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大和抚子”美名的家庭主妇,究竟面对着怎样的困境?

文摘   2024-10-07 19:00   浙江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一直以来,日本女性温柔贤惠、以家庭为中心的“大和抚子”十分深入人心。然而,赢得这种美名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本期就由资深新闻媒体从业者舒熙,向我们揭露日本家庭主妇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今年的中秋档不一样,和往常合家欢的风格相反,主打的是“恐婚恐育”。其中最引发热议的是《出走的决心》,这部根据50岁家庭主妇苏敏自驾游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让无数被家庭困住的女性共情。


《出走的决心》讲述一名50岁的普通女性在日复一日的家庭压力下,勇敢出走,决定实现自驾游梦想的故事

其实,这种女性困境不只在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社会都大同小异——尤以家庭主妇为主体的日本更为显著。


01.
理想的妻子:
被塑造的日式“家庭主妇”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乡村的房子,用美国的水电煤气设备,聘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


林语堂的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说出了很多男性对日本女性的刻板印象——温柔贤惠的妻子。她们精致美丽、衣着得体,把家里照料的井井有条,对丈夫轻声细语、体贴入微;当他回家时,深深鞠躬温柔地问候一句:“您辛苦了。


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林语堂(1895-1976)留下了很多金句名言
图源:网络


而这种“贤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不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她们还有另一个称呼:全职主妇。在日本,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格局,丈夫通常在大企业工作,负责家庭的全部经济开支,妻子结婚后就离开职场,全职料理家务、养育子女。


在很多我们熟悉的日本动漫中都看能到这样的家庭,比如《樱桃小丸子》中的家庭就是这种模式,爸爸是爱喝酒的公司职员;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厨艺了得,把家中一家六口的繁杂事务都处理得妥妥当当。一家人虽有烦恼,但总体上简单、温馨。


经典动画《樱桃小丸子》中小丸子的一家
图源:网络


或许是日本影视剧、动漫中这样的家庭主妇太多了,会让人们以为家庭主妇是日本社会的传统。但实际上正相反,明治维新以来,“职业女性”才是主流。19世纪70年代,在日本工业的起步阶段,就有很多女性送进纱厂工作。20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开始走进办公室,成为早期职业女性,比如教师、打字员、上班族、售货员、护士和电话接线员等。


1890年代(明治中期)外出工作的日本女性
图源:pinterest

但到了五、六十年代,变化发生了。当时,日本从战败中逐渐恢复,产业机构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约10%快速增长,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式的日本企业制度慢慢确立。这意味着丈夫的薪酬就能满足一家的生活所需。同时,政府也在养老保险、税收等政策上对“专职主妇”家庭实施诸多优惠措施。


比如,实施夫妇连带社会保障制度,“专职太太”作为丈夫的被抚养人不必单独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但是可以在丈夫名义下享受医疗保险和领取夫妇年金。除了金钱上的好处,政府还在积极塑造和宣传“理想家庭”的形象,让人们相信“丈夫在外挣钱养家、妻子回归家庭持家,有一双儿女,一家大小其乐融融”的家庭模式是幸福美满的。


理想的日本家庭
图源:WeXpats


政府之所以“鼓励”女性成为家庭主妇,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是很“高效”的。女性解决好家庭的后顾之忧,就使得男性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而最终收获成果的则是国家,在六七十年代日本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日本经济史,1600-2000》一书中记载,在日本战后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选择当全职主妇的日本女性从1955年的517万人跃升到1970年的1213万人。可以说,成为家庭主妇看上去是个人的选择,但其实是整个社会共同推动的。



02.
困在家庭里的主妇


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女性,她们的人生道路大多是:毕业后短暂工作,结婚后马上辞职生育,做家庭主妇;在子女成年独立后,又再次回归职场从事临时性的工作,直到退休。然而,但当她们怀着幸福的愿景进入婚姻后,却发现现实远没有那般美好。


在家里料理家务、带孩子,不用工作,在外人看来轻松自由。可实际上,全职主妇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2019年,有一部“爆款”日剧《坡道上的家》真实展现了家庭主妇的孤立无援。有网友将它加入了“看后就不想结婚了”片单,并戏称应让民政局每天循环播放。


由知名女星柴崎幸主演的《坡道上的家》控诉了男性“丧偶式育儿”的社会现象


在剧中,女主里沙子被选为一桩杀人案的候补陪审员,杀人者是一位全职主妇,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仅仅8个月大的婴儿。但到了后来,里沙子却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家中,她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歇运转:随时双手拿满刀铲,一路小跑地给丈夫女儿送东西;孩子大声哭叫说什么都不听的时候,她有很多次精神恍惚,快要喘不过气。但当她小小惩戒时,丈夫却认为她是在虐待儿童,还联系了儿童保护协会。而实际上,丈夫平时借口工作忙不愿回家分担家务;高兴起来,就陪孩子玩一会儿,孩子哭了、尿了、饿了,就甩给妻子。


为什么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但照顾孩子却成了妻子一个人的事?实际上,不止是育儿,在很多事情上妻子和丈夫都是相互隔绝的,双方好像身处两个不同世界。男性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上,至于家庭只是他吃饭睡觉的地方,所以心安理得地把妻子当做工具人。这种想法并不是出自于某个男性的自私和冷漠,而是来源于社会观念的长期规训。


《坡道上的家》台词截图
图源:豆瓣电影

正如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妻子们的思秋期》中所言:


在日本,孩子从出生就被灌输男女有别的思想,不论是玩的玩具、孩子们的游戏,还是看的戏剧、电视节目,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他们。日本人进入青春期后,都用既定观念看待异性,而不是想着大家都是人,想着以互助互爱的人性去理解对方。


那么,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留给妻子就只能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丈夫的个人价值可以在工作上得到满足,而妻子的价值和情感需求呢?当在家庭中得不到时,出轨则成了妻子们的选择。


2014年的日剧《昼颜》,讲述了“平日昼颜妻”这一日本独有主妇群体的婚外情故事。“丈夫把妻子当做冰箱一样,懒得维修保养”、“只有在外面有了男人才自知理亏,否则谁甘心为男人洗内裤呢”、“不被察觉的出轨更利于家庭的稳定”,剧中的这些“金句”无不在述说着家庭主妇的心声。


婚后出轨现象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的《昼颜》在当年一度引起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但这是长久之道吗?既然不满意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呢?《昼颜》的结局出轨的男女主角最终分开,约定不再见面。在现实中,家庭主妇也大多不会选择离婚。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离婚后她们可能会陷入贫困。这是因为日本虽然是福利型社会,但遵循的却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保障的是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媳妇的身份,而非女性个人


就像《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一书中的采访者所言:


我一直在家当全职主妇,又有两个孩子。离了婚,我没有能力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从经济上考虑,离婚对单亲妈妈不利的因素太多了。只能忍,没有别的办法”。


日本厚生劳动省实施的2021年度《全国单亲家庭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单亲家庭中,因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最多,占79.5%。其中,25%的单亲家庭(约30万户),平均年收入为115万日元(约5.9万元人民币),属于日本社会的超低收入家庭。


03.
出走的决心


期望、胶着、和解,即便曾经有再多的不满,到老了还是会原谅对方,一起走下去。这或许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婚姻生活,但主妇们无疑要决绝的多。在到了退休年龄、拿到一半的退休金后,她们就会选择“抛弃丈夫”。


虽然不少女性追求所谓的课长夫人、部长夫人这样的头衔,但近年来,丈夫在公司能力如何、有没有爬上高位,对很多女性来说,不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了。比起这些,她们更在乎男性是否温柔,有没有人性的善良。人的寿命相比从前有了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想在中年以后,全力活出真正的自己,重过一次人生……”。


在日本,在一起生活超过20年后离婚的夫妇比例在2020年升至创纪录的21.5%。而对于长年忙于工作,缺乏生活能力的男性是个致命的打击,再加上在孩子成长期间缺位、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大多也不亲近。妻离子散后,老年男性很有可能会陷入“孤独死”。


东京十几年来孤独死的人数逐渐增长,其中有九成是男性
图源:いい介護

选择离开这种家庭模式的绝非只有老年女性,还有年轻一代女性。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的统计显示:日本国内的全职主妇家庭在有夫妇的家庭总数中的占比在2022年首次低于3成。近20年来,日本全职主妇家庭减少约350万户,降至539万户。这当中有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婚姻已经不再是必选项,日本社会在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向“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转型


即便进入婚姻,女性也不再愿意放弃职业生涯。同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稳定雇佣体制也逐渐解体,很难只依靠丈夫的收入来养家。


“牺牲自我,成就一个家庭”,是让无数女性被困住的“赞誉”,但光环背后的真实生命体验却被掩盖。不过欣慰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对制造的幻梦祛魅,结婚已不再是必需品,选择用什么样的模式来生活,终究要回归到个体的需求。



作者简介

舒熙,资深新闻媒体从业者,兼任多家媒体约稿作者。以文化评论为主,涉及国际政治、电影、历史等。



艺旅扶桑在十一特别安排了三场citywalk

方便大家充实难得的假期~


10月5日(周六)  梦回江户

10月6日(周日) 近代百年


10月7日(周一)美食探索



详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添加客服微信号:Yljp2024  

近期日本游学









这里是大号↓

这里是我↓


艺旅扶桑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