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正音——正仓院珍藏的唐传古乐器

文摘   2024-10-25 19:35   浙江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就在明天,第76届正仓院展即将开幕。大家关注正仓院展览,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来自唐朝的器物。那些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代竹木乐器,更是牵动人们的心弦。
本期就由良言为我们介绍本次及历代展览中出现的唐传乐器,带大家倾听唐朝的遗风雅韵。

每年秋季除了去日本赏枫叶,奈良国立博物馆的正仓院展更是吸引来着来自全国各地一大批历史文化爱好者。今年正仓院展是自昭和21年(1946年)首次举办以来的第76届。

图源:正仓院展官网

日本皇家正仓院原是奈良时代的仓库,正仓院中的宝物属于8世纪武天皇的珍爱之物并完好的保存传承至今。其中有一批中国唐代乐器是迄今已知的中国古代竹木乐器中数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音乐文化珍宝,并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中国有一种认识正仓院的宝物大都来自中国唐朝,然而事实上真正出自中华“原汁原味”的唐物数量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造成上述印象的可能与许多物品经由唐朝传入或日本仿唐物制作有关。奈良时代有驻留在日本的唐朝工匠、朝鲜工匠和本土工匠合力进行仿唐工艺的制作。在《东大寺献物帐》中明确记载“唐物”和“唐样”,后者就是仿唐的作品。《东大寺献物帐》现存于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北仓,内容是记录奈良时代日本东大寺接收献纳品的文书。


正仓院曾展出的紫檀螺钿五弦琵琶
图源:和楽web

国内的音乐学者在研制唐传古乐器中,只凭书面的数据和平面图像是不够的,缺乏实物可供参考。不同乐器的制作工艺、工法和材料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每个细节关联着多项专业技术,并且一件乐器的制作工艺繁复、细致,十分考验工匠的耐心。


奈良正仓院的物品中那些来自中国唐代的乐器琴、竖箜篌、阮咸、五弦琵琶、曲项琵琶、横笛、腰鼓和排箫和有关音乐的文字资料大多保存良好,便成为当今学者们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物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从正仓院展览的琴声中寻找属于我们唐代的遗音



弦乐类:琴(筝)


新罗琴

北仓35号 新罗琴 附 琴柱

(朝鲜半岛起源的弦乐器) 1张

[出现于第76届正仓院展览-展品编号3]

上次展出年份:平成10年(1998年)
全长158.2厘米,上方宽30.0厘米,羊耳型宽38.0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新罗琴(伽倻琴)是一种十二弦的弹拨乐器,仿中国筝从朝鲜半岛发展而来。这件展品是弘仁14年(823年)正仓院《国家珍宝帐》中记载的两张“金镂新罗琴”之一。琴上附有用于固定琴弦的羊耳型装置,琴体表面用细切金箔装饰,并用“截金”技法刻画了轮形草花纹中的凤凰等图案。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而所谓的截金(きりかね,kirikane)是日本传统工艺中的一种装饰技法,常用于装饰佛像、器物和绘画,尤其是在奈良时期到平安时期被广泛使用。正仓院所藏的许多文物中就有截金装饰,截金技法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可能受到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金银平文琴


北仓26 金银平文琴
(金银装饰的琴)1张

【出现于第71届正仓院展览-展览编号6】
上次展出年份=1999年

全长:114.5厘米 额宽:16.0厘米 尾宽:13.0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琴源于中国古代的七弦乐器。这件琴是由桐木制成,表面涂有黑漆,采用平文技法将切割成图案形状的金银薄片粘贴在琴体表面并用漆覆盖,然后通过研磨技术使图案显现。此琴表面装饰的图案包括瑞鸟、灵兽、花草、山岳、人物高士、飞仙)、波纹等,通体装饰华美。


金银平文琴上的纹样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这件琴是弘仁5年(814年)被记录在《国家珍宝帐》中,原件上的品在后期弘仁8年(817年)被替换代收入库藏。根据琴内部的墨迹记载,推测此琴制作年代为唐开元23年(735年)



弦乐器类:琵琶


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


南仓101号 楓蘇芳染螺钿槽琵琶
(螺钿装饰的四弦琵琶) 1件

[出现于第75届正仓院展览-展品编号10]
上次展出年份:平成16年(2004年)
全长97.0厘米,最大宽度40.5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这是一把装饰华丽且刻有“东大寺”的四弦琵琶。琵琶的背面是枫木材质并染成暗紫色,镶嵌着白色贝壳和玳瑁,其纹样为宝相花、鸟和云。拨弦处贴有动物皮,经过涂白处理后绘制的图案是一位胡人骑在白象背上演奏乐器,这种表现形式属于盛唐时期的绘画风格。


南仓70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

【出现于第76届正仓院展览-展品编号14】

上次展出年份=平成21年(2009年)
直径:18.5厘米 厚:1.4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宝相花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处理,变成一种装饰花的花朵纹样。在织锦和瓷器上常被采用。本届正仓院展览的海报中“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造型即为宝相花。



紫檀槽琵琶


南仓101 紫檀槽琵琶
(弦乐器)1面
【出现于第72届正仓院展览-展览编号32】

上次展出年份=平成14年(2002年)

全长:98.5厘米 宽度:41.2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颈部呈直角弯曲的四弦琵琶起源于古代波斯。正仓院现存的五面四弦琵琶中多数背面使用木画或螺钿等技法进行装饰,这件琵琶不仅没有装饰且呈现出简朴的风格。琵琶腰部以下贴有皮革,绘制着一对水鸟和扑向它们的猛禽。装饰部分使用金箔并巧妙地结合了鸟类图案的写实风格,羽毛的精细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巧。这件琵琶的底色为罕见的朱色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代绘画实物资料。


南仓101 紫檀槽琵琶(局部)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各物,之不啻身在盛唐之世”,这是傅芸子先生在其《正仓院考古记》一书中写下的。



管乐器类:尺八


刻雕尺八 


北仓23 刻雕尺八 (雕刻有图案的尺八)1管
【出现于第73届正仓院展览-展品编号3】
上次展出年份=平成20年(2008年)
长度:43.7厘米 直径:2.3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尺八为中国古代宫廷乐器,是一种竖吹的笛子,管身上开有指孔。本件尺八为竹制,不仅是《国家珍宝帐》中提到的“刻雕尺八一管”,也是正仓院藏品中现存八支尺八中最长的一支依照唐代的度量标准,其长度正好相当于1尺8寸)


这支尺八正面开有五个指孔(这是古代尺八的共同特征,比现代尺八多出一孔),管身雕有花草飞鸟,每个指孔周围皆刻有花纹。正面第一指孔上方刻有二女像,一人俯身弯腰,另一人立于其身后作张袖之势;背面指孔下方刻有身着唐裝、手持团扇的女性立像。


介绍完这些乐器,大家肯定会好奇它们的音色如何。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个视频感受一下。


复原正仓院乐器「敦煌古谱」伶乐舍复原演奏曲目:《倾杯乐》

琵琶、筝、尺八、 笙、阮、 鼓,试试你能听出哪些乐器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W411y7TL?p=2&vd_source=6fabf8ec63f047a007569b9bb454ae90

怎么样?当我们今日再次欣赏到保存完好的唐传乐器,以及听到那来自唐代的旋律时,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些身穿华服、手抚唐琴的乐手们。或许物已非物,但音乐总能再次把我们拉回那庙堂之上观盛世大唐!

参考文献:

【1】王子初:《此曲只因天上来,乐府东瀛遗正声--日本奈良正仓院唐传乐器巡礼》 

【2】刘宏军:《唐代东传古乐的回归—论正仓院古乐器的源流》

【3】严薇:《追寻东去的大唐遗韵—与日本正仓院唐传古乐器第一次亲密接触》 

【4】吕静:《一期一会 正仓院展 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奇迹》

【5】刘淙淙:《正仓院乐器修复工作略考》

【6】《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良言,一位爱吃面食的地球人。曾在欧洲两个不同语言国家留学生活,毕业后回国在TOP高校工作,曾在日本充当翻译。玩过文字和乐队,种菜中,喜欢花时间研究音乐文献。看过世界,乐于分享,最终选择在文字中给自己不断充电。”人生就是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近期日本游学





这里是大号↓

这里是我↓

-END-
撰稿|良言
编辑 | 青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文字与图片版权分属不同权利人
如需全图文转载,请根据图源联系图片版权方

艺旅扶桑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