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对的余兴——“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观后碎碎念

文摘   2025-01-29 22:00   北京  

编者按:

春节前夕,上海博物馆的日本Pola美术馆印象派大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似乎近期国内及整个亚洲都迎来了印象派绘画的热潮。那么,这次上海博物馆的新展是否能够满足大家的期待呢?
本期就由资深策展人、前博物馆研究员方忆为我们带来最迅速的上博印象派展览观展感受与点评,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2025年元月前后,似乎迎来了亚洲印象派画展的大年。不光是亚洲地区收藏印象派画作最多的日本,就连国内也掀起了印象派绘画展热潮。(莫奈大展来临!一起在日本追寻《睡莲》踪迹


从近期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香港艺术馆的《塞尚与雷诺阿的世界——法国橘园美术馆及奥赛博物馆珍藏展》,再到三个月之后上海浦东美术馆即将与法国奥赛博物馆合作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精品大展,这一整年完全是亚洲印象派画展的盛宴。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为什么热爱印象派?


巧的是,而我从202412月至20251月,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居然马不停蹄地赶上了三个与印象派有关的画展。其中前两次是在东京,最近一次则在上海。


之所以爱看印象派绘画,从单纯欣赏绘画的角度来说,纯粹是觉得印象派画作比较容易看懂。就西方绘画史而言,那些充满神性与宗教故事的教堂壁画,带着学院派娴熟技巧的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新古典主义,以及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人物故事与场景等等都需要更多知识背景的铺垫,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画作的内容与本质。也就是说,对于绘画爱好者亦或欣赏者而言,看懂这些作品可能需要更高的门槛。当然这并不是说,欣赏印象派绘画就没有门槛。


印象派的画作之所以更容易被普世大众所理解,我想是源于这些画作的题材以及色彩、笔触。这些画作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与神性的光耀,也不追求人物精准的具象摹写,只是在写生中捕捉不断变化的光影色彩的真实与瞬间,把日常平凡的人与物,以及目之所及的风景,生动和自然地再现:火车蒸汽机的滚滚白烟、农忙后的草甸、塞纳河上的雾霾、家乡的山景、巴黎城市中的散步、公园里的湖水、池塘中的睡莲、午后花园的下午茶、郊游时的欢声笑语、优雅的芭蕾舞者……无不是画家描绘的对象,展示出19世纪中期之后人类文明的面貌——即人类文明进入到现代主义生活方式之后的样态:它歌颂工业化后城市的繁荣与日常,也不回避人类享乐和世俗的一面,画面是如此鲜活亲切。


 

1872年 雷诺阿《巴黎新桥》

美国国家艺术馆藏


1874年 德加《舞台上的两个舞者》 

英国考陶尔德美术馆藏


1898年 毕沙罗《春天的剧院广场》 

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


每次看到这些作品,我并不完全强迫自己把它们置身于西方绘画历史中,去探讨它对古典与写实的反叛,因为这样过于机械与宏观,有时会妨碍到现场的观察。我的关注点多是这幅作品好不好看,好看在哪里?看画时,视觉的舒适感和吸引力对于我是最主要的,也许会带有个人喜好的偏颇。


对于爱好者而言,仔细阅读展品的说明文字基本就可以了解一幅作品的信息。再用功一些,就需要提前查阅画家和作品的资料。这种看似简单粗放的观赏模式,使观画体验趋向于轻松自在,对我来说,也能更好地享受作品本身。


本次展览观感


在“印象·派对”展开幕的第二天我就急匆匆赶往上博东馆。整个观展过程不能说很惊喜,这大约和我刚从东京观赏完更加重量级的印象派绘画展有关。


但这个展览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以POLA美术馆的艺术藏品为核心,以不大的篇幅比较完整地勾勒了印象派绘画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后世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现代艺术诞生的巨大影响力,它启发了后继者以一种新的观察思维方式,打破学院派的束缚。


整个展览被分解成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破冰游戏: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的前奏”


这一单元仅4幅作品,先从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风景画《雪中鹿影》导入,这是一幅受巴比松画派影响的带有风景写生且融入个人狩猎体验的作品。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看到画作中刮刀的痕迹。但遗憾的是,没有他现实题材的人物作品。

库尔贝 《雪中鹿影》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另一幅是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萨拉曼卡的学生》。这幅绘画的创作年代是1860年,要早于那幅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3年,但二者在构图和用笔上都十分相似,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都是表现在树林中的人物故事,虽然主题各不同。

马奈 《萨拉曼卡的学生》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法国奥赛博物馆藏


这个单元还有一幅柯罗Corot.Camille1796-1875《林间少女》,虽然画作依旧有古典主义色彩,但画中的树林有一种被风摇曳的动感,仿佛能听到随风飘下的落叶声。


柯罗 《林间少女》

笔者摄于展厅现场


第二部分“舞池中央: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诞生”


是展览的核心章节。展出的主要作家有莫奈 (Claude Monet1840 -1926)毕沙罗Pissarro Camille1830-1903西斯莱 (Alfred Sisley1839-1899)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最如雷贯耳的人物自然是印象派一号人物莫奈和二号人物雷诺阿。


这次展出的莫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的铁轨》和《吉维尼的干草堆》都是这两个主题系列绘画的其中一张。《吉维尼的干草堆》更为著名,是莫奈搬到吉维尼的乡村花园之后,在附近的农舍写生所绘。据说莫奈是同女儿散步时,看到阳光下金色灿烂的干草堆有了创作的激情。这是他有意识地借由群组画来表现出“光和色”的创作。他可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支开几幅画架同时作画,在不同的时刻,同一地点,描绘不同光影下的同一物体。这种快速捕捉刹那的作画方式,被他运用到不同的组画当中,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睡莲》、《日本桥》系列。


《吉维尼的干草堆》系列之一的局部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


《圣拉扎尔火车站的铁轨》系列据说是受到英国水彩画家透纳William Turne1775 - 1851以表现工业革命蒸汽火车为主题绘画的影响,然而莫奈更着重于对蒸汽火车喷气时烟雾的描绘。


我们可以从这两幅作品看似粗略的笔触中,体会莫奈的笔力与速度。那种短小的笔触,往往是分离的,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一些模糊和淡化形状的边缘处理,则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被蒸汽白烟包围的铁轨中,我们似乎感觉到朦胧背后机车的颤动。


《圣拉扎尔火车站的铁轨》系列之一局部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


至于雷诺阿的少女,是甜美中的甜美。明丽的色彩柔和细腻,笔触模糊中带着轻松与欢愉,给人幸福的感觉。难怪被主办方选为门票与折页封面。


雷诺阿 《戴蕾丝帽的女孩》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


毕沙罗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1880年代的中期,他接触了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的“点彩技法”。此次的参展作品《埃拉尼晨曦下盛开的梨树》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他运用错综复杂,不同排列的点彩组合,将梨树、草坪、房舍、栅栏在清冷的天空下,以冷暖彩点结合,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物象的轮廓不明晰,却与环境、背景相融合。这种点彩法,被新印象派的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发扬光大,尤其是在色彩上更加鲜艳明快。


《埃拉尼晨曦下盛开的梨树》局部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


保罗·西涅克的《欧塞尔之桥》局部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第三部分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烟火辉印: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崛起


这其中有前文提到的点彩派大师保罗·西涅克,更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以及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等被称为后印象派的画家,他们是代表现代艺术真正起点的人物。


塞尚是毕沙罗的学生。此次展出的《四浴女》是他一生创作过的30余幅浴女题材的作品之一。他将构图的重点放在了空间层次的安排上,而不强调对人体清晰构造的描写,并且用短促的斜线进行描绘,整个画面更趋向于平面的构成与和谐的统一。他的浴女系列对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塞尚的《四浴女》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梵高的《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则被选为此次展览图录的封面。他采用了印象派短小零乱的笔触,但增加了用笔的厚度和长度。鲜艳而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平面化的图式语言,使人联想起日本浮世绘的构图。


第四部分为“霓虹照夜:印象派后的现代主义”


这一单元的扛鼎之作自然是马蒂斯毕加索两位大师的作品。我们看到了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野兽派”,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 -1963)的立体主义以及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 -1973的几何拼贴。绘画已完全摒弃了追求具象与再现真实的概念。


马蒂斯的《戴围巾的女人》,仅表达画家的感受,而不作明暗表现,大胆地应用平涂式的强烈原色和弯曲起伏的轮廓线,将描绘的人物及背景予以简化,画面颇富于装饰性。有一种回归童真的感觉。


马蒂斯的《戴围巾的女人》

笔者摄影于展厅现场


而立体派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种造型的拼图游戏。布拉克与毕加索一起展开了一场造型与变形艺术的革命,现代主义进入到抽象的境界。

布拉克的《玫瑰色背景的吉他静物》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毕加索 《卖花女》

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第五部分为“复调回响:西洋绘画在东方”


主要展示法国印象派绘画对东亚画坛的影响,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与中国画家为代表。展出了日本画家黑田清辉Kuroda Seiki 1866-1924、中国画家刘海粟1896-1994潘玉良1895—1977等人的画作。黑田清辉的作品更出名的是《湖畔》,我本人也更喜欢这一幅。刘海粟的这幅巴黎圣母院则绘于他1930年代去法国考察之际。


1897年 黑田清辉《湖畔》

东京文化财研究所藏

刘海粟 《巴黎圣母院的夕阳》

刘海粟美术馆藏


潘玉良 《窗前的女人》

安徽博物馆藏


第六部分“余兴派对:当代艺术中的光和影”


这部分为POLA美术馆收藏的当代摄影家的作品及当代艺术家的装置艺术。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作品《床 波点迷恋》,还有摄影师、建筑师杉本博司的黑白摄影作品系列《卡伯特街影院,马萨诸塞州》。


草间弥生的《床 波点迷恋》

摄于展厅现场


杉本博司的黑白摄影作品系列《卡伯特街影院,马萨诸塞州》之一


但我个人对这一单元最感兴趣的是,展厅中播放的美国视觉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1955-)的单屏影像作品《门》。这部完成于2022年循环播放的彩色、黑白影像,是马克雷历时12年时间完成的作品。


他通过剪辑数百部电影中与“门”相关的片段,构建起一场独特的视听体验。随着拉门或推门动作的衔接,观众将目睹不同年代的演员步入另一个年代的影像中。通过串联一扇又一扇门,创造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的、游戏般的世界。门后的情节充满悬念:焦虑、罪恶、欢快、幽默、羞涩……各种人物和表情穿插,不同次元的时间与空间,和谐被交织成一个世界。每一扇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作品以一种流动、连续的错觉赋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部影像也是POLA美术馆的收藏。可见,作为当代艺术馆,POLA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种类之丰富,完全得以构架较为全面的近现代艺术体系框架。


像这样有着丰厚收藏的日本私立当代美术馆还有不少,有的还颇为低调。比如位于东京新桥,属于石桥财团旗下的ARTIZON 美术馆,也是一座以收藏近现代西洋美术作品,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为主的机构。其收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应不在POLA美术馆之下。我是14日才参观过他们的马蒂斯特展以及馆藏精选作品展。不得不说,ARTIZON的展出品有不少应该从数量和特色上超出了本次POLA美术馆的展品。


1942年 马蒂斯《舞女和洛凯尤的扶手椅,黑色的背景》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1947年 马蒂斯《爵士乐》组画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1923年 毕加索《女性头像》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莫奈1907年《睡莲》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1904-1906年 塞尚 《圣维克多山》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1913年 毕加索《勃艮第的马尔瓶、玻璃杯、报纸》,采用油彩、砂、报纸和画布制作

ARTIZON 美术馆藏,笔者拍摄于展厅现场


本想将ARTIZON美术馆的收藏品,与本次POLA美术馆的展品,做个比对互动,因为篇幅的关系只能草草结文。而对于美的探索,终究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只能留给后文再续了。


相关链接:

东京Artizon美术馆:https://www.artizon.museum/

箱根Pola美术馆:https://www.polamuseum.or.jp/tw/


作者简介

方忆,资深策展人,曾任南宋官窑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博物馆展览陈列。



2月1日 大年初四
跟着艺术史博士李恩老师
走入这场沉浸式的“艺术派对”
同时,全面系统地
了解印象主义艺术知识脉络
通过探讨日本印象主义收藏
及与当代艺术联系
拓展艺术视野
激发新的思维
获得独特观展体验
享受艺术盛宴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添加客服微信号:Yljp2024  


这里是大号↓

这里是我↓

-END-
撰稿 | 方忆
编辑 | 青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文字与图片版权分属不同权利人
如需全图文转载,请根据图源联系图片版权方


艺旅扶桑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