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植物病原真菌眼内炎感染

文摘   2025-01-20 17:01   北京  



编者按

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壤传播植物病原真菌,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Botryosphaeriaceae科,是炭腐病的病原体,影响着500多种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毁灭性的作物歉收。除了对植物的影响外,M. phaseolina 还是一种机会性病原体,能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类中引起感染。近期,一项希腊的研究报告了一例由该病原体引起的眼内炎的罕见病例。


M. phaseolina 病例


患者是一位78岁男性,主诉右眼畏光和剧烈疼痛,症状持续了10天,口服止痛药有一定效果。他报告称,3个月前在田间劳作时,右眼曾被“金属碎屑”划伤,当时接受了局部治疗。两个月后,由于角膜溃疡未愈合,他接受了结膜瓣手术。术后,他佩戴了治疗性隐形眼镜,并使用了1%环戊通、0.1%地塞米松、0.3%氧氟沙星和0.3%妥布霉素滴眼液,同时还使用了含有泛醇的眼膏。
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为:左眼20/20,右眼仅能感知光线。右眼表现为上下眼睑水肿和发红、结膜充血和睫状体充血,以及角膜溶解,伴有约1毫米的前房积脓。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低幅度移动回声、玻璃体膜以及视网膜和脉络膜增厚。作者报告称,怀疑为眼内炎。

在就诊时,进行了角膜刮片和玻璃体液样本分析。最终,检测到真菌菌丝。由于临床和显微镜检查结果提示为真菌性角膜炎引起的眼内炎,随后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得到了确认。立即开始使用0.02%伏立康唑和阿米卡星滴眼液进行局部治疗,同时静脉注射伏立康唑和莫西沙星,并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伏立康唑和阿米卡星。
然而,患者的病情并未改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眼部结构的局部感染。随后,将静脉治疗方案改为两性霉素B和艾沙康唑,继续局部使用伏立康唑和阿米卡星滴眼液,并新增了万古霉素滴眼液。但患者的病情仍在恶化,且对真菌治疗无反应。最终,为防止感染扩散、缓解疼痛并降低全身感染的风险,进行了眼球摘除术。尽管在周围眼眶组织中未发现真菌成分,但为了确保清除任何潜在的残留真菌感染,仍继续使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艾沙康唑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并继续口服艾沙康唑,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克,持续4周。



文献检索


通过文献检索,共发现12例患者,包括当前病例在内,共有13例,分别来自加拿大、印度、美国和希腊。人类感染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76.9%(9例角膜炎,1例眼内炎)为眼部感染,15.4%为皮肤感染,7.7%为皮肤/关节合并感染。作者报告称,70%的M. phaseolina眼部感染与眼部外伤或异物损伤有关。
关于M. phaseolina感染的临床结果,46.15%(6例)的病例预后不佳,尽管接受了抗真菌治疗,仍需手术干预。所有预后不佳的病例均与眼部感染有关。



小结


这例眼内炎病例突显了该病原体导致严重眼部感染并造成毁灭性后果的潜力,即使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对既往报告的人类感染病例的系统综述强调了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从浅表皮肤感染到更具侵袭性的疾病,如本病例。
从既往的病例来看,M. phaseolina似乎是一种更倾向于引起人类眼部感染的真菌植物病原体。由于其在临床环境中的罕见性以及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指南,及时诊断仍然是一个挑战。然而,早期识别和适当的抗真菌治疗对于获得良好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意识到M. phaseolina是一种可能在易感患者中出现的新兴病原体,建议进一步研究以阐明由植物病原体引起的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确定基于证据的治疗策略,并开发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对临床结果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文献来源:


END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或临床病例,请将稿件发送至:
editor@globalstar.org.cn 来函必复

更多会议信息&学术资讯
敬请关注:“医学进行时”微信公众号

医学进行时
介绍及传播眼科会议最新资讯,分享眼科学术前沿动态。
 最新文章