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陪跑,为何无缘诺奖、读者仍爱村上春树?

文摘   2024-10-10 19:32   浙江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说起在中国最知名的日本当代作家,那一定非村上春树莫属。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他常年陪跑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一个总是拿不到奖项的作家?这又与日本社会的发展有何关系呢?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获奖者是韩国女作家韩江,而不是村上春树。从2006年开始,每年村上春树都在“陪跑”,到了今年已经是第18次了。


不过,就算拿不到诺奖,他仍然是世界最赚钱的作家之一。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村上春树?


图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01.
畅销小说家与诺奖陪跑者


人们可能不认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村上春树。在中国,村上春树应该是最知名的日本作家了,他的很多作品都在畅销书的榜单上,尤其是被很多人视为“青春圣经”的《挪威的森林》更是三十多年的“长销书”,迄今印数已经达到450万册,每年的重印数在30万册左右,被旅美学者李欧梵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名著之一。


图源:豆瓣网

在出版业普遍凋零的今天,村上春树可能是少有的拥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作家之一。每当他出新书时,都会出现和买苹果手机时相同的场景:通宵排队等候。


2017年2月24日零时,《刺杀骑士团长》原版在日本开售,首发达到130万册,三天就卖出47.8万本。在中国也同样畅销:2018年2月开始预售,每3秒就卖出一套(两部);正式发售没两天,首印的35万套已将售罄;并且位居当年亚马逊中国纸质书新书榜第3位。


书卖这么好,当然也赚得多。在第6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中,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


图源:時事通信

可如此受欢迎的村上春树,却没有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虽然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每年村上春树都是热门人选。但其实这只是博彩公司的“提名名单”,和诺奖提名不是一回事。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对外公布提名,只在当天公布获奖者,提名信息在50年的保密期后公开。想知道村上春树是否真被诺奖提名,也得等上几十年。


博彩网站Nicerodds对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预测,中国女作家残雪在第二位,而榜上常客村上春树在第六位


不过,其实不止是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主流奖项他似乎都没拿过。虽然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小说,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并在2006年获得弗朗茨-卡夫卡奖。但日本文学界最重要的两个奖——“芥川奖”和“直木奖”,他至今没有到手。


其实,主流文学界对村上春树的质疑一直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批评村上春树的小说算不上纯文学。中国作家阎连科更是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书写“小伤感、小温暖、小挫伤、小确幸”的“苦咖啡文学”,并称“如果有一天村上春树也获诺贝尔文学奖了,那就是我们长期崇敬的那些伟大作品的灾难”。


大江健三郎(1935-2023)曾在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图源:NHK

不过,村上春树对此并不介意,觉得这“连小旋风都算不上,简直是微不足道”,并称“我是一个独行者,我不喜欢团体、流派和文学圈子”。


02.
大时代与小孤独


村上春树会选择和日本文坛保持距离,这并不意外。虽然他是当代最具知名度的日本作家,但实际他的写作风格一点也不日本。


像日本现有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作品中都烙印着浓厚的日本印记。川端康成是日本古典主义的日风代表,展现的是日本“物哀”之美,诺奖评委在颁奖词中评价他“以非凡的敏锐,和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大江健三郎则书写了日本战后社会的各种问题,比如核武器、残疾儿童,甚至是日本“亚洲侵略者”的身份等。


但村上春树不一样,他的作品很“西化”,他使用的文字不像传统的日语,而是带有英文文风的日语。在提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说时,村上春树给出的答案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它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说。倘若只让我从中挑选一本,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但国内普通大众了解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在2013年主演的电影,以及这张电影截图的表情包

可这种评价真的准确吗?的确,村上春树的小说是远离了日本传统审美和宏大的时代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小说恰恰才是最贴近日本当代生活的


就像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所言:“村上最出色的成就就是体察出了市井小民生活中的玄秘和疏离”。在战后20年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迅速蜕变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三产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城市白领阶层迅速扩大。当时的年轻人可以上大学,喝着威士忌,听着爵士乐。


而村上书中的主角就是这个群体,在为《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版所写的序言中,他这样总结自己小说主人公的特质:“我笔下的主人公迄今大多数是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男性,他们住在东京等大城市,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失业。“《巴黎评论》对村上的采访中,他也曾说过:“我想把我的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他的城市居民的身份也与此有关,他是那种比起亲密关系和私人情意,更加看重自由和孤独的人”。


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一位15岁少年离家出走后所经历的类似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图源:豆瓣网

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家庭观念。从70年代起,日本家庭开始进入“一人一个房间”时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进入婚姻。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在1960 年仅为男性1.26%、女性1.88%。到了2015 年,日本男性的终身未婚率高达23.4%,女性的终身未婚率也达到14.1%。


这也意味着,人们开始脱离传统的结婚生子的社会时钟,将个体自由放置到更重要的位置。情感关系则会变得更为复杂和“混乱”,它不再指向婚姻这个高度社会化的指标,而是更多的面向个体的感受。


在《挪威的森林》中,渡边一直游离于直子和绿子之间,读者也无法看清他到底爱的是谁,但这也并不重要,因为关系不过是认识自身的镜子,而个体的孤独才是永恒。而这种“个人主义”在评论家看来可能过于个人化,不够深刻。但这是因为在欧美社会,个人自由和意识已经是共识。


2010年电影《挪威的森林》剧照
图源 :豆瓣网

但在东亚,这种脱离轨道式的无所事事恰恰是最具革命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村上春树是个异类,在东亚作家中,从来不缺乏深刻和意义感,但只有他能肆无忌惮的展现轻盈。而随性的背后实际是个体对自身的高度认同和接纳,而村上春树无疑给大众提供了这种生活的范式,即便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人们依旧不得不被迫社会化,但也不会丢掉对于生活可能性的想象。

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还有代际关系。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和原生家庭处于疏离的状态,像《海上的卡夫卡》和《刺杀骑士团长》中,都有弑父的情节。对此,译者林少华解释道:“村上认为有了孩子的家庭就是个组织,他特别讨厌组织,讨厌集体,有集体就意味有体制。村上笔下的父亲其实意味着体制,这个体制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天皇”。


这和村上春树的家庭关系有很大的关联,他的父亲曾参加了侵华战争,并处死一个中国俘虏。正是这段过往,使得村上春树选择了“像猫一样逃跑”的对待方式,和父亲20年没有见面。而这可能不仅是村上春树和父亲,更是日本两代人的战后家族记忆。


村上春树在国内最新出版的作品《弃猫》是2019年发表在《文艺春秋》上的随笔,书中非常直接地讲述了自己与父亲长年的隔阂
图源:豆瓣网

正如桥本明子在《漫长的战败》中指出,随着子女逐渐开始痛恨父母无力反思和反悔战时的暴力行为,代际关系会产生断裂。这类代际摩擦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尤其是在参与了反对越南战争的学生运动及和平运动的年轻人中间,他们从越南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与亚洲遭受的日本侵略中,看到了类似之处。


也正是出于这种对“父亲”的反思,让村上春树以及新一代的日本人选择了和父亲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从日本传统的集体主义中脱身而出,成为顽固的个人主义者。



03.
是作家,也是生活家

正是这种个人主义式的生活观念,让村上春树这么受欢迎。很多人哪怕不是村上的书迷,也会对村上Style的生活方式着迷。他年年参加世界级马拉松赛事,酷爱铁人三项,收藏上万张黑胶唱片,还是走遍世界的旅行达人、资深猫控……


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下流行的全球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或许人们喜欢读村上春树并不是为了追寻提供价值、意义等宏大叙事,而是找到某种生活的乐趣以及得到“治愈”和“抚慰”。


村上春树参加马拉松的照片
图源:人民日报日语网


而75岁的村上春树也很热衷于展现其“文艺老年”的生活,他会在网站“村上的地盘儿(村上さんのところ)”上回答读者的各种“神经病问题”。在日本杂志《Popeye》上开设专栏,写108件对他有特别意义的T-shirt。在疫情期间,他还推出电台特辑,希望“音乐的力量能够卸下新冠疫情以来堆积成山的阴郁”。


如此可爱的村上大叔,我们怎么能不爱。痴迷村上春树到一定程度的书迷,自称“ハルキスト”。“春树”用罗马拼音写作“Haruki”,“ハルキスト”即“Harukist”。在日本,一个作家的粉丝群能衍生一个专有名词,也只有村上春树这一家。


村上春树粉丝们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预先准备的祝贺标语
图源:每日新闻

而这个群体不仅在日本,甚至遍布全球。或许就如作家杨照在《永远的少年》中提及到的:村上春树真正创造的奇观,不是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销售数字,而是不懈、不停地书写了40余年的成长奋斗经验,以及始终在少年与成人的边境上徘徊,拒绝正式进入成人的领域。


而这样的村上可能也不需要诺奖,更重要的是继续写下去。正如他自己所言“不管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善意书评,都不如愿意自掏腰包买我书的读者有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照《永远的少年》

2、桥本明子《漫长的战败》

3、村上春树 《弃猫》

4、刘研《村上春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5、千野拓政《村上春树的孤独和救赎——东亚现代文化的转折与日本当代青年文化》


作者简介

舒熙,资深新闻媒体从业者,兼任多家媒体约稿作者。以文化评论为主,涉及国际政治、电影、历史等。


近期日本游学









这里是大号↓

这里是我↓

-END-
撰稿|舒熙
编辑 | 青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文字与图片版权分属不同权利人
如需全图文转载,请根据图源联系图片版权方

艺旅扶桑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