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在电影《妖猫传》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之一,目睹了“极乐之宴”,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可以说见证了大唐的鼎盛和衰落。在他死后,依然留在了这片写满故事的长安的土地上。
是的,他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因为和中国深厚的缘分与关联,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晁衡。
《妖猫传》中的阿倍仲麻吕
图源:新浪娱乐
这个名字,后来一路官至三品,甚至在死后被追为二品。这对当时很多出生于长安的贵族少年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这个来自东瀛的少年正踏上他人生最重要的旅程。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半个世纪,而他的故事,更是被后人传诵千年。
“东瀛才子”的逆袭:
一个十九岁少年的美梦成真
公元717年,几只遣唐船从难波(现在的大阪之滨)出发了。随着这些船只穿过重重波浪,到达目的地,这位名叫阿倍仲麻吕的少年,终于作为遣唐留学生,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大唐的土地。
在当时的日本,遣唐人员的选拔算是相当严格。毕竟,这可以算是一千多年前的“公费留学生”!
为了让他们能够在中国好好学习,日本不但要支付各种各样的物质作为留学费用,甚至还要给他们配备“侍从”。因此,候选人需要在经、史、文、算等方面表现出众。能够被选中的,无一不是当时日本最优秀的青年才俊。
遣唐使
图源:维基百科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149“东夷”条目记载,初到长安的仲麻吕首先入住于鸿胪寺,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开元初, 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
令人惊叹的是,这位来自异国的少年不仅快速掌握了汉语,还深入研习了多部中国经典。不久后,他进入了国子监太学继续学习。从太学离开后,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从仕”生涯。
关于阿倍仲麻吕究竟是如何“入仕”的,目前尚有争议,但不外乎两种说法:一是他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另外一种则认为,他是出身于太学,因为优异的成绩而被推荐入仕的。
事实上,无论哪种说法,都能展示阿倍仲麻吕杰出的学识和才华。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经义等多个科目,考生不仅要精通中国典籍,还要能够用优美的汉语进行创作。仲麻吕能够在众多本土考生中脱颖而出,这是难以想象的。
而太学中,多为五品以上官员之后代,所学的更是艰深的“古典高级学科”。要在一众有着渊博学识和家世关系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对于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说,也绝非易事。
进入官界后,阿倍仲麻吕继续开启着自己一路狂奔的“逆袭之路”:他从一个正九品下的校书开始,先后担从三品的秘书监与正三品的安南节度使等,这样“顺畅”的仕途,别说在留学生中是空前绝后的。即便是在当时知名的入仕诗人中,也少有这样的成绩。
长安城的“文坛新贵”:
异国才子的作诗与交友
阿倍仲麻吕这样传奇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很快也为他在盛唐的文化界“打下了一片江山”!而他也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选择继续留在了大唐,同时也改了一个汉名:朝衡(又作晁衡)。
“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旧唐书》列传第 149东夷)
不少当时的文化名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这位异国的才子产生了好奇。据说阿倍仲麻吕与李白、王维、储光义、赵骅等诗人都有过不浅的情谊。关于阿倍仲麻吕和唐朝诗人们的交往,《中日文化交流大系》、《日本文化交流小史》等论著中都有提及。
自然,在文学上,阿倍仲麻吕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据统计,在整部《全唐诗》中只出现了两位日本诗人的诗句。一位是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长屋王,但实际上,他并未来过中国,而是绣着这几句诗文的袈裟代替他来到了大唐。
《全唐诗》
图源:故宫博物院
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阿倍仲麻吕了,甚至可以说,他是唯一一位在大唐的土地上写下诗歌,并且被收录于《全唐诗》的日本诗人。收录的诗作正是下面的《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是阿倍仲麻吕来唐35年后,准备随752年入唐的第十次遣唐使团(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归国之前的留别之作。
一方面,他感恩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表达自己深深的崇敬着大唐天子。另一方面,他也真切地思念着数年未见的父母亲人。此诗也被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同样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而诗中所说的“故友”,无疑指的是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好友。也有人推测,这首诗应当是他与王维送别留别的相互应酬之作。自然,在同一时期,王维也留下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鳖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该诗在表达自己与阿倍仲麻吕之深厚情谊的同时,也记录了他这些年大唐的生活。比如这首诗的序中所写的“名成太学,官至客卿。必齐之姜,不归娶于高国”,就记录了他在唐朝学有所成,并与外国女子结婚之事(亦有解释为未返回娶亲)。
《长安三万里》中的王维
不对?我们之前不是说阿倍仲麻吕最后还是在长安去世的吗?怎么这里又说他回国了?难道是他临时反悔了吗?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讲讲阿倍仲麻吕的另一段传奇经历了。
“归去来兮”的悲剧:
命运弄人的归国之旅
天宝十二载(753年)的归国之旅,堪称仲麻吕人生中最戏剧性的一幕。经过长久的考虑和繁复的准备后,他随着遣唐使船队起航,返回心心念念的故乡。
然而命运弄人,阿倍仲麻吕所坐的船只在途中遭遇了大风暴。当这个的消息传回大唐,众人皆以为阿倍仲麻吕已经命丧于此。要知道当时的海难是多么的可怕,即便能于风暴中存活下来,要在茫茫大海中生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当时不少阿倍仲麻吕的好友都为其惋惜、哀悼。李白更是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歌中将阿倍仲麻吕比作皎洁的明月,更将其“丧生于海难”之事比作明月沉于碧海。可见其在好友李白心中的地位。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
而事实上,阿倍仲麻吕所坐的船只在遭遇海难后,只是漂流到了安南(今越南)一地。虽然登陆后又遭横祸,被当地土人追杀,但阿倍仲麻吕幸运的逃脱了。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在几年后又回到了长安。众好友得知后,也是不胜欣喜!
这一次归来,他自己心中也明白实为不易。而看见李白等人写下的“悼亡诗”,他的内心更是十分感动,亦写下一诗回赠: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不久后,阿倍仲麻吕再一次做出了选择:留在大唐。
有学者根据《东征传》推测,阿倍仲麻吕这一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朝廷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亦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因为阿倍仲麻吕回来不久后就经历了“安史之乱”,而等一切混乱平定,他亦年事已高,深感自己无力再经风浪。
总之,这位思念着家乡的游子,最终还是无法在有生之年如愿的返回故乡了。而他与大唐,却似乎有着一种无法分离的缘分——这种缘分,让他继续留在了长安。这一留,就是十一年。
这十一年里,阿倍仲麻吕经历了肃宗、代宗两朝,并深得两位帝王的信任。直到70多岁去世,永远留在了大唐的土地上。
文化使者的历史地位:
他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了什么?
事实上,关涉晁衡行实的古代资料,并非那么丰富。然而,仅仅是《唐书》所记,《全唐诗》所收的一些内容,足以佐证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留学生,一名诗人,一位官员,更是一位真正的文化使者。
虽然他没有回到故乡,没有机会将中国的文化亲自传授给日本人。但是他仍然通过购买书籍让遣唐使带回国等方法,帮助日本了解了中国多方面的先进经验。著名的鉴真和尚,也是在阿倍仲麻吕等人的邀请下,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终于将佛法、中医、雕刻等典籍和技艺传入了日本,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阿倍仲麻吕仍然是日本探讨中日文化交流时避不开的话题。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抗日战争钱在背景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桥川时雄,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国に苦労する》中认为阿倍仲麻吕已经“完全吸收了中国的感觉”。
2018年,東京学艺大学的戸高留美子在探讨语文教学时,也强调了了解遣唐使的重要性,其中关于阿倍仲麻吕的这段故事更是被专门提及:“阿倍仲麻吕凭借他的学识通过了当地的考试,被提拔为高级官员,同时与王维、李白等当时一流的文人有交往”。
奈良樱井县安倍文殊院中的“安倍仲麻吕望乡歌碑”
图源:みくるの森
另一方面,通过阿倍仲麻吕,更多的唐朝人开始注意到这个海上的国家。对那里的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感受。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序》中说:“海东日本国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而由于仲麻吕的指导,藤原清河大使在朝见时也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闻彼国有贤君。今观使者,趋揖有异,乃号日本为礼仪君子国”(日本《高僧传》)。
而那些在交往中留下的诗歌、记录等文字,亦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张哲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一书中,着重通过唐人对日本友人的送别诗的整理和分析,展示了日本形象在唐代的变迁。唐以前对于日本的认知有不少负面甚至异类的内容,而这些形象在一首首送别诗中,逐渐转变为了正面的、君子的形象。
而这些诗歌中,李白的《哭晁卿衡》可以说时借由“悼念”,表达了极高的赞誉和惋惜。将这种中国古人对日本形象认知的转变,推向了一个高峰。
西安兴庆宫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图源:网络
“文化交流”四个字,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事实上,却是实实在在地由一个又一个像阿倍仲麻吕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组成起来的。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一次又一次地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维薇:《回顾与前瞻: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研究评述》
[2]吕承:《阿倍仲麻吕眼中的隋唐盛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3]王杰《叙事学视角下中日两国所传阿倍仲麻吕形象的“虚实”研究》
[4]卜朝晖:《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代的诗人们—阿倍仲麻吕和李白等》
[6]高木勲:《阿倍仲麻呂 : 最初の国際文化人・千三百年の事績》
[7]東城敏毅:《阿倍仲麻呂在唐歌論》
[8]杉本直治郎:《阿倍仲麻呂伝研究 : 朝衡伝考》
[9]张哲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作者简介
玉尘,文学硕士,资深撰稿人。深耕文化领域、关注文化的传承、交流与新生。努力以文字再现时代回声,于笔端描绘人文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