖先了。针对如此“匪夷所思”的说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文书很可能是明治时期的伪作。但无论如何,文书的存在,充分证明徐福东渡日本故事在富士地区影响力之大之深。徐福不仅是这批文书的书写者,更跻身于日本神话谱系之中。很显然,对于这批文书的实际书写者而言,徐福已是富士神话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了。
相比富士地区的徐福传说,熊野地区以其相传为徐福死后所葬且后人亦居住此间,因此流传的与徐福有关的遗迹与民俗传说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并且流传至今。如江户时代中期的政治家、学者新井白石在其著作《同文通考》中便介绍到:
今天熊野附近有地名云“ハダス”,文字写作“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旧地。由此七、八里之隔有徐福祠,其间古坟错落,相传为其家臣之塚。如此旧迹至今犹传,且又有秦氏,则秦人之来住乃必然之事也。(笔者译)
而除了著名的富士、熊野、热田地区外,其实北至本州最北的青森,南到九州,都流传有徐福的相关传说。
比如,位于九州佐贺市的金立町有一座金立神社,神社的主祭神至今仍是徐福。神社传有绢本淡彩《金立神社缘起图》一幅,现保存于佐贺县立博物馆,为佐贺市的重要文物。
上图:金立神社下宫 下图:神社境内所立缘起说明
图源:网络
绢本淡彩《金立神社缘起图》
图源:佐賀市観光協会主页
此图由三枚绢布拼接而成,画面亦从上至下分成三部分。上段所描绘的是金立神社上宫的景观,中段所描绘的是金立神社下宫的景观,而下段描绘的则是徐福于佐贺登陆的场景。而这也正是金立神社创立并祭祀徐福的缘起。
据缘起所言,徐福抵达佐贺后,将一杯置于海中,随杯之漂浮来寻找可以登陆的地方。最终,徐福于今佐贺市诸富町寺井津登陆,其后金立神社遂于此地创立,而徐福则成为金立神社的祭神,名金立大权现。该地民众相信徐福带来了农业、纺织技术与医学知识,因此除每年例行祭典外,每五十年还要举行徐福大祭。
在佐贺市,随处可见徐福相关“遗迹”
图源:『偲フ花』博客
时至今日,经过学者的研究,徐福东渡日本一事已经基本可以断定是后世层累所造的传说。而蓬莱仙山之说,更是求仙思想下的一个美好的神话。但是学术研究毕竟是学术研究,徐福东渡日本早已经内化成为日本本土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再难剥离出来了。
韩国与日本徐福传说分布图
资料出处:许玩钟《韓国の「徐福伝説」考》,《口承文芸研究》第28号,2005年
而从传说徐福为日本带来图书典籍,再到中日两国文人间的相互传颂,徐福东渡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成为中日间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史的上的一段佳话,一个象征。
作者简介
东河,京都大学东洋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